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人物】孙--大医精诚,悬壶济世! 时间:1970-01-01 08:00 发布者:tianxiu 被后人誉为“药王”的孙思邈,生于西魏大统七年(公元541年),卒于唐永淳元年,寿长141岁。尚有纪录,孙实在活了102岁。无论据何种纪录,孙思邈寿长百年,确是究竟。
孙思邈生于陕西耀县农村,那边山峦重叠,属黄土高原地域,本地时常缺水。孙幼年体弱多病,饱尝疾病熬煎,因常年求医吃药,其务农的双亲不胜包袱,这让幼年的孙思邈发生长大行医的动机。
(孙思邈秋山觅药图)
孙思邈7岁入学,智慧过人,他勤劳勤学,日诵千余言。据《旧唐书》载,西魏大臣独孤信对孙思邈非常器重,称其为“圣童”。
孙思邈18岁时发愤学医,20岁时已读儒、道、佛种种经典,隋文帝召他做国子博士,孙推却。唐初,魏征奉修五代隋史,曾多次向孙思邈查对史实,可见孙以博学多识而著名于世。唐太宗求贤如渴,召其入京,其时孙思邈已过中年,但面目面貌、气色、形态好像少年人,李世民见之大喜,又深为叹息,赐其官职,孙思邈推辞。唐高宗即位,也闻其名,赐其谏议医生,孙思邈仍未允。孙思邈其时隐居在太白山、终南山一带,在湖光山色森林中遍阅历代名医扁鹊、华佗、张仲景、皇甫谧、葛洪的医学文籍,并两次入川收罗药草,专治疑难杂症,很多病危患者经他能手调治,居然转败为功。孙思邈结交遍及,墨客卢照邻、文学家兼医学家孟诜、书法家宋令文、大臣谢季卿与医林二兄弟甄权、甄立言皆与他时常探讨来往,这些人还拜父老孙思邈为师,孙思邈则时常有妙论颁发于席间,令众人茅塞顿开。
孙思邈采药图
“胆欲大而心欲小,智欲圆而行欲方”,这是孙思邈对“良医”的规范。他以为,行医者胆量要大,但在诊病与治疗时需非常警惕;他还以为,大夫对症下药要机动多变,差别的病症,不克不及拘泥于同一医法。作为大夫要心胸开阔,行事大公至正。贪心与私利是行医者之大忌。这也是孙思邈一生处世之范例。
由此可见,孙思邈为何频频拒绝入仕当官,他以为政界崎岖而风险太大,人入仕途易生贪欲之念,泯灭精神而求名利,着实无益于康健。故孙思邈虽天赋缺乏,但厥后天调适与增强熬炼,创造了一套浅易的养生之法,至90岁仍“视听不衰,神采甚茂。”他在百岁之后曾委曲担当“承务郎”一职,因他为了阅读宫内收藏的医学文献,当他搜集完资料又告老辞官回籍,隐居于陕西耀县的五台山中,完成了医学名著《令媛巽方》。
《令媛巽方》共30卷,是对孙思邈30年前撰写的《令媛要方》的增补与学术履历的总结。他不但收录与验证了很多古代药方,并且还新增了很多药方与病例。更令人敬佩的是孙思邈的医德,他对某些医家秘守验方,不许门生走漏一方一法,颇为反感。孙思邈率先将大量验方、秘方公之于众。他对一些医家给病人看病时自我吹捧夸耀,或诋毁别的医家来举高本身,或治好一病,就到处宣扬,唯恐天下人不知,这种“俯首戴面”、把眼睛长在头顶上的夸诞之风,他很轻视。正因孙思邈为人低调,客气学习,他的医术才干入迷入化。我以为这也是其长命的基础缘故原由。
孙思邈暮年曾云游于邱县。不雅其风景精美,民俗淳朴,遂留连忘返客寓郊寺,悬壶行医无欲求,施医无类,师承董奉为人治病不收钱,不受谢,惟望患者全愈后在寺旁植杏树三株,经年植杏树百亩,郁然成林,杏熟以杏易谷赈贫。此间,有虎伏跪求医,孙思邈首创“虎撑”治愈金簪卡喉之疾,虎有灵性,不复危害人畜,戴德为其保卫杏林并充当药王坐骑。药王佩逝,虎绕寺哀啸三日,不知去处。
孙思邈临终前,嘱其家人将其薄葬,不须杀牛羊来举行祭奠运动。但他“功在生民,则民祀之”,他隐居的五台山被称为“药王山”,“箫鼓年年拜药王”,已成为本日本地人的一种习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