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八德简释(孝、悌、忠、信、礼、义、廉、耻) 时间:1970-01-01 08:00 发布者:tianxiu “仁义礼智信,忠孝廉耻勇。”这是我们中国人几千年来不败于世的基础。儒家学说,儒字,就是人需,切合人性必要的学问。儒家首创人起首以为,“耻,乃人禽之别也”,在云云熟悉的条件下,又提出“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的治国之道。民若“无耻”,政与刑再多、再重,也难以按捺犯法率的攀升。然而,一旦百姓可以或许“有耻”和“自律”,就会自发志愿地依照社会范例和执法,调解本身的举动,社会才干有真正意义上的调和!
“孝”
解:金文“孝”字,为子承老形。小篆之孝,从老的上半局部,从子,意谓子背着怙恃,意即子能承其亲D,并能顺其意。故其本意作「善事怙恃者」,此之谓孝。
其义有:
1.善事怙恃之道曰孝。如《孝经·开宗明义》「夫孝,德之本也。」
2.善事怙恃之人曰孝。如《汉书·武帝纪》「兴廉举孝」
3.居丧曰孝。如守孝、在孝。
4.服侍、孝敬曰孝。如《礼记·祭义》「内则孝于亲」。
5.服怙恃与祖怙恃之丧的曰孝。如孝媳、孝孙。
6.能继先人之志也。如《中庸》「夫孝者,善继人之志,善述人之事者也。」
「孝」,上为老、下为子,是上一代与下一代,融为一体,称之为孝。
后代从怙恃那边承传血脉和家训,后代之身,就是怙恃的两全,不孝怙恃就失去了自身的大根大本。故古云
:「孝乃不移至理」。
《诗经·蓼莪》写道:「父兮生我!母兮鞠我!拊我畜我,长我育我;顾我复我,收支腹我。欲报之德,昊天罔极!」。
因此,身为后代,怎样行孝,是我们每小我私家不成不知的。
孝经云:「身材发肤受之怙恃,不敢毁伤,孝之始也。」故为人后代,欲行孝,应先从保护本身开始,不要让怙恃为我们身材的伤患而担心;更要记得「德有伤,贻亲羞」的警言,在本身的品性上,严于律己,不做不仁、不义、无信、无礼的事,以德润身,高昂向上。勿让怙恃为我们费心、蒙羞,此乃孝敬第一步。
人之行孝,不克不及脱离敬。孔子曰:「盖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孝养怙恃,没有必然的情势,但皆要出自敬爱之心。想想我们本身,从小对怙恃的教导,是不是敬重听受?
小时间,怙恃把最好的食品,留给我吃;如今,最好的食品,记得请怙恃先吃了吗?
家中最好的房间是否敬给怙恃居住?他们的衣食住行常常体贴吗?
怙恃交待的事变,可曾经心努力办妥?
怙恃有病时,能不克不及努力奉养,费尽心机淘汰他们的病痛?
远游在外,已经多久没有向家里问候、归去看望了呢?
……
更进一步,假如能将孝顺双亲的心,扩大到对全部的师长、宗亲;假如我们还能在立品行道方面有所积极、孝敬,让怙恃抚慰,使他们一生的辛劳没有白搭,这就是昔人所谓的「灿烂门楣」,「孝行」至此就越发圆满。
「孝,乃百行之本,众善之初也。」孝不分老小、繁华贫贱,是大家可行可做的。愿我们能牢记这些话。实时掌握行孝的时机,切莫比及「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的悲恸,至此追悔已迟。
“悌”
小篆:悌,从心,从弟;转义作「善兄弟」解,见<说文许箸>。又心中有弟,则犹如兄弟间相互恳切相友好之意。且以弟又有「次第」意,即有顺的意味。因此「善兄弟」者,弟对兄当恭敬,而兄对弟亦当保护,顺其正而加以诱掖之。
其义有:
1.敬重兄长、善事兄长曰悌。如孝悌。又如《孟子·滕文公
下》「入则孝,出则悌」。
2.悌友,兄弟笃爱和睦。如《韩愈·元和圣德诗》「天子大
孝,慈爱悌友」。
3.悌睦,友顺和睦。如《高士传》「和门悌睦,隐身修学」。
4.与「弟」通。
5.浅易曰悌。如《左传·僖公十二年》「诗曰:『恺悌君子,
神所劳也』」。
6.发曰悌。见《尔雅·释言》。
嫡亲者莫若骨血,而手足之情,既长且久,当兄弟姐妹犹在之时,更要保护,彼此鼓励、扶持,切莫伤和睦,究竟
「一回相见一回老,能得几时为弟兄」。
又心常怀有兄长、弟妹之情,则敬酷爱亲之情由然而生。由此扩大,周遭之人亦极易融合为一家人,云云上下和睦,一片祥和之气,充塞于宇宙间,此乃真天然之道矣!
"忠"
小篆:忠,从中,从心;转义作‘敬’解,见《说文》,古以不懈于心为敬;必经心任事始能不懈于位;故忠从心。又以中有不偏不倚之意,忠为端正之德,故从中声。
其义有:
1.尽己心力以奉公、任事、对人之美德曰忠(名词)。
如《左
?
宣十二年》「进思效忠,退思补过」。
2.竭经心力以任其事、服其职曰忠(动词)。
如《战国策
?
秦》「忠其君,天下皆欲以为臣」。
3.赤诚无私。如忠诚;又如《诸葛亮
?
前出师表》
「此皆良实,志虑忠纯」。
4.经心力办事的。如忠心,忠贞;又如《史记
?
田单列传》
「忠臣不事二君」。
5.直率的。如《孔子家语
?
六本》「忠告刺耳而利于行」。
6.赤诚、
直率地。如忠谏,又如《论语
?
颜渊》
「警告而善道之,不成则止」。
从小篆的造字可见忠是存心居中,端正不偏。人要做到竭诚尽责就是忠的表示。昔人谓:忠者,德之正也。惟正己可以化人,故正心以是修身以致于齐家、治国、平天下。而效忠者,必能发挥出最大的聪明和本领,由于公生明,偏则暗;诚如《大学》所言「致知在格物」――革除私欲之后,统统事物的原理无不清晰明确。因此无论我们是做大奇迹的,照旧在平常职位上的,要想真正做好,须臾都不克不及脱离忠字。
曾子逐日反省本身,起首就是「为人谋而不忠乎?」,意为「他人拜托给的事变,是不是老实且经心努力地办到了?」比方说,作为一个公事员,向导交接操持的事变,经心努力地作圆满了吗?身为母亲,为家庭尽职、尽责地修养孩子了吗?作为父亲,可堪为后代作典范了吗?当门生的,作业认真积极了吗?各安闲岗亭的职务上效忠了吗?果然能效法曾子逐日反省的工夫,察照逐日本身「忠诚」的水平怎样,未尝不是向上提拔的好要领。
效忠确实是做人的基础。
“信”
解:从「人」,从「言」。意谓人言为信,因言乃心声,凡人语言要落实才干见得人,故信之转义作「诚」解,即笃实不自欺亦不欺人。
其义有:
老实不欺曰信,如信义,名誉
服从不疑,如信赖
函札曰信,如信函
使者曰信,如信使
消息曰信,如信息
昔人有「一诺令媛」,「出言如山」的道义,皆显明「信义」的紧张。犹如《门生规》所言「凡出言,信为先」。此即申饬吾人语言应三思而行,切勿天花乱坠,出尔反尔。
“礼”
解:小篆的「礼」,亦以声。又「示」谓奉祀之神,谓奉祀行礼之器,乃盈满祭器而陈以祀神曰礼,转义作「履」也,以是事神致福之现实举动,乃吾人所当笃实践履者。
其义有:
人类举动之范例曰礼。曲礼曰:道德仁义,非礼不成;教
训正俗,非礼不备,分争辩讼,非礼不决;君臣上下,父
子兄弟,非礼不定;宧学事师,非礼不亲……是以君子恭
敬撙节,退让以明礼。
奉送财物曰礼。如年礼,贺礼
威仪也。天理之节文也。《礼记内则》礼率初,礼谓威仪
也。《孟子经心下》,动容周旋中,礼者,盛德之至也。
以礼相待之仪式曰礼。如礼节,礼仪。
燕食曰礼。
礼遇曰礼。如礼贤下士。聘名士,礼贤者。《礼记月令》
经名。如《礼记》《周礼》《仪礼》三者合称为三礼。
敬拜,如礼佛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曰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综不雅本日,讲礼、识礼者少,故社
会秩序乱象常见。若吾人能多点克制工夫,由本身天职做起,家庭
做起,笃信社会会越发祥和,有礼的。
“義”
小篆:義,从「我」,从「羊」;我谓己,羊谓善祥之意;于我所表示之善祥为义;其转义作「己之威仪」解,见《说文》,乃一己所显现于外的气质、容止等合称之曰义。
其义为:
1.事之宜曰义。如《论语?为政》「见义不为,无勇也。」
2.天理、正途曰义。如《论语?里仁》「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3.济困救失之美行曰义。如《史记?信陵君列传》「以君子之高义,为能急人之困。」
4.准则、法度曰义。如《左传?庄公二十三年》「朝以正班爵之义,率长幼之序。」
5.礼仪、仪式曰义。如《尚书大传》「尚考太室之义,唐为虞宾。」
6.意义曰义。如字义、诗义、文义。
7.善其义而称美之曰义。如《吴志?孙贵传》「舒伯膺兄弟争死,国内义之,以为佳话」。
8.平、公平曰义。如《孔子家语?执辔》「以之礼则国安,以之义则国义。」
9.笃守公理的曰义。如《孟子?经心》「春秋无义战」。
10.纯尽任务的,公益性的曰义。如义演、义田、义卖。
11.假托名义的曰义。如义母、义齿。
「義」,由「我」和表善祥之意的「羊」构成,意为我善良,深深含着人性本善之义,此正阐明「義」乃与生俱有的品德。故《礼记》言「夫义者以是济志也,诸德之发也。」,由于义者,德之宜(道德的准则)、事之宜(立品办事的依据)、天理之所宜(顺乎天道天然的规则)。由此可知「义」乃统统道德之基本。
但应怎样取义、行义呢?
《论语》云:「见得思义,见利思义,义然后取。」就是说财物来了、长处来了,权位来了,起首要问「应得吗?该得吗?可得吗?」若非取之有道,恐怕后患无穷,更况且佛家讲「财物为五家共有」。是哪五家?
1.官府(如作包管,财富被当局查封充公)
2.水患
3.火警(水火无情,刹时可吞噬全部财物)
4.匪贼(富者,永久有盗贼在暗中虎视眈眈其财物)
5.不肖后代(家财万贯,不肖后代一夕间可浪费尽)
一生中,若能将多余的财帛嘉惠布施于世,或善用权利,造福乡梓、社会,都是最佳的义行。
又如《左传》中如许的记述:「君子动则思礼,行则思义,不为利回,不为义疚」。举凡办事,皆要明确黑白善恶、晓明好坏干系,不以私利为出发点就是行义。作为纯正,到处公正,不作私弊,就是义行。
君子一举一动若能合于天理,顺乎伦常就是一位义人。义人就是美善之人,祥瑞之人。愿我们彼此鼓励,个个皆成为义人。
“廉”
小篆:廉,从广,兼声,转义作「仄」解,即侧斜之意,见《说文》,乃指堂屋之侧边而言,故从广。又以「兼」从手执二禾,有合二为一之意,廉虽在堂侧而实与堂相连为一,故从「兼」声。
其义为:
1.侧边、侧隅曰廉。如《仪礼?乡饮酒礼》「设席于台廉
东上」。
2.事物的棱角曰廉。如廉棱。
引申义有:
1.品德高洁之人曰廉。如《汉书?武帝纪》「兴廉举孝」。
2.高洁之举动曰廉。如《孟子?离娄》「可以取可以无
取,取伤廉」。
3.直曰廉,即方正。如《庄子?让王》「人犯其难,我享
其利,非廉也」。
4.节俭曰廉。如《淮南子?原道》「不以奢为美,不以廉
为悲」。
5.价格低,廉价曰廉。如价廉物美。
6.收敛曰廉,引申为拘束。如《上宰相书》(唐
韩愈)
「可进而进焉,不用廉于自进也」。
7.干净曰廉。如《汉书?申屠嘉传》「嘉为人廉直,门不
受私谒」。
廉,为堂屋之侧边。堂边廉石多平整修洁,又棱角高耸峭利,故交有高行谓之廉。从廉所构成的常用词如:廉洁、耿介、廉明、廉正、廉直就可以领会「廉」是指气节狷介、操行峻洁的崇高操守。按人之天性,谁不喜狷介而恶浑浊?但每每有很多人过不了贪欲和私利这一关而身败名裂。究竟上,欲海难填,从古到今有几多因欲多而亡者,却未见以无欲而危者。
明智者必以清操为励,以不贪为宝,效仿圣贤虽贫不受贿金,虽渴不饮盗泉。公廉约己,以身作则,即可明达政事;以德化民,耿介为政,则可民安国治。
”恥“
小篆:恥,从心,耳声,转义作「辱」解,见<说文>,乃羞愧之称,羞愧乃心有所惭而生,故从心。又以耳为司听闻之器官,人每因闻过而耳赤面热,故「恥」从耳声。
其义为:
1.羞愧曰恥。如《中庸》「知恥近乎勇。」
2.可恥之事曰恥。如国恥。
3.羞耻、欺侮曰恥。如《左?昭五年》「恥匹夫不成以无备,况恥国乎?」
4.羞、可羞曰恥。如《论语?里仁》「士志于道,而恥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5.与「耻」同。
「恥」,有闻过心生羞愧之意。凡民气生羞愧,不觉碰面红耳赤,这是人性本善使然。知恥之心是人之天良。孟子曰:「恥之于人大矣。」何以有此叹息呢?试想,起一恶念,便生羞恥之心;行一恶事,便感愧恐,又恥又恐,自必速止其恶。知恥是保全民气念、举动不离正道的护栏。故曰:「恥可以全人之德」。
大家都有知恥知己。明朝提出「致知己」学说的王阳明老师就用生动的究竟证实了此点。有一次王老师外出,不幸与偕行的人被盗贼绑劫,当盗贼得知他是阳明老师时,就问他:「您说大家都有知己,我们这群盗贼也有知己吗?」王老师必定地答复:「有。」盗贼反问:「怎么能证实呢?」王老师要求他们说:「如今照我说的去做,我证实给你们看。」于是,王老师让他们脱掉外套、亵服,一层层地脱掉,直到剩下末了一条裤子的时间,还下令他们脱掉。盗贼喊道:「不可呀,这个不克不及再脱了!」王老师说:「这知恥就是你们的知己啊!」
「知恥知己」的提倡于当前乱象频生、道德日丧的社会有很紧张的实际意义。人们能从知恥开始,阔别、不做令人羞恥的事,诸恶莫作;继能不屈不挠,为所当为,众善推行,则众人期盼的天下平静自致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