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族谱系统 >> 新闻公告 >>新闻管理 >> 内容详情
龙兴老祠堂,中国宗族文化的承载者
时间:1970-01-01 08:00  发布者:tianxiu  
从重庆机场往东走不外十多公里,就是渝北龙兴古镇。 这座古镇不停以汗青久长、风采古朴而著名。人们一提到这里,总会想到那遍布古镇的祠堂。龙兴为何有云云多的宗祠?龙兴老祠堂的近况怎样?对当代人来说,宗祠的意义是什么?本日,让我们揭开重庆龙兴老祠堂的秘密面纱。在这古镇深处的祠堂中,蕴藏着深厚的文化秘闻。 宗祠各处,古镇中藏四大姓祠堂 龙兴古镇上有一条祠堂街,仅这条街上就现存有刘、贺、明、包四个宗祠,四周的乡村里还现存有江氏、程氏等宗祠,此中最着名的莫过于“中原宗祠”。 “中原宗祠”原为贺家祠堂,解放后收返国有,改为糖烟酒批发部,厥后又一度是派出所的地点地,2003年被改建为中原宗祠。中原宗祠修建面积达1500平方米,是典范的三厅两堂式布局,如今是西南地域唯逐一个以姓氏文化为主题寻根问祖大祠堂,内里供奉着107个姓氏的始主雕像,保藏着200余部族谱和50多个姓氏族谱。 离中原宗祠只有数十米的地方,就是明氏宗祠和包氏宗祠,古镇四周的粉壁村另有一处刘家宗祠,这些宗祠布局大同小异,都有精致的木雕、石雕、彩绘工艺,堂内纪录了自家的家规、族谱和源流。 湖广填四川,留存三百年前移民影象 朝晨期,移民大量涌入巴蜀地域,但由于移民的迁入并非完满是家属性的,因此,直至清中期,在履历了数代的繁衍生长后,当地新兴的宗族团体才开始大量修造宗族祠堂。 龙兴古镇在重庆的东边,是湖广人移民入川的必经之道,很多外地移民来到龙兴耕作、做生意。现有龙兴生齿95%是“湖广填四川”来的后代,可以说是属于“湖广填四川”的一个缩影。上文所提到的是明时湖广填四川大移民时过来的,在龙兴落脚于贺家岩、贺全湾、贺塘湾三地,渐渐生长成龙兴大族。贺家祠堂、王家祠堂、刘家祠堂、包家祠堂、江家祠堂等都是移民过来的。 古镇里大的老修建每每坐西向东,听说也与移民有关,以示移民不忘东方的故乡,遥望祖宗之意。龙兴的许多宗祠都是现在渝北区的文物维护单元,它们都有很高的汗青文化代价,也是研究渝北区传统修建文化、移民文化、宗族文化的紧张实物资料。 家属传忠孝,50多姓齐聚“明朗会” 革新开放后,明朗会的习俗又重新鼓起,龙兴古镇每年都有50多个姓氏的宗族召开明朗会,雷同明朗运动。届时有几百上千族人聚在家属祠堂里祭祖。 集会日程一样平常是配合祭祖,读祭文、鸣炮、烧香,到祖坟省墓、挂青,还会探讨续谱事件,宣布上年度财政收支,推选新族长等内容。族长每每还会“训话”,宣讲族规,其内容重要是忠孝、勤俭、诚信等等,提倡父慈子孝、伉俪恩爱、妯娌和睦。参会的族人,按辈分依次坐定,由族中最老的人带头,在先祖牌位前举行仪式,起首放鞭炮,随后烧香叩首。一边拜一边给老祖宗报告请示族人一年来的环境。 有的家属,乃至还筹集专门的资金,用来设立种种嘉奖、助学金等,勉励族人向善上进。明朗会以奇特的方法祭祀先人,增长族人情感。有利于“家庭”这个社会细胞的调和,也就有利于社会的调和。一些好的传统,就如许一代代传承下来。 附:古镇现存局部古祠堂 中原宗祠(原“贺氏宗祠”) 建于:清道光年间 地点:龙兴古镇祠堂街32号 中原宗祠是我国西南地域唯逐一个以姓氏文化为主题的寻根问祖大祠堂,2003年由原“贺氏宗祠”改建。内部供奉有172个姓氏的渊源石碑。 江氏宗祠 建于:1923年间 地点:龙兴古镇西南面六公里四楞村 该祠堂由龙兴江氏以土木布局建成,修建面积1500多平方米。解放初期,江氏宗祠被纳为公房利用,曾设立四楞村小学校,也作过村委会办公点、医疗站。2004年,江氏后人补葺祠堂。 刘家祠堂 建于:清咸丰四年(1855) 地点:龙兴古镇南门 清咸丰四年,刘家祠堂在龙兴场口石坝脑袋外两百余丈处建成,修建气势派头充实表现了巴渝民居的民风。该祠堂为刘登吉和龙兴场着名人士刘洪泰共建,解放后曾作过小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