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座姓氏奇异的都会 时间:1970-01-01 08:00 发布者:tianxiu 移民带来姓氏的增长
镇江的第一次移民潮产生在商末周初时期,来自西北的一支移民南下,把周文化带到了吴地,与这里的荆蛮文化联合发生了吴文化。南方移民的迁播,天然也就带来了姓氏的增长。
第二次大的移民潮产生在六朝时期。受战乱影响,南方人民纷纷南迁,以躲避战乱。这次迁移的连续时间长,范围大,范畴广,形成了三大支流:一局部居于今的陕西、甘肃、山西,其时被称为“秦雍流人”,一局部居于今河南、河北,被称为“司豫流人”,一局部居于今山东、江苏、安徽,被称为“青徐流人”。
徐姓先人当年也参加了这三支迁徙雄师中,尤以第三支所谓“青徐流人”中的徐姓人最多。
三国魏东莞(山东诸城县)人徐奕、广宁海西(河北涿郡)人徐宣都曾遁迹江东,东吴徐盛原为琅玡人,避居吴地后,成了吴国的名将;晋永嘉之乱时,东莞人徐澄之与同亲人臧琨率本家子弟和乡里族众一千多家南渡长江,定居于京口,成为本地的望族。
到了永嘉元年(307年)时,京口的侨寓生齿凌驾了22万,险些占到江苏侨寓生齿的9/10,成为著名的侨民城。
第三次大的移民潮产生在唐后期到宋金坚持的时期。大量黄淮生齿呈范围南下,使当地的生齿姓氏越发庞大。
来自河南上蔡的刁氏家属,占籍丹徒后繁衍生息,子孙相继登第,又家富于财,成为京口的望族。刁衎是族中的名流。他是南唐绍武节度刁彦能的儿子,担当过秘书郎、集贤校理等官职。他跟随李煜归宋后,受到太宗重用,授太常寺太祝。真宗继位后,他担当兵部员外郎,参与了大型类书《册府元龟》的编修,书成,升为兵部郎中。刁约在族中也与众不同。他是仁宗年间的进士,授馆阁校理。庆历初,他与欧阳修同知太常礼院,又都是集贤校理。其时的一班名士欧阳修、司马光、王安石、苏轼等人都恭敬他,和他来往密切。
丹徒的陈氏家属,鼻祖陈延通居徽州,历4世后,此中的一支在宋末时迁到了镇江横山一带的石城乡,成为迁润的鼻祖。清末民初有“江苏学者”之誉的陈庆年,即为横山陈氏之后。
在镇江明清科举中大出风头的丁氏家属,也是从外地迁来落户的。据《京江丁氏族谱》中的纪录,这一族人的世祖,五代时从河南的清河,迁到祥符(今开封),他的孙子丁度是宋代仁宗朝廷中的重臣,官至参知政事,《宋史》有传。到了这一族人的七世祖丁素时,他随高宗渡江寓居金陵,死葬镇江。他的孙子丁煜在南宋后期权知镇江府事,因祖茔在镇江,离官后“遂卜宅城东而家焉”,成为丁氏镇江的始迁祖。厥后丁氏支系衍增,族丁旺盛,子孙多以科举为业,中举和中进士的人不停。以明清两朝为例,丁玑、丁瓒是明成化、正德年间的进士,丁绍周、丁立干、丁立瀛是清同治朝的进士。
大姓移民多群居
王姓是镇江的第一大姓。王氏之族最为繁盛的缘故原由,犹如《姓氏考略》所说:“大抵子孙以王者为后,号曰王氏。”
镇江的王氏分为两支,一支来自安徽,鼻祖太原,因避战乱随宋室南渡迁到了镇江东郊的下里湖,念及祖居地名苦竹港,于是把搬家地更名苦竹村,就是如今谏壁的新竹村。别的一支是从金坛塔山迁来,也是鼻祖太原,元时搬家泰州,厥后又迁到镇江东郊的朱湾岗南,因念祖居塔山上元乡,遂定名上元村。
朱姓也是镇江的大姓之一,大多来自儒里的朱氏和丹阳后巷的朱氏。儒里朱氏的宗谱纪录,儒里朱氏的鼻祖叫亨三,他的父亲领导族人自湖州竹墩搬家镇江焦山一带,以后亨三的分支又“徙居润州之东,是为围里之鼻祖”。这里的“围里”,
厥后因朱姓生齿增多,开始称之朱家圩。到清康熙年间,朱氏子孙为了族中多出文人显贵者,又把此地改称“儒里”,取儒人之故乡的意思。
镇江谏壁月河村朱氏“五经堂”的宗谱也对丹阳后巷朱氏一支的来源做了交接,自称后巷朱氏一支劈头于南宋晚期,鼻祖是理学大家朱熹的5世孙文宽、文泰兄弟俩,落户于丹阳的后朱巷。
镇江萧氏六朝时就有移民,之后不时增补,并形成了牢固的聚居地。如梁昭明太子萧同一族的后人南宋期间移民,在长江边上安营扎寨,繁衍生息,于是有了萧家湾和萧家港。这支丹徒萧氏一族的鼻祖是萧汉杰,“醒目韬略,兼全文武”,是宋理宗时的进士。官至建康路同知。到了明万历四十一年(1613年),这支萧氏一族已经“人丁万余,各为分谱,以称巨族”。族中出了不少念书人,通过科举获取了功名。
从这些迁来镇江的家属子女修的宗谱中得知,他们在镇江落脚以后,很快都找到了既平安又土沃风淳的抱负之地。如项氏宗谱纪录:“项乔年南迁至京口,遍游四方,见郡南五十里之薛村,土沃泉甘,民安居。”解氏宗谱纪录:“解寿辉南渡行进中见润东四十里之处,地僻,就住下不走了,并名其所住为葛村。”
丹徒东乡的葛村、丁岗、华墅,南乡的莱村,就是解氏、孙氏、殷氏及孔氏来此定居以后形成的。这些乡村,近千年坚持一姓为主、村名不改的状态。随着这些姓氏的子孙繁昌,他们的后代又一代一代地分迁到其他很多乡村。
有数小姓有来源
公安部曾经公布过一项有关“海上生明月,天际共此时”的姓氏观察效果,此中明和时的姓氏人数在12万以上,其他都属于有数姓氏,人数在12万以下。这10个姓,镇江就占了7个,此中海姓有35人;上姓有17人;生姓有87人;明姓有253人;月姓有1人;天姓有1人;时姓有1734人;只有涯姓、共姓和此姓的人,镇江没有。
天下姓环的人相称少,镇江的环姓生齿有180人。他会合居住在镇江的环家湾,形成了一个以环姓聚居的乡村。清《光绪丹徒县志》中纪录,环渊是丹徒环姓一支的老祖宗,“战国时丹徒属楚,今东乡山北港环姓,是厥后也”。山北港,即圌山边的山北港。云云说来,环家湾的环氏汗青长达2000余年。
巫姓在天下来说是个小姓,但它在镇江绝对不算有数姓氏了。《民俗通》中说:“凡氏于事,巫、卜、匠、陶是。”阐明巫姓来自于其所从事的职业。在隋朝末年,巫彦徽搬家句容,为厥后镇江巫姓的开基鼻祖。
其他一些在天下算小姓的,镇江也有。有个姓六的,属于一个家属,有七人。据族人六定国说:“整个镇江地域就我一家姓六的。不少不认识我们的人都按平凡话来念liu,实在我们这个姓应该念lu。不外我们祖上并不姓六,而是姓方。我们是明代大臣方孝孺的子女。”
他家里另有一本族谱,记载着他们这一支六姓的由来。说是明朝初期,方氏家属因族人明朝大儒方孝孺抗拒燕王朱棣称帝,而遭受到一次空前灾难,燕王朱棣诛杀了方孝孺,同时灭其十族(九族加上门生)。很多后代族人自愿纷纷改姓,四散奔命。方孝孺的一支后人改姓“六”,由于“六”字是“方”字的减笔。
镇江另有姓神的一族,居住在镇江丹徒区谷阳镇东沟村一带。据神家生齿碑及他族里的人忆述:他们的神姓泉源于元代的蒙古族,明太祖颠覆元朝后,被蒙古统治阶级恒久克制鄙视的汉人里,有一些报酬了泄愤,接纳了偏激抨击举措,反过来大杀蒙古族人。有一家蒙昔人,在劫乱中逃到丹徒南乡,躲在一座荒山的破庙神龛里,幸免于难。比及时势安宁下来后,这家人以为是神灵庇佑了他们的性命。厥后他们不敢用本来的蒙古姓氏,并服从了明太祖“蒙昔人、色目人在本地的,同等用汉姓”划定
,改姓为“神”,取了
“神太一”的汉名,自称神农氏子女。传世至今,神家后代繁衍600余年,已在定居的东沟村有了30代族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