汗青学家朱希祖:一生心事南明史,历劫终教志不灰 时间:1970-01-01 08:00 发布者:tianxiu 朱希祖(1879—1944):字逖先,浙江海盐人。朱希祖生于晚清,留学日本,民国初年进入北京大学,登上汗青舞台。他一生履历洪宪帝制、军阀混战、北伐战役、抗日战役等诸多庞大汗青变乱,历任北京大学、中山大学、中心大学传授,暮年任百姓当局测验院考选委员会委员。作为汗青学家,朱希祖在担当北京大学史学系主任期间,订定了中国最早的当代大学史学课程体系,使史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他照旧最早在中国大学开设“史学史”课程的传授。1944年,朱希祖病逝于重庆。
1918年北大文科国文门结业合影
前排左起朱希祖、钱玄同、蔡元培、陈独秀、黄侃
朱希祖是章太炎的自得弟子,是鲁迅等人的师兄。他是新文化活动的支持者,提倡白话文,阻挡封建礼教;他任清史馆的协修,得到袁世凯颁布的四等嘉禾奖章;他是声动民国的藏书各人,保管古籍,保卫中国传统文化的一脉书香……汗青学家朱希祖,还因另一个身份而为南京市民所熟知—他与儿子朱偰是对南京地面文物最早用当代考古要领举行考古的学者,他们研究的工具,就包罗如今已经成为南京标记的六朝石刻。
朱希祖到场订定中国最早的注音标记,积极撰文力推白话文、提倡新文化。他是《新青年》的紧张撰稿人,也是中国当代文学史上第一个进步文学社团——文学研究会的提倡者之一。
朱希祖有个儿子朱偰既是经济学家,也是汗青学家,北有梁思成,南有朱偰,为保南都城墙,而登高一呼,终换得中华门不倒。
朱希祖
留学日本期间,受业于章太炎
朱希祖,字逖先,1879年出生于浙江省海盐县尚胥里上水村得月楼。1905年,希祖以优秀的结果考取了浙江省官费留门生,于当年7月到日本早稻田大学师范科攻读汗青,1909年夏卒业。朱希祖在日本留学期间,结识章太炎。朱希祖与黄侃、钱夏、周树人、马裕藻、许寿裳等,配合受业于章氏,听他讲说文、音韵诸学。章太炎老师自撰年谱,宣统二年有如许一条,赞赏朱希祖的史学功底:“逖先博览,能知条理。”这话看似轻描淡写,却是很多学者搏斗一辈子也得不到的荣誉。
除上述几人外,先后从太炎老师听讲的浙江籍门生另有马幼渔、沈兼士等多人,由于都是浙江籍,日后此中的精英人物又大多在北大国文系任教,这便是被陈西滢讥为“某籍某系”的来源。
1909年8月,朱希祖返国,应杭州两级师范学堂监视沈钧儒之聘,为教员,讲文学史。此时,该校教员另有鲁迅、夏丏尊、许寿裳等人,皆为一时之选。1910年12月,朱希祖至嘉兴中学任教。
1912年3月20日,当担当浙江教诲司司长的沈钧儒向他发出约请信,朱希祖携带眷属,走立刻任,当上了教诲司第三科科长。1913年,教诲部在北京调集国语读音同一会,朱希祖作为浙江省的代表出席。集会代表们考核音素、采定字母时众口纷纭,久争不决。朱希祖独主张采古文篆籀经省之形为字母;既采其形,复符本音;凡声母四十二,韵母十二,介母三,名为“注音字母”。代表们对此决定通过,因此,朱希祖名动京师,国立北京大学立刻聘为预科教员,并兼清史馆协修。执教北大,到场开办北大史学系,履历新文化活动和五四活动,朱希祖的学海生活,从北大开始。
朱希祖1919年任北京大学中国文学系署理主任,传授中国文学史。不久兼任史学系主任,写成《中国史学通论》一书及很多史论。朱希祖任北京大学史学系主任,是中国汗青上第一个史学系的系主任。朱希祖还提倡建立了中国史学会,是当代史学的开创人。
“五四”前后的北大,北大有几位“卯字号”名传授。所谓“卯字号”,就是几个属兔的大家级人物,两只大兔子是陈独秀和朱希祖。四只小兔子是胡适、刘半农、刘文典、林公铎。
实在,陈独秀和朱希祖是两只中兔,另有一只老兔—生于光绪丁卯年(1867年)的蔡元培。“卯字号”的几只兔子,都是北台甫传授。故意思的是,“中兔”朱希祖好像有点瞧不上“小兔”胡适。胡适初进北大,照旧末学新进,对朱希祖很恭敬,朱希祖的藏书中有许多是国内孤本、秘本,胡适就常常到朱家来看看藏书,谈谈版本,讨教学问。胡适的《中国哲学史大纲》上册一出书,引来喝采一片,胡适在序言中特殊谢谢了朱希祖。朱希祖好像并不承情,说此誊写得菲薄,还必定地说,胡适既不懂佛学,也不懂宋明理学,他这本《中国哲学史大纲》是写不下去的。厥后胡适的《中国哲学史大纲》委曲出了中册,下册公然是无疾而终。这个小插曲,并不影响两人的友爱。
朱希祖是北大的“兔子”,也是学界的美髯公。1914年1月1日,这一年朱希祖36岁,与沈钧儒相约留髯毛。其时,《北京大学日刊》曾将朱逖先误刊为“米遇光”,北大的同人,章门门生,见了他都呼作“米遇光”,这个外号有开顽笑的意味。随着朱希祖茂密的连鬓大胡子初长成,“朱胡子”这个外号不翼而飞。不外,北大同人包罗他的门生,更多地称他为“而翁”。
据《知堂追念录》,1933年暑假,时任中山大学传授的朱希祖,回到了北大。在校长室现身的他,引来一片惊呼:“这时正值北大招考阅卷的日子,各人聚在校长室里,突然开门进来一个小伙子,没有人认得他,比及他开口语言,这才知道是朱逖先,本来他的胡子刮得光光的,好像换了一小我私家了。各人这才哄然大笑。”
周作人的回想很生动,试想,一位认识的伴侣留了近二十年的髯毛,多日不见,忽然剃掉了髯毛,出如今伴侣面前。那种惊奇之后的名顿开,必然随同着爽直的笑声。
朱希祖六十大寿时摄于重庆
执教中大,挑起观察六朝古墓的大梁
朱希祖在北大任教时期,家中的座上客都是硕学通儒,座中客常满,樽中酒不空。朱希祖与清史馆的同人谈前朝往事,北洋人物;与章门门生论学问道,谈国故和新诗。朱家客堂就是一个“文艺沙龙”。
朱希祖的儿子朱偰在《我家的座上客—交游往来的人物》中,重要写到朱家作客的章门门生。“来得最多的是钱玄同、沈尹默、沈兼士、马裕藻。”
1914年,章太炎软禁在钱粮胡同,住宅是前清一显贵的遗产。黄侃与章太炎同住,朱希祖常来看望。章太炎与黄侃评论时政,却不知章太炎宅中看门的、仆役、厨师,都是警员扮装而成。他们向京师警员厅总监吴炳湘报告请示,吴逼迫黄侃脱离钱粮胡同,并守住章太炎寓所的门,杜绝来宾。章太炎愤而绝食。朱希祖为之奔波奉劝,请章太炎的女儿来京相劝,在亲人和门生的多方奉劝下,开始进食。
大概这段时期,警员疏于监督时,章太炎到朱希祖家作客。朱偰在《我家的座上客》一文中回想道:“章太炎老师是老先辈,在民国初年又是袁世凯留意监督的人物之一,容易不大出来。有一次他到我家来了,门门生一呼百诺,还带了他的两位女令郎同来……门门生对他,都非常敬重;但是那是纯粹出于天然的敬爱,各人照旧有说有笑,氛围非常融洽。由于他的女令郎也来了,母亲也出来招待。”
陈独秀也是朱希祖家中的客人。“父亲请他上座,谈办《新青年》的事变。母亲偷偷地去看一下,见陈独秀语言的时间,先挺一挺眉毛,眉宇之间有一股杀气。”
1931年,日本武士发动沈阳变乱,东北陷落,朱希祖深痛国难严峻,重新研究南明史乘,以发扬民族精力。
朱希祖考据确认的六朝陵墓齐武帝景安陵遗迹
1934年朱希祖开始执教中心大学。此时,日寇步步紧逼,华北局面危急。正是在中日战役的阴云下,朱希祖朱偰父子,开始对南京六朝陵墓举行观察。为何要观察六朝古墓,“杜外人之觊觎,扬先哲之耿光”。维系着中国文化的六朝遗迹、石刻等,却湮没在荒草之中,无人问津。“爱国之情”加上“亡国之痛”,促使朱希祖朱偰父子挑起观察六朝古墓的大梁。
朱氏父子、滕固的等人联手观察六朝陵墓,足迹所到,西至安徽平静,东至丹阳经山,南至江宁秣陵,东南至句容淳化,北至长江。举凡史乘纪录,野老听说,无不按图索骥,遍加拜候。他们是对南京地面文物最早用当代考古要领举行考古的,发明了齐宣帝永安陵、齐高帝秦安陵、齐武帝景安陵等13处六朝古墓。他们共实地观察14次,直到第5次中心古物保管委员会才参加。
抗日战役既起,
朱希祖尝论“借汗青以阐明国度之绵延,勉励民族之再起”,他深知“亡史之罪,甚于亡国”,主张当局当开馆修史。1940年2月百姓当局担当朱希祖关于准备档案办理总库和国史馆的发起,于重庆歌乐山设立国史馆筹办委员会,并约请朱希祖为总做事。
1944年,朱希祖病逝重庆。政界学界要人纷纷撰写挽联,此中多人将朱希祖与南明史研究接洽起来。
朱希祖到北京执教后,更是南北奔波,工具奔走,节衣缩食,以求善本。至1937年,朱希祖的小我私家藏书已到达惊人的25万余册,相称于一个小型图书馆了。大凡藏书家都有本身的书房或藏书楼。朱希祖的书房名为“郦亭”。1934年2月,朱希祖应中心大学校长罗家伦之聘,来南京就任史学系主任,“郦亭”的760多包善本,辗转运到南京的住宅。1937年,朱希祖因战事日迫,匆忙中只来得及装运60大箱善本和方志图书,由10辆卡车运送到安徽宣城,暂存车站库房。而在北京,由于周作人的看护,朱希祖的房产和贵重藏书,也有惊无险地得以妥善保管。
抗战发作,避地巴山,客居重庆,这是朱希祖生掷中的末了韶光。进入1944年,朱希祖的身材时好时坏,几度住院。7月5日,朱希祖病逝于上海医学院隶属病院,享年六十有六。一代史家朱希祖遽归道山,“及身未见中原定”,他没有支持到江山重光、抗克服利的那一天。
民国时期的国立中心大学
朱希祖后人:
一门后代各专家
“我没有见过祖父,对他的相识,都是尊长报告的,大概从他的笔墨里。”朱希祖的孙女朱元春对祖父印象最深的是他的两首诗。“一是《自嘲》,‘不与人物接,不为山海游。终生伏几案,天地一书囚。’一是《咏松》,‘不与栋梁争效用,宁同桃李斗芳菲?深山自有千秋意,肯学虬龙孟浪飞。’祖父不热衷于政治,也不热衷于交际,只是做学问,他不是个政治风云人物,也不拉帮结派,他就是一个念书人。”
“祖父有民族气节,这是受他的老师章太炎的影响。”“九一八”之前,朱希祖就以为要研究日自己的汗青,要研究明代倭寇侵华的汗青,他以为日自己不停有侵华野心。他在北京大学研究所国粹门开这个课,他人不睬解,没多久,“九一八”变乱发作了。“我听叔叔家的堂兄提及,抗战前,日自己曾想花重金买祖父的地方志,我祖父拒绝了,地方志上常标有矿产、门路、水系,卖给你不是给你们侵犯中国提供便当?这件事我没找到先人的笔墨纪录。”
朱元春说祖父曾做了许多事变,但都很低调。比方他曾在北大尽力主张通过公费派留门生到外洋学习外国的汗青。北伐之前,北大经费得不到包管,其时公派留门生姚从吾和毛准常常断炊。“祖父让姚从吾写文章,他帮忙修改颁发,以稿费当生存费。偶然他更是拿出本身的钱贴补他们。我的姑母朱倓的日志上有记载。他对门生很保护。”
在朱元春的相识中,祖父照旧个孝子。朱希祖自幼家贫,他的父亲在乡间教书,在朱希祖十四五岁时就去世了,其时正教他《左传》。“以是祖父今后不翻《左传》。”朱偰曾经回想,当年“《四书》、《五经》皆将读毕,独未及《春秋左传》,余尝窃怪之。中年入蜀,见先君《重庆日志》,谓‘忆余十四岁上半年,先君授余《左传》,具体解说,甚有兴味。其年先君抱病,至七月末竟弃养,以致余不克卒业《左传》,死不瞑目,常不忍温读《左传》。今录《左传》襄公十年幼时所读,如旧相识……’方知先君之不授余《左传》,盖有其隐恨在焉”。朱元春也听家里人说过,“祖父在他父亲病重时,还割过股。”
“祖父有很强的容纳力。他的研究面很宽阔。小学笔墨应用学、考古、姓氏、断代史、地方志都有涉猎。他的一生对当代史学教诲体系创建、对新文化活动,对国语注音、对标点标记,都有所孝敬,他用力最深,也最为众人所称道的是南明史研究,一是南明史料的搜集,二是南明史料的辨析,其结果重要表现在史料题跋中。”在朱元春的心中,“祖父就是如许一小我私家。”
朱元春父亲朱偰是朱希祖的宗子,也是闻名的汗青学家。本日,在南京,中华门依然耸立,这可说是朱偰以一顶“右派”帽子换来的。1956年,时任江苏省文化局副局长的他,面临南京拆城墙的风浪,自告奋勇,维护南京明城墙,与此同时,他还为电台写了广播发言,又到处奔波号令,团结社会各界来避免这一报酬的劫难。次年,他却因此事被撤消职务,戴上了“右派”帽子,更在文革中因毒害自尽。
“南都城墙这件事,父亲为此支付的代价太大了,不但是政治前程,乃至包罗身家性命。我不停想相识他,靠近他。性格决定运气,父亲太过耿直,什么都说,他以为应该有公理感,该对峙的要对峙。解放前他写过不少文章骂百姓当局,骂黄金交易,曾经因此被蒋介石召见过。他以为作为文人,这是我的本心,我就应该这么说。这大概也是我们家人配合性格,办事认真,一是一、二是二。”
朱元春以为这与父亲受到的教诲有关。朱偰曾专门撰文回想他的父亲怎样教诲他。“余幼受庭训,未入小学,先君于课馆之暇,常躬自授读,谆谆教导,盼望良殷……余年十一,始受读《楚辞》、《文选》;先君更于课余灯下,亲为解说《史记》,至《伯夷传》,尝问余姊弟曰:‘贾子谓贪夫殉财,义士殉名,夸者死权,众庶冯生。太史公则云君子疾殁世而名不称焉。尔等试各言其志。’余侃侃陈辞:殉财殉名,皆非所好,争权夺利,更所唾弃;窃慕君子疾殁世而名不称,愿以品德学问自勉。”朱偰的答复得到父亲的赞赏,他也颇受勉励,“自此更发愤自奋,《史记》读毕,即遵先君之命自修《资治通鉴》、《续通鉴长编》、《明通鉴》,下及《东华录》、《东华续录》……”朱元春记得父亲暮年曾回想:“当时我敬佩鲁仲连,功成不居;我喜好乐毅,君子交绝不出恶声;我喜好荆轲、聂政,支持公理,剪除强横。当时我发愤要做一个大丈夫,干一番巨大的奇迹。”
朱元春以为父亲受祖父影响非常大,热爱民族国度、热爱中国传统文化、治学严谨、热爱故乡。“最紧张的固然是对文史的热爱,父亲固然专业是经济,但史学是祖传。父亲和两位姑妈都没有上小学,祖父亲身传授。父亲中国传统教诲功底很踏实。经常走着路诗就作出来了,诗词的格律早在肚子里。”
朱希祖有六个后代,除朱偰继续了父亲的衣钵,次女朱倓也对南明史颇有研究,曾写过《班昭》。她结业于北京大学研究所国粹门,曾任广州市中山图书馆馆长,是其时颇著名气的“女中英杰”,创建广州首个妇女团结会,她也是闻名史学家罗香林的夫人。
其时,一起听父亲朱希祖授课的除了朱偰和朱倓,另有他们的大姐朱倩。“大姑妈的学问非常好,却在15岁因肺结核短命了。祖父在她去世前同心专心想把她造就成如李清照、班昭般的人物,很小她就会背《长恨歌》,十岁属文,已清新可诵。”
朱希祖的别的三个后代,朱侃、朱侨和朱倞固然没有继续父亲的衣钵,但都在各自的范畴学有所长。次男朱侃就读于北京大学农学院,学的是农业,后为贵州省农林厅的高级工程师,曾是天下第三届人大代表。三男朱侨结业于北大经济系,四男朱倞1944年中心大学地理系结业,曾在远征军当翻译。
在朱元春这一代中,也有朱氏后人从事文史研究。“二姑妈的宗子罗文,哈佛大学结业,是佛罗里达大学汗青系的退休传授,从事蒙古史研究。”除此,朱氏后人虽无继续家学者,但大多各擅其能。
朱偰有两位夫人,生有10个后代。“大姐朱元晔上世纪50年代初从军,做空军地勤,后转业。二姐朱元昱是田径锻练,曾破过天下800米记录。”朱元春是老四,曾获过国度科学技能进步奖二等奖,“文革前我已上大学。但几个弟妹都遇上了文革,不外,他们学习非常专心。规复高考后,妹妹朱元智考取了包头师院数学系,是江苏省戏剧学校语文老师,小弟朱元曙考取了南师大中文系,厥后做了南京梅园中学的副校长。”朱元春兄妹也受父亲影响,受家庭熏陶,非常喜好文史。“父亲从没有望子成龙的想法,只是开导我们独立思索。他给我们讲诗歌,并说,他的父亲报告他读诗要探本求源,直追汉魏,切不成与齐梁作后尘,他也常常和我们说文史。”
“朱侃、朱侨、朱倞三位叔叔的孩子学了物理、化学、经贸等,都与文史无关。朱倓姑妈有四子一女,除三子罗成短命外,次子罗武是美国医学科学院的院士,四子罗康是香港一其中学的校长;女儿罗渝是神学博士。”朱家第四代所学更是八门五花,“朱元曙的儿子朱乐川结业于南师大中文系,如今在读博士,专业是古代汉语,研究标的目的是同源词。与文史沾点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