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族谱系统 >> 新闻公告 >>新闻管理 >> 内容详情
吴――泰伯封地吴国 子孙以国为姓
时间:1970-01-01 08:00  发布者:tianxiu  
江南在古时属于吴国的范畴。而吴国,正是吴姓人的起源地。 古代的吴国,位置是在现今江苏省无锡县一带。周初,是泰伯的封地,传到十九世孙寿梦的时间才开始称王,国势也日益强大,国境不停伸延到浙江省嘉湖一带。汗青上闻名的“卧薪尝胆”故事中,末了被矢志雪恨复国的越王勾践所清除的吴王夫差,就是泰伯的后代。 按照《通志氏族略》的纪录:“泰伯封于吴,子孙以国为姓。”由此可见,吴姓汉族的鼻祖,是周代的泰伯。 泰伯,是周太王古公¤(dan)父的宗子,亦即周文王的大伯父。据“史记周本纪”纪载,古公¤(dan)父共生有泰伯、仲雍、季历三个儿子。季历的儿子姬昌,就是厥后的周文王。听说,当周文王出世的时间,有祥瑞出现,以是身为祖父的古公就说了这么一句话:“我世当有兴者,其在昌乎?”言下对这个甫出生的孙儿,布满了殷切的盼望。身为宗子的泰伯在听到这话后,立即明白父亲的意思是盼望能把家业传给季历,以便未来顺理成章地传给昌。于是,他就主动引退,跟老二仲雍老远地跑到荆蛮地方,而且文身断发,表现让位于季历的刻意。 跑到荆蛮之后的泰伯,自号为“句吴”,他的义气冲动了很多荆蛮的人,于是有一千多家主动地追随了他,而渐渐生长成为吴国。 由此看来,吴姓与周姓的汉人,不单同为具有久长汗青的大姓,并且本来照旧一家人呢! 起源于苏、淅一带的吴氏,厥后很快地繁衍到相近的齐鲁之间(今山东省)。按照《姓纂》的说法,山东吴姓汉人,大多是寿梦的第四子吴季札的子女。吴季札也是一位备受史家称道的贤者,他频频对峙不愿越宗通报的故事,早为人所熟知。 唐朝期间有一位阳翟人,字道子,少孤贫,未弱冠,穷丹青之妙,号称画圣,初授瑕丘尉。明皇知其名,召入内供奉,为内教博士,尝于大同殿图嘉陵江三省百余里山川,一日而毕,所画景云寺地狱变相,见之而惧罪改业者,每每有之,又善画佛像。 清朝有吴敬梓,全椒人,字敏轩,精于文选,诗赋援笔立就,性豪迈,好施与,以此倾其资,著《儒林外史》说部,人争传写,诗文有《文木山房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