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族谱系统 >> 新闻公告 >>新闻管理 >> 内容详情
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其他两个是什么?
时间:1970-01-01 08:00  发布者:tianxiu  
在中华传统文化中,孝道黑白常紧张的一局部,孝是我们为人处世的一项根本准则。 孝为德之本,百善孝为先。 许多时间我们评价一小我私家的品德,起首要看的就是他对付怙恃的态度。 一样平常生存中各人常常会听到这么一句话“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大多人以为是说最大的不孝敬就是没能为家属续上香火,传宗接代。但究竟是什么呢?你知道三大孝都是什么吗? “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这句话出自孟子,在《孟子·离娄上》上说:“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舜不告而娶为无后也。” 原本的意思是如许的:不孝的表示有许多,以不尽子弟的天职为最,舜授室子的时间没有报告怙恃,是没有尽到子弟的责任。 古时间常说,“怙恃之命,媒妁之言”,婚姻大事要统统服从的怙恃的布置,舜完婚没有禀告怙恃就是没有尽到本身的天职,也就是“不孝”。 古文中的“三”并不是指的有三件事,而是表现一个虚数,形容许多。 “无”的意思是:“没有尽到……的责任”。没有尽到作为子女的责任,这叫无后。 那为什么如今人们都市把“无后为大”明白为没有子女呢? 在汉代人赵岐所著的《十三经注疏》中,赵岐说:“于礼有不孝者三,阿意曲从,陷亲不义,一不孝也;家贫亲老,不为禄仕,二不孝也;不娶无子,绝先祖祀,三不孝也。三者之中无后为大 。” 是说古代有三大不孝: 1、阿意曲从,陷亲不义 一味顺从,见怙恃有不对而不奉劝,使他们陷入不义之中,这是第一种不孝; 孔子《孝经》上说:“父有争子,则身不陷于不义,故当不义,则子不成以不争于父。”就是说要顺从、唯唯诺诺,哪怕明知道尊长有错,也要承认,不克不及指出。 而到了孟子期间,儒家头脑已经开始反思,对付这种环境,孟子的儒家头脑以为这就是“阿意曲从,陷亲不义”,即不孝。 这是一种头脑上的进步,由于怙恃也是人,怙恃也会出错,特殊是在当代社会,由于怙恃们偶然候未必有时机打仗到社会上的奇怪知识,比拟轻易被骗被骗。这时间就必要后代帮忙怙恃们多多学习,多多进步。 2、家贫亲老,不为禄仕 家景贫苦,怙恃大哥,本身却不去当官吃俸禄来扶养怙恃,这是第二种不孝; 放到当代就是说,怙恃年老,家庭比拟贫苦的环境下,做后代的假如欠好好事情,让怙恃过上不愁吃穿的生存,这也是一种不孝。由于怙恃在年轻的时间也必然支付了许多辛劳,尽了本身最大的积极,让孩子们能康健发展,衣食无忧。 3、不娶无子,绝先祖祀 不授室生子,断绝子女,这是第三种不孝。 这里就是赵岐就把孟子的意思给曲解了,很显着,赵岐的意思是没有子女则是对尊长的不恭敬、不孝敬。并且照赵岐的见解,“无后”排在前两种不孝的背面,也不是什么真正的“为大”了。 不外,固然赵岐与孟子的话有不合,但是弘扬孝道精力,在当代也是有须要的。我们应注意的是怎样尽好孝道,而不用太过纠结个体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