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谱文化 时间:1970-01-01 08:00 发布者:tianxiu 近十几年来在学习研究、探究姓氏汗青文化的历程中,读史、学史,特殊是在河洛地域举行社会观察历程中,打仗并拜读过不少姓氏的家(族)谱和宗谱研究方面的一些资料。本世纪之初,由上海图书馆牵头编纂《中国度谱总目》工程启动后,自己又积极自动与省图书馆汗青文献部接洽,将连续网络到散藏于民间的族谱127种,涉及姓氏43个,按要求填好《著录表》通过省图书馆或直接寄往上海图书馆编目组。这里我想谈一谈本身对宗谱及宗谱文化方面的一些熟悉,如有不当敬请指正。
一
宗谱,俗称族谱、家乘、族谱,又称统谱、世谱、宗谱、房谱、支谱等,各地叫法差别,但实质内容一样。《辞海》释义是:古代记述氏族世系的册本。它是中华先民血缘相亲、守望相助的实录;是以笔墨情势出现的按辈份摆列的血缘宗族内的人际干系网;是纪录以父系为主体的家属的族源、繁衍生息的图集;是家史和宗族文化的紧张载体。
宗谱属于史学的领域,是我国汗青文籍和文化遗产的一个紧张构成局部。它和方志、正史配合组成了中国史学大厦,三者相辅相成、密不成分。“正史”即国史,是专门纪录国度大事,“方志”是地方史籍,只纪录一方水土、人文及经济等资料,“宗谱”则是纪录一个家属的汗青等环境。正史极难席卷地方特有的内容,方志也不成能包办一族一家的详细环境。正史缺乏才修方志;族谱的有些资料亦可补充正史、方志之缺乏。从史料的角度看,“族谱犹国史也。”由于族谱资料内容极为富厚,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一个紧张正面,它的代价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人士的器重和存眷。
中国的宗谱发生极早,可以说汗青久长、渊源流长。殷墟出土的纪录姓氏世系甲骨专片,被史学界称为“甲骨族谱”。商代设有掌管宗谱的官员,并创建了宗谱档案。战国时史官编写的《世本》,就是一本自黄帝以迄春秋时诸侯之氏姓、世系、居地的宗谱合编,被史学界称为我国第一部宗谱专著。宗谱文献的最初纪录始于西汉刘向的《别录》和班固的《汉书?艺文志》。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政治、社会、婚姻等方面注意家世,夸大血缘干系的尊卑,修谱之风非常盛行。贾弼之祖孙三代精于谱学,所撰《十八州士族谱》多达七百余卷,号称“贾氏谱学”。南朝梁阮孝绪时,他所撰的《七录》将史书完全独立为一部,并在该部中首列“谱状”类目,开了古籍书目为宗谱文献单独立类的先河。宋代名家欧阳修、苏洵、黄庭坚都亲撰族谱,被后人尊为范本而效法。唐从前以官方修谱为主,如《新唐书?宰相世系表》。五代以后,修谱之风日益盛行,从官方盛行于民间。宋代以后才渐渐出现各姓自修族谱,且要求续修族谱一样平常不凌驾三十年。至清代中叶,族谱多至汗牛充栋,并被奉为传家珍宝。
宗谱的保藏,唐从前以官方保藏为主,宋代以后因是各姓氏本身修谱,则多由家属保藏为主。民国以来,才渐渐生长到以当局的图书馆、档案馆保藏为主,民间各家属保藏为辅的格式。
中国度谱不但汗青久长,并且数目可不雅,是中华民族一笔巨大的、贵重的汗青文化遗产。现在存世的1949年前编印的中国度谱原件重要保藏在海内,最多的上海,约15000余种(此中上海图书馆约12000种,近10万册),浙江、河北、吉林、安徽、湖南、广东等均凌驾千种,河南、四川、广西、湖北等省也有数百种。山西省社会科学院族谱资料研究中央藏谱2565种,涉及姓氏251个(据1992年《中国度谱目次》统计资料)。颠末几代人的积极,上海图书馆成为天下上保管族谱最多的单元。另有大量的散落于民间。也有一些更远藏于外洋,重要的会合于美国、日本和我国的香港、台湾地域。
据2004年12月中国文化出书社出书王西明等主编的《偃师姓氏源流》一书大略统计:偃师市现有生齿83万,姓氏531个,族谱或族谱就有数百种以上,仅郭姓注明有族谱的就有15家。照如许估算我们洛阳所辖县区638万人(2004年资料)各姓氏宗谱少说会有千种。这对研究洛阳的汗青文化是一种巨大的汗青资源。
二
我国宗谱有种种百般的记述情势,约莫可归纳为以下几种,
一、口述族谱。它是笔墨发生前最陈腐、传播最久、影响最广的一种族谱记述情势。它是通过人们口耳相传将本家属的谱系代代传承下来,一样平常能传记几十代,多者百余代。这种口述族谱至今在个体少数民族中仍有盛行,也多表示为诗歌情势。
二、结绳族谱。它是笔墨发生前记述族谱的又一种陈腐情势。用结绳来记大巨细小的种种事变,此中也包罗纪录世系和家庭历代成员的环境。如鄂伦春人用马鬃结记世系,满族人侧供奉一个叫做“佛托妈妈”的线袋,内装长约三丈二尺摆布的五彩线,上挂表现代代相传、人丁旺盛的串串彩绳,这个索线,就是满族人的结绳族谱。
三、甲骨族谱。就是刻写在龟甲、兽骨上的族谱。郭沫若《卜辞通纂》中将甲骨文分为五类,此中之一就是世系。陈梦家《殷墟卜辞综述》中分为三类,此中一类是“表谱刻辞”,此类中又有“干支系、祀谱和族谱”之分。甲骨族谱是现在所发明的天下上最早的笔墨族谱。
四、青铜族谱。就是铸刻在青铜器上的笔墨族谱。先秦称铜为金,故也可谓之“金文族谱”。金文,是一种始于商代后期,发达于周代、衰落于战国的笔墨。商周期间的人们为使子孙后代不忘先人,定时追祭,便将他们列祖列宗的名字、忌辰铸刻在青铜器上,以为祭典之用,并求随器而永存,这就客不雅上给我们留下了商代一些记有世系、人名的家属宗谱。
五、碑谱。就是“刻谱于石,以垂永世”。这在中国汗青上是极为常见的事变。早在汉代,这种碑刻就较为盛行,碑上刻有家属的世系、成员的名字、繁衍环境、官位、封地等等,已经是比拟成熟的族谱了。如今河南巩义市白沙崔氏祠堂内、荥阳市丁村崔氏祠堂内、三门峡陕县崔家村和洛阳辛店镇高崖寨村陈姓这些家属都还保管有碑谱。
六、塔谱。就是刻在石塔上的族谱。这种情势的族谱天下极为稀有,可喜的是,在山西省临县崔家坪还遗留着一座完备的明代嘉靖年间修造的崔氏石塔族谱,殊为贵重。
七、布谱。就是在棉、丝织物上誊写的族谱。多数是在一块赤色布面上,写上本家属先祖的世系、人名或画着先祖的图像,逢年过节或需祭典时,挂起来祭拜,事毕保藏起来。这是盛行于民间的一种简朴的族谱,也称“神轴”、“轴子”。现在在我省豫西地域的农村还能见到,如偃师的缑氏镇崔河村崔氏家属、汝阳县古严村崔氏家属的族谱都是写在红布上的。
八、纸谱。就是用纸作为资料誊写或印刷而成的族谱,这是我国宗谱的重要记述情势,极为常见,有不少装帧都非常精致。
宗谱按类分,又可分为玉牒,就是皇族族谱和一样平常布衣姓氏的族谱。
从利用笔墨方面分,有汉字的,这是占重要的,也有不少少数民族族谱,用汉字撰写,如八旗谱。有的用本民族笔墨撰写,其重要有满文谱、蒙文谱、藏文谱、彝文谱等。
三
颠末封建社会几千年的演革,渐渐形成了宗谱学,有了约定俗成的谱例。族谱修撰,到了明清两代,其布局已根本定型。一样平常有序文、题辞、凡例、宗派、行辈、世系、祖训、族规、家法、祠堂、祠产、先祖坟茔地区图,另有的设仕宦录、科举名录、节孝、诰敕、象赞、匾额、传文、后跋等。比拟简朴的只有序文、行辈和世系。序言简述其姓氏的渊源、迁移演变、分支、立谱的目标、修谱的意义、编纂历程等。凡例阐明收录范畴、编写要领、规矩、情势等。宗谱的重要内容是纪录本家属世代相传繁衍的世系,以世系表为伦次一代一代记述,各支系并列,同一世并列,从长支写起,不管其生年之先后,别离先容每人的名字、字号、父讳、行次、妻姓氏、子名、生卒年代。有些紧张人物在其名旁述其简历、好事,笔墨多寡不等。
宗谱的序文、祖训、族诫、族规等会合表现了“孝、悌、睦、和、勤、慎、善、信”的头脑,提倡孝顺先人、友好兄弟,连合族人、诚信端正,乐善好施、勤于耕读、俭以持家、规劝人勿做坏事等。这都表现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具有很强的教养作用,对付社会的不变和生长具有积极的意义,值得今人继续和发杨。
由于宗谱是随同着封建社会的生长而不时地演变的,必定带有封建社会的色彩,有其汗青的范围性。太古的中原民族社会“只知其母,不知其父”,当时的社会是以母系氏族为中央。随着生产力和生存程度的进步,父系氏族社会制度渐渐取代了母系氏族社会制度,成为氏族的中央,宗谱以父系为主体,成为社会的共鸣。以是旧式宗谱均以父系为主体,只记载男性不记女性,婚配女性也仅记其姓氏,显着地反应了封建社会重男轻女、男尊女卑的陈旧不雅念等等,应该摒弃。
宗谱中追溯姓氏渊源,彰显立姓鼻祖,探索宗族演变,记载传承脉胳,也是中华文化恭敬生命、恭敬汗青、恭敬传统的表现。宗谱蕴藏着大量的有关社会学、生齿学、民族学、民风学、经济史、宗教史、地方志资料,具有很紧张的学术代价。在学术研究方面,可补正史之缺乏,对弄清国情、县情、乡情等具有无可替换的作用。
宗谱又是接洽海内外炎黄子孙的纽带。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天下范畴内掀起了“寻根”高潮。70年代中后期,美籍黑人亚力克斯?哈利通过实地寻访和查阅族谱档案,创作了天下名著《根》,进一步掀起了天下性的“寻根热”。革新开放以来,海内鼓起了“寻根”旅游热,数以百万计的外洋华人、华裔回故国大陆寻根问祖,他们无不把本身的姓氏与宗谱视为本身的命根,由于这是他们慎终追远、寻根谒祖、证实本身血缘最科学、最可靠、最永久的依据。与宗谱文化联在一起的华族寻根祭祖运动及认宗不雅念,也表示了中华文化的向心力和凝结力。为顺应华人返国寻根问祖的必要,天下创建了宗谱研究中央。如山西省社会科学院族谱资料研究中央、上海图书馆宗谱研究中央等,已为“亚洲糖王”郭鹤年老师和香港工商巨子霍英东老师等浩繁华人寻到了他们的祖根;1988年菲律宾女总统阿基诺八十年代也曾到福建寻根;新加坡资政李灿烂老师多次到福建祭祖,这都是宗谱研究为社会实际办事之例。我们河南地处中原,汗青久长,是中原民族文化的发祥地,是华人配合祖根的渊源地之一。当前中国100个大姓中,有73个姓源于或局部源头在河南,“根在河洛”又是每个外洋华人的共鸣。现在,全省已有200多个研究机构积极开展姓氏和宗谱研究,如张姓、李姓、郑姓、崔姓、吕姓、许姓、朱姓、白姓、范姓……并自动为社会实际办事。我们洛阳借每年一度的牡丹花会开展经贸运动和河洛文化旅游节之机,为外洋侨胞寻根问祖提供办事。在国内外也发生了很大的影响,同时也收到巨大的经济效益。以是,宗谱研究在探究姓氏渊源和寻根竭祖方面起着不成替换的作用。
四
由于汗青的缘故原由,宗谱曾经遭受过灾难。二十世纪50年代,在大张旗鼓的地皮革新时期,随着旧的宗法干系的冲破,那些被以为代表着“族权”的宗谱也面对着一场溺死之灾,许多宗谱在当时被扔进火堆。到了厥后的“十年动乱”时期,中国宗谱又一次面对更大的劫难。一度把宗谱视为封建的工具,一概否认。随着革新开放的不时深入,人们头脑熟悉的不时进步,“解冻族谱文化”(王鹤鸣主编,上海古籍出书社2002年7月版)的呼声日益高涨,我们应该把宗谱作为一种汗青文化,加以掘客、整理,以汗青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不雅点加以研究,取其英华、弃之糟粕,使之为社会主义的“两个文明”建立办事。
昔人云:“参天之木,必有其根;怀山之水,必有其源。”都是炎黄子孙谁无祖宗?谁无寻根的情愫?对付我们中华民族来说,寻根问祖愈甚于天下其他民族,这也是中华民族巨大凝结力的血脉之源。中国人向来有修谱、续谱、藏谱的精良传统。1984年11月国度档案局、教诲部、文化部下发了“关于帮忙编好《中国度谱综合目次》的关照”,2001年2月文化部办公厅又下发“帮忙编好《中国度谱总目》的关照”后,各地差别水平上出现了修续族谱热和研究族谱热,这已是不争的究竟。据自己相识,仅我们洛阳地域新续修族谱就有几百部之多。为弘扬汗青文化,在开辟宗谱资源的工程中,我们应该顺应汗青潮水,与时俱进,以新的不雅念,来续修社会主义的新型族谱,以建立顺应期间生长的当代宗谱学。
下面浅谈自已对修续新型族谱的一些想法,以供各人参孜:
一、构造好编写班子,同一好头脑熟悉,从不变大局、搞好族中连合出发,续修社会主义的新型族谱。
认真写好族谱序言,即修族谱的宗旨局部。在表明为什么要修续族谱的同时,还要联合先容本姓氏的渊源、历代的迁徒演变、对国度做出过孝敬的一些名流。保管好汗青文献,对老谱中一些紧张的资料,不克不及因没有标点断句,读不懂、弄不明,齐备删去,弃之不必。应请有学问的人赐与整理,或影印下来还是转录记入。要真实地、客不雅地反应本家属的繁衍生息、迁播分化、荣衰升沉的史实,不浮夸、不溢美,注意史料稽考,力图资料富厚,使族谱具有可读性、学术性和教诲性。
二、编制。除具体记述家属繁衍世系外,还应记述家属大事记、族训,列本家属对国度、对民族、对人民、对社会有突出孝敬的名流传记或简历,或列着名录,还可配以照片,要降服重官、重商、不放在眼里工农的倾向,既收录一些能工巧匠,也要收录赡养白叟、恪尽孝道的晚辈。还要收录本族中的一些有代价的汗青文物、文献著述,做到图文并茂,使族谱具有存史性。
三、肃清重男轻女的封建宗法头脑,器重女性入谱。一是“女儿也是传后人”,其所生女孩也应同男孩一样入谱。二是婚配女性,要记载其姓名,对此中好事卓著还应颂其风采,写出传记或简历,也可配上照片;也要宣扬勤俭持家、婆媳和睦的典范。由于中华民族的繁衍,不时强盛,是离不开女性的到场,要表现男女同等。
四、坚持族谱的乡土气味,语言要简洁、流通、朴素、真实。同时定好制度,坚持族谱修续的连贯性。在条件答应的环境下,尽大概地多收录一些汗青信息:如族人的学历、身份证号码、死因等等。
五、认真写好族训,要弘扬中华民族的正气,宣传中华民族精良道德风俗,宣扬社会精力文明,开导教诲子弟要积极学习、踏实事情、费力创业、勤俭持家、孝顺怙恃、敬重师长等等,勉励子弟高昂向上,为振兴中华基业而搏斗,使族谱具有教诲性。
六、按照国度提倡火化的有关划定,不再画新的坟域图。
七、除手抄、印刷外,还可利用最新技能以多种情势保管族谱,如灌音、录相、制作光碟等。笔墨、图片、声光三联合,是最抱负的族谱。
八、降服“族谱秘藏不示外姓”的旧习,族谱修睦后,除本族(宗)人要妥善保管好外,还应送国度大众图书馆、档案馆、文史馆等保管保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