八旬台胞跨海寻根:跑遍大陆11省 机票耗费超200万新台币 时间:1970-01-01 08:00 发布者:tianxiu 曾氏宗亲团在曾氏祠堂前合影留念
从厦门出发,开车走3小时的高速,再绕盘山公路行驶约一个半小时,曾嘉治领导的嘉义县大林镇三角里曾氏宗亲团一行10人终于来到了龙岩市上杭县扶洋村。扶洋是他们的本籍地,他们的原乡。
几百年前,曾氏宗亲因躲避战祸,从福建永定迁往台湾,今后在台湾嘉义县落户立室。1997年,曾氏第30代子孙曾嘉治为美满族谱、寻根问祖,开启了在大陆的寻根之旅。他多次来回大陆,终于寻到了本身的故乡永定,还按照族谱中纪录的“扶洋”二字和先人名讳,经多番考据,在2000年,找到曾氏的原乡——上杭县扶洋村。
台湾同胞曾嘉治
白发苍颜不阻寻亲心切
此行路途曲折,但是曾嘉治依然满怀等待,固然这已是他第7次回到扶洋村。怀着寻根的殷殷期盼,已年近8旬的曾嘉治依然精力矍铄。他说:“最初来这里寻根的时间,村民都讲客家话,我一句都听不懂,但是我照旧一家一家地问,末了在这里找到了先辈的坟场。”
祭祖后,宗亲团一行来到了龙岩市客家属谱博物馆。在博物馆内曾氏姓氏下,悄悄地陈列着曾嘉治所撰写的《曾氏族谱》一书。族谱以舆图做封面,赤色的圆圈明白勾画出曾氏宗亲从山东曲阜到福建上杭,再经福建永定到台湾的迁徙历程。
寻根之旅并不顺遂。曾嘉治坦言,为了寻根,他跑遍了大陆11个省份,“仅仅在两岸通行的机票上就花了凌驾200万新台币。”但是他报告记者,纵然艰巨,也要对峙,“由于寻根是我的责任。我如今最大的心愿就是有生之年,能将我多年寻根积攒的考据资料写下来,让曾氏世代都知道,我们的故里在扶洋,让曾氏子孙都回得去原乡。”
台湾同胞曾明宗
久居异国不忘饮水思源
“从出生我就知道本身是永定人,每年明朗节祭祖,族谱和先人牌位上都明白写着‘永定’二字。”曾嘉治的堂弟曾明宗说,固然本身在美国生存了40年,但是本身不停铭刻,本身的本籍地在大陆。
“实在,在山西太原不停居住着我的一位叔公,1989年我们取得了接洽,到1992年我们终于邂逅了。”1992年,曾明宗到大陆出差时,特意搭夜车去太原见了叔公。曾明宗回想两岸亲人初次邂逅的景象说:“晤面时,我们什么都没有说,就开始抱头大哭。”
这份亲缘不停连续到如今。曾明宗打开手机微信,向各人展示了他与叔公女儿的谈天记载。此中有一条微信来自2017年,远在英国的叔公的女儿写道:明宗好!非常谢谢你还惦记我们,我母亲现在身材还好,谢谢挂念!台湾那里家人都好吗?请代我向他们问好!
“台湾有句话叫‘食果子拜树头
,食米饭敬锄头’,意思就是要‘饮水思源’。”曾明宗说,作为一个客家人后代,不停想要回到本籍地看一看,“这一次返来,算是圆了我多年的心愿。”
台湾青年曾元伟、曾元佳兄弟
风华青年回乡寻根问祖
“在我们很小的时间,伯伯就报告我们,我们的原乡在扶洋,这一次返来,我们感触很密切”。在这支寻根步队中,曾元伟、曾元佳这对生于1997年的双胞胎兄弟分外亮眼。他们是曾氏家属的第31代子孙,这次受伯伯曾嘉治约请,第一次回到扶洋。
第一次和大陆亲人一起祭拜先人,第一次吃扶洋隧道的客家菜,第一次与大陆亲人围坐拉家常......曾元伟感触颇深地说,回到扶洋,他不但相识了家属的汗青,更感觉到了乡亲的热情和暖和。“我以为应该让更多的台湾青年来大陆寻根,如许,会让我们的家属越来越精密,越来越连合。”
“族谱意味着传承,带曾元伟兄弟返来,就是为了让他们知道本身的根脉在扶洋,在大陆。年轻人不克不及忘本,以后会带更多台湾年轻人回大陆寻根。”曾嘉治说。
曾氏宗亲团回乡祭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