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知识【一】 时间:1970-01-01 08:00 发布者:tianxiu 族谱判定
中国人向来器重纂修族谱,所谓“家之有谱,犹国之有史也”。私人修谱自宋代鼓起,经元、明的生长,至清朝中期到达壮盛,入民国后仍延绵不时。在历经八、九百年的生长演变历程中,族谱在差别的地区渐渐形成了各自的特徵,这些特徵不但表现在纂修编制上,并且在版刻、装帧等方面也得到反应。关于族谱纂修编制特徵的叙述时有所见,而版刻、装帧特徵却鲜见涉及。究其缘故原由,可以是现存族谱80%以上是清末及民是期间的刻本、木活字本、铅印本及石印本,而此中又以木活字本占绝大多数。
从现存族谱的印刷情势上看,有刻本、钞本、稿本,也有铅印本、石印本,但更多的则是木活字本,这是由于族谱的内容不象其他古籍那样刻舟求剑,一样平常家变每隔10至30年谋就须续修一次,且篇幅甚多,在这种环境下,利用木活字本印刷族谱显然要比刻本既廉价又省力得多。只管木活字本是族谱版本的主流,但由于发区的差别,族谱的印刷情势还是富厚多样的。
浙江族谱的特徵
浙江是纂修族谱最为麋集的地域之一,仅上海图书馆就藏有浙江族谱5092种,占馆藏总种数的2/5以上,居各小之冠。这些族谱漫衍在全省的64个县市,险些涵盖全省遍地,此中保藏量最集的是沿海地域的海宁、萧山、绍兴、余姚、上虞、宁涉及本地的诸暨、浦江、金华、东阳、义乌、兰溪、永康、淳安、衢州、山河等地。
浙江族谱的版本最大特点是套版印刷的遍及利用。浙江是套版印刷的起源地,明代时,浙江吴兴的闵刘及、凌蒙初二家用朱墨二色(厥后生长为五色)刻印了很多带有讲明点评的经史子集四部书及戏曲小说,盛极一时,成为中国印刷生长史上的一个紧张里程碑。从而“闵刻”、“凌刻”就成了他们套版印刷古书的专著名词。如今浙江族谱虽以木活字本为主,但冲破了其他地域域多年来相沿墨印的要领,将朱墨套印遍及利用于木活字本的族谱之中,很多族谱的世系图中人与人间的干系都遍及用套印红线加以毗连。
别的,浙江木活字本族谱多附近双边,鱼尾与版心栏线的隔断显着,有较大的漏洞。且有花鱼尾出现,如上述的《余姚梅川徐氏宗谱》就是一例,这在其他地域的谱中较稀有。浙江木少研究院本族谱的体方正,除夹注用小字外,通常始终只用一种字体。
固然,浙江省内的差别地区又有着自身的特色,如宁波地域族谱(包罗鄞县、奉化、镇海等)版心处字体不但粗,并且大而夺目;通谱不必界栏;字与字之间的字距较舒朗;谱的装帧富丽,绢面装帧,配以帛质题签,且绢质包角的,如《镇海横河堰包氏宗谱》、《镇海东管乡沈郎桥叶氏宗谱》等都相称注意族谱的装帧。
又如浙江中部地域的诸暨、东阳、浦江、义乌、金华,是浙江修谱最为盛行的地域,现存族谱占浙江全省族谱半数以上,险些每族、每支都有谱,再加上家属巨大,生齿麋集,偶然同地同姓也不是源于一族,即便是本家,但因分支差别也会各自修谱,以是当是已形成按期修谱的风俗,有的仅隔数十年一次。为防备同姓差别宗或本家差别分支的族谱因谱名相似而殽杂,同时为下次修谱提供时间上的参考。因此该地域族谱版心遍及镌有修谱年代,这就成为该地域族谱的特徵。如清宣统三年敦睦堂木活字本《[诸暨]暨阳嵩山张氏宗谱》版心题“宣统辛亥年续修”就是一例。别的,世系表(行传)中的同辈的人名多以行字巨细摆列,即按同辈中人的出生先后挨次而不是以传统的辈份长幼摆列,比方甲乙二人,依照辈分甲比乙大,照通例甲因先列于乙前,但由于乙早出生于甲,那么在谱中乙的名字就排在甲之前。衢州、山河等地域族谱的版式多呈正方形,即版框高宽几于相称。
湖南族谱的特徵
据1997年北京中华书局出书的《中国度谱综合目次》纪录,天下440们家“图书馆、文化馆、文管会、博物馆、怀念馆、档案馆、文物市肆”保藏的湖南族谱共1511种,而其时未曾完全列入收录范畴的上海图书馆保藏的族谱却有2255种之多。现存的湖南族谱重要会合于该省中部的长沙、湘潭、湘乡、宁乡、醴陵等地及北部的平江、岳阳、常德带,按其开本可分为大、小两种。纂修年代较早的族谱多为大本,而清光绪中后期至民国时所修则以小本为多;北部地域的族谱多为大本,而小本在中、南部地域的族谱中较为常见。中部地域的小本与北部地域的大本版刻区别,最为直不雅的是其开本的巨细与版框高阔,可以说是相距甚远,如民国十年存著堂木活字本《宁乡志塘刘氏四修族谱》,属小本领域。而属于大本领域的清雍正六年延陵堂木活字本《平江吴氏重修族谱》。两者版框、开本相差近于一倍。其次是版式的差别:小本多附近双边,版心题名多墨体,粗而夺目,修谱年代及修谱次数书于版心偏左处,装订后则列于后半而版心,版心栏线与版框粗细同等,木活字本版框接口处与江苏族谱雷同,有些接口相称精密,险些看不出漏洞。谱中多利用小字,大字仅用于世系图及世系表的人名。其谱例苏式、欧式皆有,苏式谱例除世系表外,别的笔墨无界栏支解。世系表多为上、中、下三栏。别的,该地域谱多将世系称作“垂丝图”,将世系表称作“齿录”等。而北部地域的大本,多附近单边,一样平常亦无界栏,近版心处的栏线较显着,字体略大于中部族谱的小本,大字亦仅用于世系中的人名。世系表中有效欧式的,表中老婆姓氏却未与夫名并列,而与般谱同,每册谱很厚重。如上述的《平江吴氏重修族谱》每册书均凌驾200页。
除此之外,湖南谱中还特殊器重墓图,险些都将其单独列为一卷,有的乃至列了好几卷,并说细形貌了墓主、墓的方位等环境形貌的非常细致。如清光绪二十五年西平堂木活字本《湘潭龙船港李氏大修族谱》中,仅墓衅占了五卷。
江苏族谱的特徵
江苏的族谱《中国度谱综合目次》纪录有2065种,上海图书馆现藏1794种,遍布48个县市面上,重要漫衍于长东沿岸及其南部较为会合的地域的无锡、常州、镇江、江阴、宜兴、丹阳、常熟、苏州、扬州、泰兴等地。苏北地域相对较少,县市漫衍也较疏散。江苏族谱的编制与浙江族谱略有差别,其世系表欧式多于苏式。其版刻特徵:版框一样平常宽15-18厘米,高20-32厘米不等;木活字本版框工口不太显着;版心的界栏很细,与木活字大多用仿宋体,产瘦长。
安徽族谱的特徵
现存安徽族谱数目名列浙江、江苏、湖南之后,重要会合在皖南,特殊是徽州地域,除此之外,皖北的桐城、合服等地也是族谱较为麋集的地域之一。安徽族谱版刻的最大特徵是明刻本的数目处于绝对首位。上海图书巨额现藏明刻本族谱共322种,而此中近300种皆是安徽族谱。《中国善本书目.史部传记类宗谱》著录的明刻本族谱中绝大多数也是安徽族谱。这与“明代嘉靖前后,歙县的刻书工艺急遽生长,出品良好”是分不开的。清代后期及民国间的安徽族谱版刻与浙江、江苏族谱有相雷同之处,但也融入本身的气势派头,它的重要特点有:
一是版框较长,多附近双边。版心的界栏线细,亦同江苏、浙江谱,世系的版式分上下二栏,同浙江族谱,但上栏比浙江族谱要窄。
二是版心字体粗而夺目,同湖南谱,大、小字均较方正,有些大了略微偏长,大字的巨细靠近浙江谱,小字巨细、粗细则靠近湖南谱。
三是编制特殊,很多族谱世系图与世系表合二为一,两者之间只取其一,取世系表的谱多为欧式;表现第几世的字样用黑底白字的长方形花框纹相修饰;世系中表现族中人名时幸亏名字后冠“公”字,如:元柏公、文景公。
四是纸张较白。
上海族谱的特徵
上海地域的族谱,就版本而言,现存的除成陆较早的青浦、松江、嘉定、崇明等县有刻本、少量的木活字本外,市面上区及以东沿海发达地域则多铅印或钞本。
上海崇明县一江苏南通、海门一带,因地区更为靠近,汗青上又原隶于江苏,故而其族谱版刻特徵也相雷同。重要特点有:根本为刻本,开本较小,每册仅30-40页,很薄,这些刻本大多质量较差,版刻漫漶,大局部不分卷,世系及其简朴,纸张泛黄。别的,这些地域的族谱每次修谱的版式、内容均无甚差别,加上不分卷,从而导致在后期的整理中增长了很大的贫苦,整理相称困难。
江西族谱的特徵
江西现存族谱,《中国度谱综合目次》共著录556种,上海图书馆现藏526种,漫衍较广,所涉县市也较多,共计51个,较为会合的有东部的玉山、广丰,中部及南部的吉安、瑞金,西部的萍乡等地。由于江西谱一浙江、湖南、广东等多个省相壤,因此该省的一些地域也融入了他省谱的特点。以下是几个较为典范的例子。
江西东部的玉山、广丰等邻近浙江西部,因此,这一地域的族谱与浙江、衢州一带的族谱在各方面根本类传。如民国四年木活字本《[玉山]怀玉贤堂韩氏宗谱》。江西中南部的族谱以民国三十二年木活字本《瑞金北关杨氏七修族谱》较具代表性,该谱附近双边,双鱼尾(较少见),笔迹墨色较淡;无世系图,仅有欧式世系表,世系表每册页码是接前一册的尾数,而不是从第一页开始,如第一册世系至一百页,则第二册自101页起计,依次推类,这一点在省别的地域也有出现,小字阐明的内容与被阐明者名字并排誊写,不再降下一格,除儿子名字另起一行外,其他阐明项均不换行。
江西西部萍乡等地族谱。萍乡紧临湖南,因此它与湖南中部的小谱已无甚区别。如民国十九年式垂堂木活字本《[萍乡]萍西东桥汤氏三修族谱》,附近双边,边框清析,近版心的栏线粗;序文、传记、墓图等笔墨每半页9行,行22字,长宽各约0.7厘米,世系图人名大字长宽各约1厘米,阐明小字各约0.5厘米,版心书名字体粗而夺目;欧式世系表,阐明项降下人名一格写。
广店主谱的特徵
广店主谱漫衍最为麋集的地域重要是以广州为中央的珠江三角洲及省东部沿海一带,其北部及雷州半岛等地漫衍很少。《中国度谱综合目次》共著录702种,而上海图书馆仅网络到南海、中山、番禺、顺德、肇庆、佛山、潮州等地谱72种。
广东省族谱的特徵:
一是版本以刻本为多,开本一样平常不很大,多附近双边。
二是字体重要有两种,一种为仿宋体字,巨细近江苏谱;另一种为宋体,或方正,或略扁,字体巨细靠近或稍小于浙江谱,且摆列精密。每半页一样平常10行11行。
三是编制上,将差别的内容归纳为雅俗共赏的名称立卷。
四是将橘赤色的防蠹纸装订谱的封面或扉页。
四川族谱的特徵
四川族谱(包罗重庆),《中国度谱综合目次》共著录554种,但上海图书馆仅保藏51部,重要漫衍在成都四周及长江沿岸的23个县市,西部山区未。综不雅四川族谱,多石印本,稀有活字本。石印本的版式多附近单边,无界栏,少数为黑口,多数族谱的上下不分栏。其世系的编排有些雷同于湖南族谱,如民国二十七年石印本《[内江]钟氏复周祠谱》,亦将世系图称作“垂丝图”。世系表多接纳苏式,表中老婆姓氏与夫名并列,同湖南谱,但它不必表格情势将二者分开。如,民国十二年成都天章石印社石印本《[新都]温氏佟在祠族谱》,版框不大,附近双边,黑口,世系表用苏式,表中老婆的姓氏用大字,且与其夫并列誊写,与湖南谱差别的是,表既不分两栏或三栏,也不必界栏分别,而是直接将内容书于谱中,同于其他地域谱中分栏,就能在上栏中书上该被阐明的人与其父的干系,而四川谱不分栏,谱中人名就反应不出这一点,以是有些想得殷勤些的族谱就将世系图与世系表穿插先容,如本例中将包系图分拆成每一小支后,即附上这支支系的世系表。
姓氏泉源
战国之际,社会剧烈变化,旧贵族消灭了,有的还沦为仆从。这时表现贵族因素的氏,已无存在的须要,而布衣也开始由无姓到有姓。后代之姓,约莫有以下几种泉源:
1、以氏为姓。氏族社会晚期以至夏、商期间,分支氏族的标号有的也成为后起之姓,如:姬、姜、姒、风、己、子、任、伊、嬴、姚等。
2、以国名为姓氏。夏、商二代均封侯赐地,西周初年更是实验大封建,大巨细小的诸侯国遍布九州,这些国名便成为其国子孙子女的氏。如程、房、杜、戈、雷、宋、郑、吴、秦等。周文王封少子于狄域,其子孙便姓狄。白狄族一支在今河北省无极县创建鼓国,子女便有姓鼓。有的姓是秦汉以后外邦人带来的,如米姓出自西域米国,安姓出自安眠。
3、以邑名为姓氏。如周武王时封司寇忿生采邑于苏(今河北省临漳县西),忿生子女因此姓苏。
4、以乡、亭之名为氏。如嬴姓秦国的鼻祖非子的支孙封在邑乡(今山西省闻喜县邑城),得邑氏;至六世孙被周禧王封为邑侯,采食解州(今山西运城县、闻喜县一带)。
5、以居住地为姓氏。如齐国公族医生别离住在东郭、南郭、西郭、北郭,这四郭便成了姓氏。
6、以先人的字或名为姓氏。如周平王的庶子字林开,厥后代姓林。又如齐国医生童刁的孙子以刁氏传世。
7、以排举动姓氏。如春秋鲁国有孟孙氏、叔孙氏和季孙氏。
8、以官职为姓氏。如西周的职讼事、司马、司空厥后均成为姓。又如汉代有治粟都尉,子女便姓粟。
9、以武艺为姓氏。商朝有巫氏,是用筮占卜的首创者,后代便以为氏。又如卜、陶、甄、屠等姓均是以武艺为氏。
10、古代少数民族融合到汉族中带来的姓。如慕容、宇文、呼延等。
11、以谥号为氏。如庄氏原为楚庄王之后,康氏原为周武王之弟康叔之后。
12、因赐姓、避忌而改姓。如南朝隆武帝把国姓“朱”赏给了郑乐成,闽台黎民称郑乐成为“国姓爷”。又如华文帝名刘恒,恒氏因而改为常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