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谱:一家之史,亦国之史 时间:1970-01-01 08:00 发布者:tianxiu 宗谱,与方志、正史组成中华民族汗青大厦的三大支柱,是我国贵重文化遗产的一局部。宗谱中蕴藏着大量有关生齿学、社会学、经济学、汗青学、民族学、教诲学及地方史的资料,具有紧张学术代价!
李鸿章族谱
宗谱是中华文化圈中特有的一个档案种类
刘耿生(中国人民大学信息资源办理学院传授):宗谱是纪录宗族人物世系及其古迹的档案,一样平常称作族谱、族谱或宗谱。“宗谱”一词源于司马迁的《史记·太史公自序》:“维三代尚矣,年龄不成考,盖取之宗谱旧闻,本于兹,于是略推,作《三代世表》第一。”《广雅》说:“谱,牒也。”《玉篇》说:牒,“谱也”。也就是说,谱与牒是同义词。明代学者方孝孺说:“谱者,普也,普载祖宗远近、姓名、讳字、年号;谱者,布也,敷布远近,百世之纲纪,万代之宗派源流。”清代闻名档案学家章学诚以为:“家乘宗谱,一家之史也。”总之,宗谱表现了档案学、汗青学和文化人类学的旨要,在汗青上曾起到“明血统、序昭穆”,纪录家属汗青的作用,是中华民族恭敬先人之美德的一种产物。
宗谱重要由表、牒、图、传等构成,内容为族姓源流,世系辈字,郡望支派,移住委曲,恩荣表述(制诰、族节、恩例、进士),祠堂家墓(族规、祠产、义庄),祖传著述和家训等等。随着期间的进步,宗谱渐渐增长了本家属紧张人物的古迹、必然汗青时期与家属有关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汗青变乱,以及民俗风俗、胜景奇迹、年节来源等等,宗谱的内容比拟真实地反应了有关家属在其生长历程中方方面面的环境,堪称一个家属的“百科全书”。
口述宗谱是笔墨发生前最为陈腐的一种宗谱,它通过人们的口传心授将宗族的世代谱系传承下来。我国古籍文献中纪录的上古传说期间的家属世系,比方《史记》中纪录黄帝各支系的《五帝本纪》等,就是口述宗谱。在我国少数民族中,口述宗谱更为遍及。
从现在考古发明得知,人类发明笔墨后,我国最早出现的是甲骨宗谱,属于甲骨档案的一种,最早的甲骨宗谱纪录了殷王世系,以及祭奠先人的祭奠谱,它只记世系和人名,没有古迹。稍后还出现了青铜宗谱,先秦称铜为金,故将商周铸刻在青铜器上的笔墨宗谱称为“金文宗谱”。青铜宗谱多为祭祖用,铸上列祖列宗名字、忌辰,随器永存,定时祭祖,使子孙不忘。
铁器的出现,使得石刻成为大概,石刻比青铜铭文更便宜、更便利,可以写更庞大、更大量的笔墨,因而“刻谱于石,以垂永世”。至汉代,碑谱已非常盛行,碑谱上刻有家属的世系、成员名字、繁衍环境、官位、封地等等,已经是比拟成熟的族谱了,并渐渐演变为墓碑。只管厥后遍及利用纸谱,但碑谱以其“以垂永世”的上风,连续至今。
宗谱是中华文化圈中特有的一个档案种类,除中外洋,受中国文化影响较大的一些国度,如日本、韩国、越南、新加坡等国亦存在宗谱和宗谱学。迄今所见中国最早的档案原件——商代甲骨文档案,大量内容是商王世系的纪录,因此可资证实,中国自从有笔墨以来,即出现了宗谱,宗谱是现在所知中国最早的档案之一。尚未发明另有哪种档案比宗谱影响越发遍及,汗青越发久长。
族谱是地方志以外一个庞大的史料宝库
周振鹤(复旦大学汗青地理研究所传授):族谱与方志向来常常被相提并论,假如从今人器重其史料代价来看,这无疑是精确的。但假如从渊源来看,则两者差别很大。方志的源头很远,有人以为从《越绝书》那样的著作出现就可以算是开端了,但实在假如以六朝群出的地记为标记会更符合些。唐代北宋图经的出现则是方志的官书化,这以后修撰地方志就是官方的正式举动。南宋以后,以“志”为名的地方志正式登场,不停连续到本日。地方志与一统志的共同,使中国汗青上的很多地理征象资料得以保管,让我们本日的汗青地理学术研究有很丰富稳妥的底子。
族谱的环境则有些差别。唐从前只有天子才干立庙,只有皇族才有族谱玉牒。宋以后,高官名宦也立宗祠,修族谱,这固然是僭越,但礼崩乐坏本是汗青正常的生长历程,再今后,就是礼下庶人,连平凡老黎民也都开始修谱了。于是明清以后就出现了数目巨大的族谱,于研究生齿史、社会史以至文化史都有莫大的意义,简直是地方志以外一个庞大的史料宝库。
修谱反应了中国人慎终追远的一种文化生理
励双杰(族谱研究者,著有《中国度谱藏谈》等):对修谱的器重,反应了中国人慎终追远的一种文化生理。前人对族谱的明白是,“家之有谱犹国之有史也,古今士医生必详其谱系者,以是辨昭穆、别亲疏,俾厥后裔起尊祖敬宗之念,敦孝友雍睦之行”(王禧《常州董墅王氏宗谱序》)。
中国度谱由来悠远,溯其端绪,险些与中国进入文明社会同时。数千年来,族谱在差别期间显现出差别的形态,发挥着差别的作用。宋代是中国度谱生长史上的紧张时期。由于赵宋凭才学取士,不矜门胄,族谱的功效从以往别推举、定婚姻、明贵贱的社会政治功效变化为尊祖、敬宗、收族的伦理道德教养功效,编纂方法也由已往重要由官府修撰生长为私人修撰。闻名学者欧阳修、苏洵分修《欧阳氏谱图》、《苏氏族谱》,总结前人修谱例则,另创谱法,或直书,或横缀,世称欧、苏体,最为后人推许,从而奠基了后代修谱的根本编制格式。
周振鹤:前面我说到庶人修族谱原本是一种僭越做法,但一旦成为社会上的正常的举动,就反过来成为统治者的使用东西了。为了社会的不变,清朝统治者尤其支持纂修族谱,目标就是笃宗族,进而不变社会。其时社会在县以上是由天子直接任命的官员来管理的,在县以下则由乡绅到场办理,家属的作用于是不成忽视。家属由族长等人的办理与族规的范例而成为社会的不变气力,这是统治阶层的愿望,而在传统社会里简直是在必然水平上到达这个目标的。但在如今的社会里,家属的这种作用显然已成汗青。当代的社会办理直到每一个小我私家,都有极为具体的资料可查。他的种种社会干系也是从档案里就唾手可得,无须假族谱才得明确。以是我小我私家的见解,是不以当代社会修族谱族谱的举措为然的。但究竟这种举措是一些人的爱好喜好,只要与调和社会不产生抵牾,也不用强作阻挡,听其天然可也。
使用宗谱可以补正史之缺乏
刘耿生:国度有史、地方有志、家属有谱、名流有传,这组成了我国贵重的文化财产。完备的宗谱,纪录了本家属在必然汗青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状态,不但仅“纪录本族世系和紧张人物古迹”,还纪录和家属有关的庞大汗青变乱,以及与本家属相干的地方民俗风俗、胜景奇迹、年节来源等,无疑具有难能难得的史料代价。
励双杰:关于宗谱的史学代价,可以举一个例子。张伟老师在专著《尘封的珍书异刊》中有一篇“《北岭徐氏宗谱》中的世博会文献”,通过对《北岭徐氏宗谱》(光绪十年刊本,八册)中纪录的徐荣村咸丰元年(1851)在伦敦世博会以本身的“荣记湖丝”参展并一举荣获金银大奖的史实,把中国与世博会的渊源一下子前推了十六年。他说:“《北岭徐氏宗谱》为后人保存了许多难过的第一手史料,此中关于中国参与1851年伦敦首届世博会并获奖的第一手文献,更是弥足贵重,这套族谱也因此成为极具汗青意义的近代宗谱中的收藏品。”族谱对正史之补正,于此可见一斑。
研究使用族谱有一个紧张条件,即只应以谱中所载的今世事为参考,而不成对其溯源过远的资料完全认真
周振鹤:使用族谱有一个紧张条件,那就是只应以谱中所载的今世事为参考,而不成对其溯源过远的资料也当了真。由于那些资料每每是为了给家属脸上贴金而装饰上去的。
任何期间乃至任何文化都有以高尚身世为荣,以先人的灿烂来举高自身的欲望。只是差别期间有差别的规范罢了。譬如在文化大革命时就以身世贫苦相标榜,以书香家世为不齿。澳大利亚当代化以后,有些人就到图书馆或档案馆去,将本身不但荣的犯法的先人的记录毁掉。人同此心,心同此理。因此族谱中扯来做本身先人的名流多数靠不住。姓孔的未必都出自孔老夫子,姓柳的不见得都是柳下惠的子女。
修谱的人每每多是三家村的冬烘老师,于汗青只有一孔之见的本领,其重要使命就是探求同姓的昔人中有谁是可以与本家属挂中计的,只要能添光加彩,就可以拉上干系。乃至无须那些冬烘老师,即挑担刻谱的人也能为你造出庆幸的先人来。由于晚明就出现了一本《尚友录》的书,里头将古来同姓的名流归类在一起,你是姓赵的,最少有宋太祖赵匡胤摆在上面,再不济是他的某一子女的子女。姓孟有轲,姓诸葛有亮,中国汗青久长,名流指不堪屈,《尚友录》一翻,认一个就是。以是族谱虽有代价,但须使用恰当,不克不及拿到篮子里就是菜。纵然方志也是云云,很多当代人以明清的方志来证实秦汉的地理沿革,效果每每闹笑话,缘故原由不是别的,就是明清期间那些写方志的人对秦汉地理的熟悉并不比当代人高超几多,由于他们的依据无非也是《史记》与前后《汉书》,与我们所见正同。假如他们见地错误,岂非我们也随着他们跑吗?
很多学者推许方志与族谱重要就是由于它们的史料意义,而不在于别的代价。由于古代文献存留远较当代为少,以是我们都应该爱护保重,并加以好好使用。
整理:刘发愤
延伸阅读
要网络县志、府志、省志、族谱,加以研究。
——毛泽东
我国史学范畴有尚待开辟的两座金矿:一是方志,一是族谱。
——顾颉刚
未来中国有无数存真传信的小谱,加上无数存真传信的志书,那便是民族史的绝好史料了。
——胡适
我国乡乡家家皆有谱,实可谓史界宝贝。未来有国立大图书馆,能尽集天下之族谱,俾学者分科研究,实不朽之盛业也。
——梁启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