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姓、氏、名、字、号之源 时间:1970-01-01 08:00 发布者:tianxiu 一、姓------
许慎《说文解字》卷二四“女部”:“姓,人所生也,从女、生,生亦声。”班固《白虎通德论》卷九曰:“姓者,生也,人禀气候以是生者也”。《左传·隐公八年》“天子建德,因生以赐姓”。这些阐明,“姓”的转义是“生”。因此以为,姓最初是代表有配合血缘、血统、血族干系的种族称呼,简称族号。它不是个体人或个体家庭的,而是整个氏族部落的称呼。我们先人最初利用姓的目标是为了“别婚姻”、“明世系”、“别种族”。发生时间约莫在原始社会的氏族公社时期。
姓是怎么来的?人们推测,与先人图腾崇敬有关。在原始蒙眛期间,各部落、氏族都有各自的图腾崇敬物,比方麦子、熊、蛇...等,这种图腾崇敬物成了本部落的标记。厥后,便成了这个部落全体成员的代号,即“姓”。由于古代氏族部落的数目究竟是有限的、可数的,以是,纯正的太古期间留下来的姓是很少的。
据《春秋》整理的“古姓”有:妫(今河北涿鹿有妫水)、姒、子、姬(周王族姓)、风、赢(秦姓)、己、任、吉、芊、曹、祁、妘、姜、董、偃、归、曼、芈(楚姓)、隗(原南方少数民族姓)、漆(瞒)、允等22个姓。近半数带女字旁,以是推测,姓的发生大概在母系氏族社会。章太炎等人从《说文》、《山海经》、甲骨文、金文等较古的文献中整理出几十个古姓(约59个,章太炎得52个,他人又从金文中得7个),加上原有的也不外80几个,其他的已佚。这里,摆列几个从古至今具有代表性的关于姓的数字。
1,北宋钱塘无名氏编《百家姓》,共收入502个姓氏,此中,单姓342个,复姓60个。
2,宋代郑樵《通志·姓氏略》中统计古代姓氏共有1745个。
3,明代翰林院编修吴沈等人据其时户部所藏户籍编成《皇明千家姓》,收姓氏1968个。
4,清代康熙帝亲身审定《御制百家姓》。
5,清人张澍《姓氏寻源》、《姓氏辨误》中说古姓氏有5129个。
6,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大陆学者阎福卿等曾编纂出书过《中国姓氏汇编》共收姓氏5730个。此中,单姓3470个,双字姓2085个,三字姓163个,四字五字姓12个。台湾省也出书过《中华姓符》共收姓氏6363个,但内里有异体字重复收入的环境。
7,据中国语言笔墨革新事情委员会汉字处1984年抽样观察及有关专家预计,本日还在利用的姓氏在3000个以上。
8,2001年1月出书的《今世百家姓》:据1982年天下生齿普查数据,我国常用姓约400个,前100个姓:李王张刘陈杨赵黄周吴,徐孙胡朱高林何郭马罗,梁宋郑谢韩唐冯于董萧,程曹袁邓许傅沈曾彭吕,苏卢蒋蔡贾丁魏薛叶阎,余潘杜戴夏钟汪田任姜,范方石姚谭廖周熊金陆,郝孔白崔康王丘秦江史,顾侯郎孟龙万段雷钱汤,尹黎易常武乔贺赖龚文。这100姓占天下总生齿的87%以上。此中,李王张刘陈5姓就有3亿多生齿...
...
二、氏------
由于生齿繁衍,本来部落又分出多少新的部落,为了相互区别,以表现本身的特异性,就为本身的子部落单独起一个代号,这便是“氏”。固然,有的小部落没如许做,仍旧相沿老部落的姓。有的部落一边缘用旧姓,一边有本身的“氏”。小部落伍来又分出更多的小部落,氏便越来越多,乃至于远远凌驾本来姓的范围。
从时间上来讲,已是父系氏族社会,氏带上了这个期间的烙印。以是说,“氏”是姓的分支。《通签·外纪》说:“姓者统其祖考之所自出,氏者别其子孙之所自分。”阐明二者的干系,“姓”是稳定的,“氏”是可变的。顾炎武说“氏一传而可变,姓万万年而稳定。”秦汉之前,姓和氏在差别场所利用,哪些人有姓,哪些人用氏有严酷划定,汉代以后,姓氏不加区分,姓氏合一,统称为姓。最显着的标记是《史记》,按照现有姓氏、推究它们的泉源大概说最初确定它为姓氏的缘由,大抵有以下几个方面:
1,前面提到过,带女字旁的姓氏如:娰、姬、姜、妫、赢等,这是母系氏族社会女性崇敬的反应。有些直接就是女族长的名姓称呼。
2,以动植物或其他天然物为姓氏。如马、牛、羊、猪、蛇、龙、柳、梅、李、桃、花、叶、谷、麦、桑、麻、粟、山、水、林、木、风、云、河、江、金、石、钢、铁、玉等,这此中很大一局部是部落的图腾。
3,以封国、采邑或职官、爵位为姓。如齐、楚、燕、韩、赵、魏、秦、鲁、蔡、郑、陈、宋、阮;司徒、司马、司空、乐正、宰、上官、太史、少正、王、侯、公孙、伯子等,由于古代册封职官款式繁多,故此类姓许多。
4,以出生地、居住地或职业为姓,如姚(虞舜生姚墟)、东方(伏羲住处)、西门、东门(鲁庄令郎遂子女封住地)、东郭、南、百里、欧阳(越王勾践,被封在乌程欧阳亭)、陶、巫、卜、医等。
5,以先人族号、谥号为姓。如唐、虞、夏、商、周、殷,文、武、昭、穆、康、庄、宣、平、成等。
6,其他(在姓中另有几种变种,突变环境):
(1)天子赐姓。如刘邦赐项伯姓刘。李煜赐奚廷圭(墨务官)姓李。
(2)为避劫难而改姓。如伍子胥在吴被杀后,子孙逃到齐国,改姓王孙;陈厉令郎陈完,在陈内乱后逃到齐国做了医生,改姓田。
(3)为避天子或贤人讳而改姓。如荀改孙,庄改严,丘改邱等。
(4)嫌原姓庞大、字多而改姓。如司马简姓司或马或冯,欧阳简姓欧。
(5)少数民族自动从汉姓。如北魏孝文帝划定鲜卑族人改用汉姓如陆、穆、贺、于等,皇族带头,由本来的姓拓跋改为姓元。
(6)别的,拓跋、单于、宇文、长孙、呼延、尉迟、耶律、完颜,爱新觉罗等都是少数民族姓的汉语译音。有些少数民族姓在译成汉语后,嫌字太长就简化,如爱新觉罗,改姓罗,金。从以上可看出,同姓不必然一家。
别的,古代姓氏另有几点值得留意:
1,战国前,贵族才有姓氏,贵族夫君称氏,女子称姓。由于“姓以是别婚姻”,“氏以是别贵贱”,“贵者有氏,贱者著名无氏”(《通志·氏族略序》)顾炎武在《日知录》中说:“考之于《传》,二百五十五年之间,有夫君而称姓者乎?无有也。”
2,氏同姓差别者,婚姻可通;姓同氏差别者,婚姻不成通。“礼不娶同姓”,“怙恃同姓,其出不蕃”(《左传》),“同姓不婚,恶不殖也”。(《国语》)有人以为内里隐含了质朴的优生学。春秋时,鲁昭公娶吴女为夫人,两人都姓姬,乃改夫人姓孟,称吴孟子。
3,由于“姓”起着“别婚姻”的作用,贵族夫君又不称姓,故女子称姓特殊紧张,为了给待嫁或已嫁的同姓女子加以区别,就形成了对女子的特别称谓,在姓的前后加前缀、后缀。
(1)前缀用排行:孟、伯、仲、叔、季。如孟姜、伯姬、叔隗,
(2)以夫家的采邑、谥号为前缀:如晋姬、武姜、文赢。
(3)加氏、女、母、姬、媪、妪等后缀,如张氏、商女、孟母、吴姬、赵媪等。
三、名------
名是每小我私家的代号。姓氏是大众的,名是小我私家的。历朝历代的定名风俗,反应了必然时期内的社会心识形态。由于人们所属的民族、社会、汗青、宗教信奉、道德传统及文化修养的差别,其定名风俗也很不雷同。
“名”的发生也是在氏族社会时期,同时也是人的个别意识渐渐觉醒的必定效果。《说文》对名如许表明:“名,自命也。从口夕,夕者,冥也,冥不相见,故以口自名”。意为,薄暮后,天暗黑不克不及相熟悉,各以代号称。这便是名的由来。这几多有些传说意味。人们发明利用“名”的便当性,渐渐通行起来,使得人皆著名,并对命“名”讲求起来。现实上,名的出现是私有制经济出现后的必定产物。古时天下为公,一个部落一个名号,黄帝、炎帝、共工、蚩尤都是部落名。
据《周礼》“婚生三月而加名”,婴儿出生三个月后由父亲取名,我们如今所瞥见最早的名是商代人的名。其时的风俗,崇尚以天干为名。也每每以其生日干支来定名,重要以天干定名,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十个天干)。如太乙,成汤(天乙),太丁,盘庚,帝辛(纣)外丙、仲壬、太甲……武丁(盘庚曾孙)。陈梦家《殷商卜辞综述》以为:太康(即大庚),仲康(中庚),少康(少庚)等。周代以后对定名有所讲求。春秋时鲁桓公六年,鲁桓公问定名应服从的礼仪时,医生申提出出“信”“义”“象”“假”“类”五条。
秦汉以后,随着封建独裁的增强,在定名方面除了对“五类”、“六不”同样讲求外,还对一些寓含王霸意义的字眼如龙、天、君、王、帝、上、圣、皇等字克制利用。有些朝代则不禁。
魏晋以后,一代代的学风、思潮、单从定名方面即能看出一些。
如魏晋南北朝人自命狷介,玄学盛行,起名讲求雅致。如盛行以“之”定名,如王羲之子献之,孙静之、桢之。画家顾恺之,将军刘牢之,科学家祖冲之,史学家裴松之,文学家颜延之,杨衔之等。
南北朝释教盛行,取佛僧名成了时髦。一时间,僧佑、僧护、僧智、梵童、摩诃之名屈指可数。据正史载,南北朝带僧字的名有122人,昙者39人,佛者24人。
唐宋时,道炽一时,僧也极红。以金、木、水、火、土五行定名成了时尚。如朱熹(火),父名松(木),儿名(土),孙名钜、钩、鉴、铎(金),曾孙名渊、泠、潜、济、浚、澄(水),恰好是五行一个循环。
周秦两汉单名多于双名。
有些双名也是单名,如晋介之推,虞宫之奇,郑烛之武,佚之狐,之为虚字,不算。另有一个“不”字,韩申不害,楚萧不疑,赵国赵不倦,汉代程不识,不危、不惑等皆云云。
别的,汉人取名:
(1)尚英武,雄浑劲健。像胜、武、勇、超、猛、固、彪、举等这很常用。
(2)见贤思齐、追慕贤人。如张禹,赵禹、邓禹、陶汤、张汤、赵汤、周昌、王昌、张尧、黄舜等就表现这一特色。
(3)求永生长命。如万年、延寿、寿王、千秋、去病、去疾、彭祖、彭生等名常见。
王莽时,“令中国不得有二名”,《春秋》“讥二名”,《公羊传》:“二名非礼也”,大概单名多于双名的缘故原由。西汉15帝,二人复名;东汉13帝全单名。
西汉至东晋,54帝,4个复名,单名94%,东汉以后,尤其两晋南北朝,佛道盛行,一时间佛名盛行:金刚、力士、文殊、目连、药王、般若、三宝到处可见,以带佛气。僧、佛、摩、梵、昙,直取佛名也许多。
唐宋后,取复名多起来,天子除外,因单名易于避忌。
别的,唐人寻求雅,以文、德、儒、元、雅、士等字定名很盛行。
五代时,因《尚书·太甲上》有“旁求俊彦”《伪孔传》有“美士曰彦”。故而,据正史载,五代共有87人以“彦”字定名。元代人以取蒙文名为时尚。
元末,张士诚原名九四,“士诚”之名乃一文人所取,是在讽刺他,他还不知,典出《孟子》:“士,诚小人也”之句。
宋以后,尤其明清,字辈谱定名法最盛行。至今,从农村族谱中可看出这一征象。其字固然是些寓意吉祥的字,如文武,繁华、昭庆、德祥、龙凤、兴盛等。明清以族谱定名为特性,影响很大。
1744年,乾隆为孔子后代定了三十个字为:
希言公彦承
宏闻贞尚衍
兴毓传继广
昭宪庆繁祥
令德垂维佑
钦绍念显扬
1920年,孔令贴又在这30个字后续了二十个字:建道敦安宁,懋修肇益常。裕文焕景瑞,永锡世绪昌。
清满贵族则喜好用安、福、永、泰、保全、常荣、桂祥等吉祥字定名。
而民间定名风俗约有以下数种:
1,节令法:以生时节令,花草为名,春花、梅、桃、李,夏雨、秋实、秋雨、秋艳、冬晓、冬梅、腊梅等。
2,地名法:怀念孩子的出生地,如杭生、浙生、沪生、渝生、杭宁。
3,盼子盼财法:如来娣、根娣、玲娣、招娣、延娣、来宝、来发。
4,动物法:阿牛、阿鼠、小鱼、小狗、小龙、阿龙、小骏(马)、小凤、凤儿。
5,体重法:九斤老太、九斤女人(加护身符的重量)。
6,性变法:女当男养,亚男、冠男、家骏、家雄;男当女养,新妹、宝姬、秋月等。
7,排行法:大牛、二牛、三小、小牛,大囡、二囡、三囡;根大、根亮(两)、根山(三);张益(一)张耳(二)张山散(三)等。
8,五行法:如前述朱熹一家祖孙五代。
9,综正当:如润土(节令加五行)。
民国年间尚洋名:玛丽、海伦、彼德、约翰、汤姆
......
文革间尚红、建、卫、忠、青等字。
如今的趋向:昏黄、洋名、多字名。
古代的女子有姓无名,在家只有小名、乳名,对外则称某某氏。
四、字------
“字”只是限于古代有身份的人。
《礼记·曲礼》上说:“夫君二十冠而字”,“女子十五笄而字”,就是说不论男女,只有到了成年才取字,取字的目标是为了让人恭敬他,供他人称谓。一样平常人尤其是同辈和部属只许称尊长的字而不克不及直呼其名。
昔人命字要领的重要依据有以下几种:
1,同义重复。如屈原名平,字原,广平为原。孔子门生宰予,字子我,季路字子由,颜回字子渊,诸葛亮字孔明,陶渊明字元亮、周瑜字公瑾,诸葛瑾字子瑜,文天祥字景瑞,都属此类。
2,反义相对。晋医生赵衰(淘汰意)字子馀(增多)。曾点(小黑也)字子晳,色白也。唐王绩字无功,朱熹(火亮)字元晦...
...
3,连义推想。赵云字子龙(云从龙);晁补之,字无咎;苏轼,字子瞻(《左传僖28年》:“君冯轼而不雅之”);岳飞字鹏举。
从以上三类可以看出,字与名有密切干系,字每每是名的增补或表明,这叫“名字相应”,互为表里,故字又称作“表字”。这三种是重要的,别的另有以干支五行命字,以排行命字,大概字行加排行,字后加父(甫)的环境一样平常也归入字的范畴。
命字方面与定名同样,有着期间气味,一个总的趋向是美词化和尊老化,在尊老化方面越发显着。
唐宋以后,由于理学增强,一些繁文褥节越来越多,念书人之间在称谓上也大做文章,称字,是为了表现尊重,但时间长了之后,渐感称字还不敷敬重,于是,又有了比字更表敬重的号。
五、号------
号也叫别称、别字、别号。《周礼·春官·大祝》:“号为尊其名更美称焉”。名、字是由尊长代取,而号则差别,号初为自取,称自号;厥后,才有他人奉上的称呼,称尊号、雅号等。
号劈头很早,但直至六朝时期还不盛行,葛洪、陶潜有号,其时多数人没有。到唐宋间才特殊盛行起来,缘故原由有二:1、伦理道德增强,2、文学发达,文人讲求高雅。至明清,由于文人范畴扩大,加天主王提倡,越发盛行起来。纵不雅昔人命号特点,我们也可以归纳综合为几条。
自号一样平常都有寓意在内。
1、或以居住地情况自号:如陶潜,自号五柳老师。李白自幼生存在四川青莲乡,故自号青莲居士。苏轼,自号东坡居士。陆游,号龟堂。辛弃疾号称稼轩居士。明武宗朱厚照自号锦堂白叟,明世宗朱厚璁自号天池钓叟,明神宗朱翊自号禹斋。乾隆暮年自号十全白叟、古稀天子;咸丰自号且乐道人......
2、或以旨趣志向自号:杜甫,自号少陵野老,“一万卷书,一千卷古金石文,一张琴,一局棋,一壶酒,一老翁”—“六一居士”是欧阳修暮年的自号。贺知章,自号四明狂客;金心农自号出家庵粥饭僧,都表现了小我私家的旨趣。
3、有些人还以生辰年事、文学意境、形貌特性,乃至惊人之语自号。辛弃疾自号六十一上人,唐寅自号江南第一风骚佳人,普救寺婚姻案主者。徐树丕,自号生坑庵道人...
...
他人赠号重要有三种环境:
1、以其轶事特性为号。如李白,人称谪神仙。宋代贺铸因写了“一川烟柳、梅子黄时雨”的好词句,人称贺梅子。张先因写了“云破月来花弄影”,“浮萍断处见山影”,“隔墙送过秋千影”三句带“影”字的好诗,人称“张三影”。雷同例子再如:
山抹微云秦学士—秦不雅“满庭芳”词“山抹微云,天连衰草”
露花倒影柳屯田—柳永,《破阵子》词中有“露花倒影”句。
张孤雁—张炎《解连环·孤雁》
红杏尚书—宋祁(工部尚书)《木兰花》“绿杨烟外晓春寒,红杏枝头春意闹”。
现今世作家的笔名、艺名也可算入号的领域,有的是自号,有的是赠号。
郭沫若(笔名)原名开贞,巴金、夏衍、冰心满是笔名(自号),而非原名。
艺号(赠号):
张英杰---盖叫天,牛俊国---牛得草,荀慧生---白牡丹,李慧敏---白玉霜,毛稚黄---毛三瘦...
...
2、以官职、任所或出生地为号。王安石称王临川;杜工部(杜甫),贾长沙(贾谊);王右军(王羲之);汤显祖称汤临川;康有为,广东南海人,称康南海;孔融,曾任北海太守,人称孔北海;顾炎武,江苏昆山亭林镇人,人称顾亭林。清代民谣“宰相合肥天下瘦”说的是李鸿章(合肥人),“司农常熟凡间芜”说的是翁同和为常熟人,时任户部尚书。
3、以册封、谥号为号
诸葛亮封武乡侯,人称武侯;司马光,封温国公,岳飞,谥号武穆。
宋以后,文人之间大多以号相当,以至造成众号行世,他们的字名反被冷疏的环境。苏轼一生有14类38个名号,鲁迅一生,共用过140多个名号(重要是笔名)。鲁迅原名周樟树,字豫才,更名树人。1898年,第一次用笔名,戛剑生、树人。1818年,《狂人日志》颁发时,始用鲁迅笔名。三十年代后更多,最多的为1933年26个和1934年41个。这两年也是他的创作岑岭,作品最多的时期。
由于号可自取和赠予,因此具有自由性和可变性。以至很多文人,有许多别号,多的可达几十个,上百个,“别号太多,反成搅乱”(郑板桥集题画。靳秋四索画),以是,近代后,尤其开国以来,文人用号之风大减,不少人颁发作品不必笔名,就用真名。少数文人存有别号,多为20世纪三、四十年代前就着名的文人。如鲁迅曾自号书斋,绿林书室,且介亭;王力自号龙虫并雕斋;姚雪垠,无止境斋;叶圣陶未厌居,俞平柏古槐书屋,此可谓遗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