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祭祖中传统的五大节日 时间:1970-01-01 08:00 发布者:tianxiu 除夕、明朗节、重阳节、中元节(除、清、九、盂)、寒衣节,是中国传统节日里祭祖的五大节日。古时,这种礼俗很盛。因各地礼俗的差别,祭祖情势也各异。
夏历腊月三十或二十九,除夕祭祖
除夕是指夏历每年末末了一天的晚上,即大年月朔前夜。因常在夏历腊月二十九或三十日,故又称该日为年三十,是汉族最紧张的传统节日之一。汉族民间最为器重。家家户户忙繁忙碌或排除庭舍,迎祖宗回家过年,并以年糕、三牲奉祀。我国局部地域有一种除夕上坟的民俗,称为送年食。上坟时间一样平常在除夕的下战书,人们把做好的年夜饭,送到亡故亲人的坟上,让亡故的亲人与生者一起享用除夕夜的美食,从而拜托人们对亡故亲人的哀思。祭祖的情势各有差别祭祖的到田野瞻拜祖墓,有的到宗祠拜祖,而大多在家中将先人牌位依次摆在正厅,陈列供品,然后祭拜者按长幼的挨次上香膜拜。汉人祭祖,多数做鱼肉碗菜,盛以高碗,颇有钟鸣鼎食之意。南边人流寓北京的,祭祖尤为谨慎。
阳历四月五日,明朗节祭祖
明朗节又叫踏青节,在仲春与暮春之交,也就是冬至后的第108天。是中国传统节日,也是最紧张的祭奠节日之一,是祭祖和省墓的日子[1]
。中国汉族传统的明朗节约莫始于周代,距今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汗青。受汉族文化的影响,中国的满族、赫哲族、壮族、鄂伦春族、侗族、土家属、苗族、瑶族、黎族、水族、京族、羌族等24个少数民族,也都有过明朗节的习俗。固然各地习俗不尽雷同,但省墓祭祖、踏青远足是根本主题。
夏历七月十五,中元节祭祖
祭祖节在农历七月十五日,以是简称为“七月半”祭祖。当时盛夏已颠末去,秋凉方才开始。民间信赖先人也会在此时返家看望子孙,故需祭祖。祭拜的仪式一样平常在七月尾之前黄昏时分举行,并不范围於特定的一天。寻常日子要对先人祭拜,一样平常都不动先人的牌位。到“七月半”祭祖时,则要把先人的牌位一位一位请出来,必恭必敬地放到专门做祭拜用的供桌上,再在每位先人的牌位前插上香,逐日晨、午、昏,供三次茶饭,直到七月卅日送回为止。有先人画像的,也要请出挂起来。祭拜时,依照辈份和长幼序次,给每位先人叩首,冷静祈祷,向先人报告请示并请先人审阅本身这一年的言行,保佑本身安然幸福。送回时,烧纸钱衣物,称烧:“包衣”,或空门或玄门的超度法事。在江西、湖南的一些地域,中元节是比明朗节或重阳节更紧张的祭祖日。
夏历九月九日,重阳节祭祖
重阳节,夏历九月初九,二九相重,称为“重九”。汉中叶以后的儒家阴阳不雅,有六阴九阳。九是阳数,固重九亦叫“重阳”。民间在该日有登高的民俗,以是重阳节又称“登高节”。另有重九节、茱萸、菊花节等说法。由于九月初九“九九”谐音是“久久”,有恒久之意,以是常在这天祭祖与推行敬老运动。
夏历十月月朔,寒衣节祭祖
寒衣节,又称为十月朝、祭祖节、冥阴节、鬼头日,是中国传统的祭奠节日,与春季的明朗节、上巳节,秋季的中元节,并称为一年之中的四大“鬼节”。寒衣节相传劈头于周代,时间定为每年夏历十月月朔,节日特殊注意祭祀先亡之人,谓之送寒衣。寒衣节标记着隆冬的到来,也是怙恃爱人等为所体贴的人送御寒衣物的日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