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编制的特性 时间:1970-01-01 08:00 发布者:tianxiu 族谱在著述编制上的特性,重要表现鄙人列几个方面:
1、递修的传承性。
所谓传,就是要把本家属中未上谱的人和事采录入谱,使之传播长远;所谓承,就是重修族谱时,要将老谱中的内容不折不扣地表现在新谱中。传和承互为条件,互为因果,有了前谱之传,才有后谱之承;失却后谱之承,前谱之传也就失去意义。国史、方志也为传世而作,但每朝每代的修史者,绝对没有须要照搬照抄前朝前代的内容。族谱则完全差别,不承前则传无所属,老谱是重修族谱的条件,没有老谱,重修就无从谈起。前则高、曾、祖、父,后则子、孙、玄、仍,前后相继,不离不弃,这就是族谱的传承性。
族谱的传承性,决定了族谱在版本上的一些特别属性。平凡图书,一旦成书之后,其内容一样平常不会有大变化。差别的版本,在内容上大概稍有区别,但不会有大的差别,八百年前的《史记》、《汉书》,和本日我们看到的没什么差别;八百年后的《史记》和《汉书》,其内容也不会有什么大的变异。而族谱则差别,同一题名的族谱,随着宗族的蕃衍,它必要先后相继,不时重修,其篇幅也会不时增长,只要与之相干的宗族还存在,在某种意义上,它永久都是一部未竟之作。因此,题名雷同而版本差别的一系列族谱,存在着显着的传承干系,理论上后者完全包括前者。
族谱的未竟性,固然和期刊有某些相似之处,但其差别也黑白常显着的。期刊固然刊名稳定,但差别期号的同一刊物所收录的文章必定差别,后一期不成能完全重复前一期的内容。而重修的族谱,老谱内容必需照搬全录。
正由于族谱非常注意传承,重修族谱时,一样平常都要重印老谱,续上新谱,以是,解放之前,每次重修族谱,很多家属都要接纳老谱,待新谱告竣后将老谱烧毁。这一是防备新谱老谱大概因疏忽、订正不慎而造成的内容上的牴牾,使后人不至于无所适从;再者,置之死地尔后生,亦是告诫谱事职员,对修谱要慎之又慎,不然,谬种传播,贻误千古,本身也就成了千古罪人。
2、行序的精密性
族谱作为史籍,它的主体是世系和世传。为了使世系和世传可以或许完全匹配,逐一对应,昔人发明白行序,使世系和世传成了一个完备的体系,从而防止了同一家属中差别的成员因名字雷同而造成的紊乱。各人都知道,汉字统共虽有5万6千个摆布,但撤除两万多个异体字(《汉语大字典》所附之《异体字表》共收录异体字11900组,30000多个),以及那些形音义不相宜取名的,所剩的也就四五千个,而中国人的名字多数由三个字构成,即前一字为姓,后两字成名。采入族谱的职员姓既雷同,家属一大,年长日久,同名在所不免,于是昔人就想出了行序法,把同辈或异辈中姓名雷同的差别成员区离开来。即从鼻祖开始,毎一代用一个差别的汉字表现,称行字(多数家属还划定了与毎个行字对应的起名字母,同辈之人,应冠以同一个起名字母,如许着名即知辈份);同辈之人,以出生年代之先后,赐与序号。行字加序号就组成了一个完备的排号。譬如某族第十代的行字是“光”,第十一代的行字是“大”,那么第十代第一个出生的排号即为光一,第二个为光二……;第十一代第一个出生的为大一,第二个为大二,依此类推。行序是族谱在编排编制上差别于其他史籍的一个紧张特性,到现在为止,也只有族谱在编排中利用行序。毎一套完备的族谱,都有其独立的行序体系,任何一个排号都和家属中唯一的人相对应。行序在族谱中的作用就相称于身份证号码的编排规矩,排号就相称于一小我私家的身份证号码,它是相同世系和世传的桥梁。
3、文体的多样性
自宋代以后,族谱渐渐形成了其奇特而精密的编制和程式。一样平常都由三局部构成。第一局部是世系图,又有内系、外系之分。此中内系是嫡系,每人名下都有排号。若想知道谱中或人的世系所承,属于何代,其父何人,一看此图即可了然。第二局部是世传,它以排号和世系图相干连。世传之中,同辈之人按行序巨细摆列,即按出生先后挨次摆列,别离先容大家的字号、父讳、行次、期间、职官、册封、婚配、子嗣、享年、卒期、谥号、葬所等。这些先容性的笔墨,父老百十字,短者十几字,是族谱的主体。第三局部为附录,差别的族谱大概稍有差别,但只要涉及同宗之人,一言一行皆可采入,政治、经济、文化无所不包。其文体则序跋书启、记传述略、诗词歌赋、赞序诰挽、哀诔志铭包罗万象,还附有宅图、肖像(如今的族谱多数改为照片)等等。其文体之庞大,不但单纯的文学、学术类著难望项背,即便是国度、官家所修的正史、方志也瞠乎其后。可见编修族谱是对种种文体和图表的综合运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