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族谱系统 >> 新闻公告 >>新闻管理 >> 内容详情
族谱学的研究用途与方志的编撰
时间:1970-01-01 08:00  发布者:tianxiu  
族谱又称宗谱、族谱或宗谱,是以纪录一个血缘家属的世系与古迹为重要内容的史类文献。家有谱、州有志、国有史,族谱与方志、国史并列成为故国三大汗青文献。它与生齿学、语言学、民族学,民风学、遗传学、汗青学、考古学等有密切的接洽。谱学作为一门边沿学科,只管由于恒久受封建头脑影响,有些人只看到它封建落伍应当批驳否认的一面,但它有益于人类社会,民族连合的作用,渐为人们所看清。假如就一部族谱来考察,它很小,排位在国史、方志之后,记述的族群社会、地区范畴、时间跨度等有限,载息量并不大;假如就其团体来研究,它庞大的代价、富厚的资料内在就会凸显出来。面临如许一座“史料宝库”,从事号称“一方之全史”的方志编纂事情者,岂可以轻易视之?笔者是位谱学喜好者,在详细的事情实践中有些领会、想法,不揣浅薄提出来,以期引起史志事情者的器重。 一。“我从那里来?”这大概是长存于每小我私家心中的一个永恒的题目。追问个别生命,追溯家庭、家属的汗青,族谱应该是一个紧张的线索和根据。通过谱学研究,我们能知道我们的生命之由来,能知道本身肉体、心灵、生理之血脉传承,从而使本身不致于太昧于本身之短暂人生。至少,在谱学文化中,我们可以找到与先人相连的血脉,履历先人曾经的苦难与光辉,从而感知汗青、体味如今,思索将来。 以血缘传承为焦点,以辨昭穆、序长幼、敬宗收族为宗旨而编修的族谱,是中华传统文化很奇特的征象。国度图书馆保藏族谱3000多种,上海图书馆保藏12000多种,美国“族谱学会”保藏的中国度谱4925种,另有日本、英国等国度的保藏,全部这些恐怕还只是中国宗谱总数的一小局部。更多更富厚的保藏应当在中国宽大民间,它的数目之多,漫衍之广,基础无法统计。族谱是一种可以或许比拟真实反应汗青面目、期间精力、社会风俗的载籍,历代学者都把谱学看作是一门紧张的学问。 正史与方志,其载述每每仅能及于朝政之实行,与制度之建立,地方之建置,财计之丰歉,人物之得失,以及边民之入居,如是罢了。而于各族姓之迁徙转徙,与各民族之混淆同化,则仍不克不及不于各姓之族谱求之。族谱可说是一部家属史,可以补正史与方志资料的缺乏,是研究编纂地方史志的紧张史料。 中国族谱编修的汗青源远流长。《史记·殷本纪》所载的商朝帝王、贵族世系,使族谱的编修史可上溯至殷商时期。周朝设史官修谱。战国时期,各诸侯国设掌管宗族世系的官员,卖力王族修谱。秦汉时期,帝王、诸侯、士医生宗谱的出现,族谱编修活着家大族中已相称遍及。《汉书·艺文志》所载《帝王诸侯世谱》、应邵的《士族篇》、颖川太守《聊氏大族谱》、杨雄的《族谱》为其代表。 《隋书》纪录:其时的宗谱已达百余种。唐朝设宗正寺,官修《氏族志》、《姓氏录》等。私人族谱开始出现。宋代,随理学鼓起,宗法倡立,作为宗族文籍的族谱,其编修已经扩散到宽大布衣族群。一批学者如程颢、程颐、杨时、朱熹、真德秀、蔡襄等身材力行,研究和倡修族谱。杨时对秦汉时期传播的《春秋令郎血脉谱》所作的考据,福建吕夏卿、郑樵的谱学理论、欧阳修、苏洵的族谱编制等影响很大,族谱编修形成一个热潮。 元明以来,族谱的编制渐渐向史书、志书学习,出现史志化倾向,编制繁杂,活着系之外,传志齐备,到明代业已定型,这从全祖望家属历次修谱的编制变革可以得到证明。鄞县全氏的修谱,始修于元代,及至明万历中第五次制谱,“厘为28卷,凡状、志、碑传之类无不备载”。 “志”是纪传体史书和地方志所必备的文体,用于记载专门制度和专类事件,族谱把它借用过来,记述家属的专门事变,如家训、祠堂、坟茔、艺文等。 清代族谱活着系之外,人们的偏重点是在传记方面。清代湖南安化人陶必铨为石井刘氏作谱序,说该谱容纳有世系总图、房派世系图、家属居址、家属祠堂、祖坟、祖宗画像和赞文、祖宗格言、祖宗好事传记、族规家训等内容。又说这是运用“省郡志例,增为十卷,告成于今”。明白指出刘氏纂修宗谱,学的是地方志的编制。因此人们对族谱的名称,利用“家乘”一名的频率加大了。族谱重要反应家属系谱,家属史的全面内在固然依照风俗仍可用族谱来表达,不外有的人以为有点缺憾;而“乘”是史乘,记载汗青的繁芜内容,运用“家乘”一名表现拥有雷同志传图表的家属史著述更为贴切一些,这就是清代以来的族谱常用家乘名称的缘故原由。《武威段氏族谱·凡例》说,有的“家属详世系而阙究竟,殆不外户籍名册之类,犹作史者有表而无传,于义岂当?今于累世积功行义,乡达为之立传者,依次汇编,创为传略一卷,俾世次为经,究竟为纬,成一家之言,立百世之法焉”。换句话说,族谱就是家史。辋川里姚氏族谱对祖传之器重搜求,用不敢遗漏来表达:“祖宗行状传志,或名公表彰,或祖孙叙述乃祖宗功,德所由传,悉为载入,不敢遗漏”。武进庄氏嘉庆6年族谱凡例云:“家乘与国史差别,史家立传必加严核;家乘则祖父一行之善,实有可据,子孙必宜表彰垂后。”。该谱夸大了4点:族谱从官方编纂的史志里取材,将本族人物的传记过录抵家谱里;官方的立传规范高,祖传不克不及用此要求,立传宜宽;作祖传以备国史馆修史、地方当局修志时的收罗资料;子孙通过阅读先人传记,传承家风。这阐明清代先贤多数持有族谱史志化的不雅念,以便保管先人资料和对族人举行教养,有益家属的建立和维护家属的旺盛发达。 明、清两朝是族谱编修最为郁勃的时期。朝廷设宗人府,掌管皇族谱籍。民间族谱也一修再修,根本形成30年一小修,60年一大修的共鸣。同时沿海住民移居台湾、港、澳地域和外洋的人数渐次增多,他们赞助故乡宗亲修谱的积极性很高。北京图书馆藏族谱中,清人所修达1160余种,占总数的一半以上。这种环境不停连续到民国初。 解放以后,谱学研究根本制止,族谱的文献代价在我国不停处于尚未开辟使用的状态。族谱大多深藏民间、秘不示人,学者在搜集族谱资料时非常困难。历次政治活动使族谱成为封建剩余扫地出门,特殊是文化大革掷中,民间旧存族谱相称一局部遭到焚毁的恶运。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随着社会经济的生长和台湾、港、澳地域及天下各地宗亲寻根问祖热的鼓起,民间修谱再现热潮。国度图书馆地方志与族谱文献中央建立。国度档案局二处、南开大学汗青系、中国社会科学院汗青研究所等单元1985年就完成了《中国度谱综合目次》的编撰事情,公然刊行。上世纪90年代,民间传播“当局在修志,黎民忙修谱”之说,就反应了这一不容忽视的汗青征象。 1996年,上海图书馆开始构造人力对馆藏族谱举行修补和整理,并于新馆开馆之际开设了海内首家“族谱阅览室”,欢迎了大批国内外读者。族谱这一曾经被视为封建糟粕而遭鄙弃的汗青文化资源开始登上了学术的雅致殿堂。上海图书馆把族谱的整理、修补、开辟、研究作为馆藏资源开辟的一项紧张事情来抓,图书馆专门建立宗谱部,接纳馆校协作的方法,约请复旦大学、华东师大、上海师大、社科院的研究职员配合到场族谱的编目并撰写提示。很多到场编目标专家惊呼:族谱资料的富厚真是出乎料想! 1998年7月10日《灼烁日报》在明显位置颁发了记者徐传诗给编纂的信,转达了上海图书馆党委书记、研究员王鹤鸣的号令:中国度谱汗青久长,数目可不雅,是中华民族的一笔巨大的汗青遗产。王鹤鸣说,美国犹他族谱图书馆在搜集、整理、开辟中国度谱方面做了大量事情,他们已搜集、拍摄了17000余种中国度谱缩微胶卷。通过海内外的协作和学术交换,上海图书馆将渐渐创建中国度谱信息库,把先人传下来的这份贵重遗产保管好、整理好、开辟好,使用好,使谱学这门陈腐的学科在东方重新崛起。 2000年6月在北京召开第一次“环球中文文献资源共建共享互助集会”。同年11月25日,中国、美国等25家族谱保藏和研究单元在上海图书馆举行集会,自此,拉开了《中国度谱总目》现实操纵阶段的序幕。总目是迄今为止第一部全面收录全天下中国度谱的专标题问题录。它收录现存中国、外洋藏书机构及散见于民间的2002年之前刊印的用汉字纪录的中国各民族的宗谱文獻(家乘、族谱、世谱、支谱、房谱、宗谱、统谱、总谱、通谱、族谱等)。其文献载体包罗各种刊印本、未刊印稿本、抄本、复印本、缩微复成品和种种族谱装帧情势,如线装、平装、精装、毛装、册页、经折装、蝴蝶装、卷轴式等。 将族谱编修史与方志编纂史比拟较,我们会发明它们的汗青历程何其相似。在新的汗青条件下,谱学研究及其学术上的应用,不克不及不引起史志事情者的遍及爱好。 二。谱学中的史料非常富厚,是编纂方志的一个很紧张的资料泉源。族谱的编制大抵前有序、凡例,中有姓氏源流、先世考、像赞、恩荣录、祠堂、宅兆、族产、族规、家礼、世系、传记、仕宦录、艺文、字辈等,后有跋、附。有的族谱另有大事记、谱引和别的一些专题记叙等等。此中含载的资料与方志各专业志、篇、章密切相干: 1.姓氏源流、先世考重要记述族姓的汗青源流、得姓鼻祖及派系、迁移等环境和郡望、堂号的汗青典故等。此中在志书记述范畴内的生齿登记等代价最大,可为生齿、人物、民政(地名)、文化等专志提供资料。 生齿学或生齿统计学研究的底子是生齿统计数据,但在当代生齿普查或抽样观察之前,任何地域都不存在如许的数据。中国如今的自公元初以来的历代户口统计数在大多数环境下并没有包罗全部生齿,只有在少数阶段与现实生齿比拟靠近。族谱登录该家属的全部成员的姓名、生卒年代日、婚姻状态、后代等。因此可以据此整理出该家属生齿的生命表,盘算出这些生齿的均匀预期寿命、出生率、殒命率、性别比、有偶率、初婚年事、生养率等当代生齿统计学所必需的根本数据。典范的族谱是相称贵重的,由于与官方的户口资料比拟,它们至少有完备、真实的长处。由于修谱的目标原本就为了表现本族的旺盛发达、源远流长,以此告慰祖宗,昭示子女,以是对本族生齿绝不会存心遗漏,也不成能任意虚报。对生卒、婚配的时间和后代数目等数字,由于大多是按照常常性的记载或本族、本支的申报,加上有族规、辈份等因素的束缚,一样平常也是准确的。族谱中的数据总的来说都比官方的登记数正确,而迄今为止还没有发明有哪一种史料中会有如许多、如许具体的生齿统计数据。 2.恩荣录重要纪录朝廷、当局、达官显要对显祖及其家庭成员的封赠、表扬及与本族荣誉有关的笔墨,通过核实,这些内容可为人物、文化、建立等专志提供资料。 族谱就是人谱,是有血亲干系的男子谱。要撰写人物传记,必需使用族谱资料。如《湘乡大界曾氏五修族谱》,谱尊曾参为宗圣,一派祖,传12派孟鲁公迁茶陵,45派霸公南宋时迁衡阳唐福,62派孟学公明清之际迁湘乡大界。大界曾氏出了曾国藩兄弟,名播天下。曾国藩属大界老四房贞桢房,第70派,下有长篇传记,其父毓济,名麟书,号竹亭;其祖父兴,名玉屏,号星冈;其弟传晋(国潢)、传谦(国华)、传恒(国荃)、传履(国葆),都有笔墨先容。谱载李鸿章、郭嵩焘、汪士铎、陈兰彬等名流撰写的祭文;卷三有文正公遗训,另有清同治、光绪天子褒奖曾氏的诏敕、御制碑文、祭文,这些都是研究曾国藩必需参考的原始资料。 3.祠堂、宅兆的纪录较详。祠堂的始建、重修、范围、位置等均有纪录,有的乃至连祠堂的楹联也刊载。有些谱还专设《祠堂志》,记叙相称细致。宅兆每每配有画图,注明葬主名号、位置、四至、风水等。其资料可供建立、文化、民俗、人物等专志选用。 4. 家礼、族规内容庞大多样,涉及范例族人一样平常举动、祭奠、婚姻等方方面面,大局部表现中华民族传统道德规范积极的一面,如冠礼、笄礼、婚礼、丧礼、葬礼、祭礼等等,是研究民风学的紧张资料。可为生齿、民俗、精力文明建立等专志或章节提供资料。湘乡《田氏三修族谱》的“家礼酌宜”,仅“丧礼”就有18页,诸如发丧、告祖、入棺、吊丧、祭祀、出殡、守制等各个环节都靡述无遗,有助于相识上湘一带的丧葬运动。 族谱中大多载有“族规”、“家法”、“祖训”、“家训”、“家诫”之类的内容,勿庸置疑,这些内容不少是“仁义礼智信”、“天地君亲师”的封建主义头脑。但也有对促进当代文明建立起积极作用的传统伦理道德范例,如敬长老、孝怙恃、尊师长、友兄弟、睦近邻、慎婚姻、崇朴实、戒奢侈、禁打赌、忌荒嬉等等,这些都是我们本日鼎力大举提倡的道德建立、以德治国。 5.世系、世录是宗谱最重要的内容。不管是接纳欧式(欧阳修所创)照旧接纳苏式(苏洵所创)体例的世系、世录都分为图与文两局部。所谓图,指世系图表,纪录世代血缘承传干系;所谓录,指相干的阐明笔墨。世系录涉及族中成员的名、字、号、辈份、排行、生卒、婚配、后代、职业、文化水平、功劳、葬地、迁移等,是族人的扼要履历。这一局部载息量相称富厚,但大局部资料性不是显性的、直接可用的,必需颠末研究、比拟才干有所获。比方:可以从生卒年统计出这一族人的寿命环境;从子嗣繁衍统计出这一族人在某一时段生齿增长环境;从儿童早殇统计数据与同一时期的灾难、瘟疫、战乱等相并观察,找出因果干系;从职业统计看社会分工,阐发社会经济状态;从文化水平、功劳统计阐发族人教诲环境等。这一局部的内容可为生齿、文化、卫生、教诲、民俗、人物和经济部类等专志提供资料。 6.传记与仕宦录重要纪录族人古迹、科第、任职等环境,是人物传、表的紧张资料泉源,也大概为其他专志提供资料。比方:传记主人的文化运动,可为文化专志提供资料;传记主人的武功记述,可为军事专志提供资料;能工巧匠能为相干专志提供资料;道、释人物能为宗教专志提供资料等。 7.族产及契据在宗谱中占必然份量,此中不乏贵重史料。比方:有的族谱中载有遗嘱、条约、合约、田租契据、祠田办理文书、房祠产出售文契、祖山育林禁约以及因田产、坟场纠纷而引起的讼案和讯断书,其内容,乃至格式、行文都是研究汗青经济难过的原始资料,还可为农业、林业、贸易、税务、财务等专志提供资料。有些资料有其奇特的使用代价。 8.艺文网络有族中文人著作,有的也网络名流撰写与本族有关的著作、文章、诗、词等。在这些笔墨中纪录与一地相干的史料,可为文化和别的相干专志提供资料。 9.胜迹录纪录族人聚居地的胜景奇迹,有的纪录本地十景、八景等,另有的纪录本地的山川、亭、台、楼、阁、桥梁等等,可为旅游、修建、交通等专志提供资料。 10.一部典范的、完备的族谱都市追溯先人的迁移足迹,可以为生齿、民族的形成、活动以及移民环境等提供专志资料。族谱一样平常都具体地纪录了先辈在何时由何地迁到了何地,比拟完备地反应了该家属迁徙的汗青。对付一些自觉的、小范围的、疏散的移民,有关的族谱大概已是唯一的笔墨纪录泉源了。只管一二部、一二十部族谱也不必然找得到完备的答案,但假如能会合多少种有关同一次迁徙的族谱,就有大概作出比拟详细的阐发。在这类资料积聚到必然数目时,再运用科学的盘算要领,就会得到相称可靠的效果。 张国雄在撰写《明清时期的两湖移民》时,开始是盼望在古代官方文献中得到直接相识,效果是纪录太少,非常扫兴,只好转向重要使用族谱史料。他阅读两湖族谱500多部,具体地叙述两湖移民氏族迁出地、移民动因、迁移门路、移民生齿、移民与经济、情况的干系。 11.序、跋、附在族谱的首尾,亦含有必然的史料。有些谱族的序文随续修次数的增多而多达几十篇。其内容一样平常涉及本姓源流、鼻祖迁移、定居开基、修谱缘起、谱学理论等,也偶有涉及一些对本族有庞大影响的汗青变乱。跋、附一样平常报告修谱颠末和相干变乱,可为生齿、文化、人物等专志提供资料。 12.大事记及别的专题记叙散见于某些族谱,资料弥足贵重。如福建龙岩《长林世谱》中有大事记,纪录:“本族庞大变乱并有关于一族教诲奇迹、水利、生齿兴替等古迹。”永安《余氏族谱》有《赋役志》、《户籍志》,南平《骆氏族谱》有《事故纪略》,惠安《刘氏族谱》有《迁海记》等。此中多可为正史互补互证的史料,可为相干的专志提供资料。大田魁城《陈氏族谱》内有天然地理、天然资源、农业、贸易、胜景奇迹、民居、功业、交通、电信、教诲、体育活动、文化生存、艺文选等章,严然魁城一乡之志。特殊值得一提的是此中《贡川祭祖》一文所载的陈仪(福开国民当局主席)、陈肇英(百姓党福建党部主任)、陈丕显(中共上海市委书记)祭祖的一些史实,是正史不载,族谱独占的贵重史料。 家属是社会的根本细胞,谱学研究固然是地方史志研究的底子。族谱的资料详细、具体的水平是别的泉源的史料所无法比较的。比年来的一些社会史、地区史、家属史研究,充实掘客了有关谱学中的资料,取得了令人瞩目标结果。 三。谱学研究与方志编纂的干系非常密切,历代当局、名流、史志学者及其社会贤能都予以充实的器重。 唐朝刘知几在编纂《史通》时就主张把宗谱编入。宋朝乐史编纂的《平静环宇记》中辟《姓氏》等门类,广辑族谱入书。郑樵在所编的《通志》中亦辟有《氏族略》,辑入的族谱达170余部。清朝章学诚以为:“传状志述,一人之史也;家乘宗谱,一家之史也;部府县志,一方之史也;综纪一朝,天下之史也。”从史学角度说明传、谱、志、史的性子和彼此职位干系。他还主张设发愤科,提出“民间修造宗谱和传状志述……都要呈副陈诉于志科。”民国时期《深州风土记》主编吴汝纶在制定的《资料采访条例》中有如许内容:“采族姓流所自”,划定要从谱族中网络资料。甘鹏云在《方志商》中提出“族姓之源流、民俗、风俗、礼教沿革……均应逐县观察。”对族谱资料的器重显而易见。傅振伦在20世纪30年代所撰的《中国方志学通论》中把族谱列为方志资料文献资料类,务须要认真搜集。 1957年,毛泽东在成都市议上谈及研究汗青题目时说:“搜集族谱、族谱加以研究,可以知道人类社会生长的纪律,也可以为人文地理,聚落地理提供珍贵的资料。”新中国第一届修志中,专家学者和方志事情者也对族谱资料在方志编纂中的紧张性赐与充实的器重。 1985年,国度档案局、教诲部、文化部团结发文,明白指出:“族谱是我国珍贵文化遗产中亟待掘客的一局部,蕴藏着大量有关生齿学、社会学、民族学、民风学、经济学、人物传记、宗族制度以及地方史的资料,它不但对开展学术研究有紧张代价,并且对当前某些事情也起着很大作用。”文中还指出:“随着对外开放政策的实验,很多根在大陆的台湾同胞、外洋侨胞的思乡之情日趋浓郁,他们也亟需使用宗谱来探求本身的血缘干系。” 王再起在《方志学底子》中指出:“族谱这类资料对族属、人名、生卒日期、世系干系等的纪录较正确,间或记有人物平生,有的还涉及社会与天然状态。民主革命时期的某些环境,在修得较晚的族谱中也间有涉及”,因此要留意遍及征集。林衍经在《方志学综论》中圈定方志资料网络范畴,此中包罗名流望族的族谱。刘光禄在《中国方志学提要》资料网络中说:“特殊是本地闻名人物书信、日志、手稿、族谱,具有较高的史料代价。”《清流县志》主编李升宝在《宗谱的渊源使用》一文中说:“宗谱提供民族生齿变迁的汗青,融汇了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史料,内容极其富厚,是地方史料的佼佼者。”他们在方志编纂的详细实践中深切领会到,族谱蕴藏有大量的地方志的资料,可以作为信史的增补。 现在我们的方志事情者对谱学的熟悉、研究、使用水平良莠不齐。浙江的方志事情者对宗谱遍及较为器重。比方:《龙游县志》社会篇中设“氏族”一章,此中氏族表网络43个姓氏,表设祖居地、迁入年代、始迁地、繁衍代数、有无分迁、有无谱存、本志是否有考等栏,较具体地先容了这些姓氏的根本环境。同章还设有宗谱一节,扼要记述本地留存的族谱135种140部。这部县志有关族谱的纪录是我国县(市)志中比拟突出的一部。 《三门县志》在编纂历程中查到种种族谱143部。他们研究、使用这些谱族发明朱熹、文天祥、吴潜、刘伯温等闻名汗青人物的佚文数篇;相识到杨镇龙向导的农夫叛逆、平静天国李世贤部、倭寇入侵,乡人奋勇抗击的一些史实;找到古舆图两幅、一些墟落生齿较正确的汗青统计数据、一些地名来源寄义的按照;查明多个姓氏先祖由福建帆海北迁、定居的环境等等,劳绩可谓不菲。还发明该县邵故乡马氏家属保管的一部用金粉誊写的《马氏宗谱》。谱属珍稀。 《金华市志》按照族谱资料考据汗青名流舒元舆籍贯、鼻祖、坟场等环境,改正了《旧唐书》、《新唐书》的纪录错误;网络了大量平静天国部队在金华运动的史实,增补正史纪录之缺乏;查证了多处地名的来源、变革环境;网络到人物、瘟疫、物价、生齿、姓氏迁徒等方面资料,充实该志相干篇章的内容。 《象山县志》第二章生齿设姓氏节,按照族谱资料,记叙本地16个重要姓氏的鼻祖、从某地迁入、在当地漫衍、人数几多等环境。《山河市志》在《编跋文》中称:“1986年底,搜集到一批档案、古籍、志书、宗谱等古今资料。”该志第22编社会第3章姓氏下设源流与漫衍节先容39个姓氏迁入年代、从那边迁来、开基鼻祖、漫衍所在、人数等环境。 福建省局部县(市)志也在这方面作了大量事情。《宁化县志》在生齿卷下设生齿活动、姓氏组成章,引用大量宗谱资料,此中“宁化县局部姓氏流迁登记表”所查考的宗谱达104部。志末附录“关于巫罗俊授职和爵封环境的观察”中也提到巫姓后代从《巫氏重修族谱》为入志人物巫罗俊的出身和职位提供资料的环境。这些宗谱资料为这个号称“客家祖地”、“客家中转站”的县份增加不少浓重的地方特色。 《德化县志》在生齿机器变化一节中设“公元951-1861年外地迁入局部姓氏表”,为56个姓氏分鼻祖姓名、迁入定居时间、那边迁来等栏,作了较具体先容。族谱资料的整理使用使这一章节的记叙显得充实,可读性强。《建宁县志》在生齿编民族与姓氏节中记叙:“县地方志办公室构造认识地恋人员深入各乡观察统计,并摘录各姓现存宗谱,取得59个姓氏徙居及漫衍状态的资料。 史志体的族谱,由于编制美满,可以或许容纳有关家属史的各个方面的内容,若在尚实的头脑主导下,更能记载家属的方方面面的运动。对付学术研究来说,每一部族谱,就是个案研究的好资料,而天下数万计的族谱就成为富厚的学术资源。固然,族谱也存在着很多范围性,我们必需批驳地继续,取其英华,扬其糟粕,去伪存真。总之,中国度谱汗青久长,数目可不雅,是中华民族一笔巨大的汗青文化遗产,史志事情者应器重谱学资源的开辟,为方志编纂提供更多、更可靠的史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