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族谱系统 >> 新闻公告 >>新闻管理 >> 内容详情
湖南家属谱简论
时间:1970-01-01 08:00  发布者:tianxiu  
--------------------------------文章泉源于:《潇湘晨报》 湖南族谱和湖南边志一样,都是属于湖南地方文献的领域,要研究、开辟湖南地方文献,必需研究、开辟湖南族谱资源。湖南族谱是一部厚重的书,更是一部厚重的史,且尘封日久,涉足者寥寥。笔者囿于学识程度,要“论”湖南族谱,纵然是“简论”,也底气缺乏。希望借此提供些线索,通报些信息,以投石问路,抛砖引玉。 族谱,亦称族谱、宗谱、家乘、通谱、统谱、世谱、支谱、房谱等等,名称各异,其内在是同一的,只是外延有所区别罢了。如今一样平常都叫族谱或族谱。族谱是体系记述某一同宗共祖的血缘团体世系人物或兼及其他方面环境的汗青图籍。昔人云:家之有谱,犹国之有史也。它的劈头可上溯至先秦期间,周代的《世本》,曾对司马迁创作纪传体通史有过参考作用,学术界公以为中国度谱的开山之祖;战国期间的《春秋令郎血脉谱》,启我国度族史籍以“谱”为名之先河。唐从前,族谱一样平常官修,用官选人“不考人才行业,空辨姓名高下”,“有司推举,必稽宗谱”,魏晋南北朝时期,此风尤盛。宋以降,官府修谱渐渐生长为私人修谱。族谱的功效也由已往重要是出仕、攀亲的社会政治功效变化为“尊祖、敬宗、收族”的伦理道德功效。封建统治阶层鼎力大举勉励私修族谱,“聚其骨血,以系其身心”,以利于维护和牢固封建王朝的统治。 谱图之式,至北宋后始成定例。江西庐陵欧阳修撰《欧阳氏谱图》,《谱例》曰:“谱图之法,断自可见之世,即为高祖,下至五世玄孙,而别自为世”,五世为一图,五世以后,格尽另起。图内“凡远者疏者略之,近者亲者详之……凡诸屋子孙,各纪其当纪者,使谱互见,亲疏有伦,宜视此例而审求之。”在欧阳修稍后,四川眉山苏洵撰《苏氏族谱》,其所异欧谱者,为因密切而不著始迁祖,详己之所自出,故仅著高祖至父仕不仕,聚某氏享年几,某日卒,此所谓苏氏小宗谱法。欧苏谱例是在总结前人修谱章法的底子上建立的比拟完备的修谱编制,内容包罗谱序、谱例、世系图、世系录、先世考辨等五项,其编制重在图表创新。尔后,族谱编制多兼采欧苏之法,沿着欧苏谱例有所美满和生长。明清以来,族谱记事范畴受方志、史书的影响,内容不时增多,篇幅不时扩大,其焦点还是遵照欧苏“一图一传”的图传体,也就是说,主体局部仍旧是世系图、世系表,假如没有家属血缘干系的世系,那就不成为谱书了。 族谱有偏重要的学术研究和社会使用代价,有人以为“它与正史、方志一起,组成中华民族汗青学三大支柱,是中华民族久长汗青文化的紧张构成局部。”近代学者梁启超说:“尽集天下之族谱,俾学者分科研究,实不朽之盛业。”闻名汗青学家顾颉刚以为:“我国史籍之富,环球无比。然列代公认的官修订史,由于种种缘故原由,自今论之,尚难允称‘信史’。今青年治史学,当于二十五史外博求史料,取精用宏,成绩当非前代所可比。现在我国史学范畴有尚待开辟的二个‘大金矿’,即地方志和族谱。它一直为治史者所忽视,实则此中蕴藏无尽有代价的史料,为‘正史’所难于悉纪而不为人所知者。” 以上所述,是为铺垫,旨在便于我们更好地去熟悉、去研究湖南族谱。湖南族谱在中国度谱簇中有着举足轻重的职位,有用统计数目之多,仅次于经济文化发达的江浙地域,这是湖湘人民一笔珍贵的精力和物质财产,亟须引起我们充足的器重。 1. 纂修源流、数目、种类及漫衍环境 1.1. 源流。湖南古为蛮、越之地,至春秋、战国期间,才渐次进入楚秦幅员,北人南下,中原文化开始浸润荆楚大地,经济、文化有必然生长,但与中原地域比拟,仍旧是原始、落伍的。在如许的经济、文化情况下,湖南一地不成能有族谱的生产,最早的大概出如今官修宗谱的黄金期间魏晋南北朝时期。“湖南纂修最早的族谱,有史可查的是晋代常德的〈廖氏族谱〉,刊刻最早的族谱,如今知道的是宋政和、宣和年间(1111~1125)刻的新化〈陈氏族谱〉,宋绍兴二十七年(1157)刻的新化〈伍氏族谱〉。”伍新福说:“宋代湖南仅衡阳颜学廷〈颜氏族谱〉一种,明代见诸纪录的有8种:〈刘氏族谱〉(益阳刘宪撰)、〈谭氏族谱〉(茶陵谭时中撰)、又〈谭氏族谱〉(茶陵谭玉瑞撰)、〈茹氏家说〉(衡山茹瑺撰)、〈蒋氏族谱〉(零陵蒋向荣撰)、〈蒲氏族谱〉(永明蒲彪撰)、〈周氏族谱〉(永明周鹏撰)、〈朱氏族谱〉(桂阳朱克宽撰)。”笔者翻阅了唐代从前的书目,有关湖南宗谱文献的纪录几近于无。两宋以降,自胡安国、胡宏父子讲学南岳,朱熹、张栻布道岳麓之后,湖湘学派渐渐形成,湖湘文化生长到了一个里程碑式的汗青阶段。同时,大批东方人,包罗赣、苏、浙、皖、闽人或垦殖、或服贾、或宦游到了湖南,给湖南注入了奇怪的血液。私修族谱又是以宋明理学为其头脑理论底子的。因此,可以推断,在两宋时期,特殊是南宋时期,湖南族谱纂修是很旺盛的。年代长远,史实泯没,无文献足以征信。至今,没有发明一种宋元时期纂修的宗谱。明代湖南族谱,可稽征考或现存的远不及皖、苏、浙等地,但也绝不是伍新福老师所说的只有8种,据《中国度谱综合目次》、《上海图书馆馆藏族谱提要》、《湖南图书馆馆藏族谱目次》、《湖南省善本书目》的大略统计,各馆共藏明代湖南族谱有20种摆布。如今的湖南族谱百分之九十以上是清道光以后,而又重要是清末至民国时期的,这与湖南的人文社会情况是相符合的。 1.2. 数目。有史以来,湖南一地撰修过几多族谱,这是谁也答复不了的题目。存世的湖南族谱毕竟有几多,同样难以答复。据1997年北京中华书局出书的《中国度谱综合目次》纪录,天下440余家“图书馆、文化馆、文管会、博物馆、怀念馆、档案馆(室)、文物市肆保藏的湖南族谱1511种,占收录总数14719种的10.3%;而其时未曾完全列入收录范畴的上海图书馆保藏湖南族谱2255种,占该馆保藏总数11700种的19.3%;湖南图书馆馆藏湖南族谱1500多种,三者加起来5000多种,剔除重复的700种摆布,再加上省内一些档案馆、图书馆、博物馆、方志办保藏的湖南族谱,预计公藏单元保藏湖南族谱5000种摆布,是族谱存世的最多省份之一。由于族谱是私修,印数也很少,重要保管在民间,有的族谱还“秘不示人”。颠末历代的战火烽烟,水火虫蛀,另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的历次政治活动,藏于民间的大量族谱散佚,但另有很大一批被荣幸地保管下来的,毕竟有几多?这是一个无法统计的数据。陈宁宁提出“编撰〈中国度谱总目〉应包罗民间藏谱在内”,想法是对的,思绪也精确,却是一种完全离开中国现实的空想。谁去“清查”?怎样构造“社会气力”去清查?观察族谱保藏,一样平常来说,很难形成当局举动,而观察族谱的范畴涉及墟落,乃至各家各户,是任何单元或小我私家无法用民间举动的这种方法牵头做好的。在一个小范畴内可以,在大范畴内就不可了。江西师范大学一位传授说江西一省散藏在民间的族谱就在四万种以上,不知是用什么要领推算出来的。湖南族谱知几多?使笔者想起一副绝妙好联:“泉自几时冷起?峰从那边飞来?”应对者许多,只有“泉自冷时冷起,峰从飞处飞来”才妙不成言。顺着这种头脑模式,就可以用“存世几多是几多”去答复“湖南族谱知几多?”虽为笑对,却是真实。没有大概,也没有须要去遍及地开展藏谱观察,因此不成能发生出一个正确的统计数据。诚为斯言。 1.3. 种类。族谱、族谱。这是湖南民间各家属遍及利用的宗谱名称,在湖南族谱中,百分之九十的宗谱称族谱或族谱。族谱、族谱,另有宗谱,三者之间有什么干系?在观点上又有些什么区别呢?宗谱研究者的见解根本趋向认同,也存在一些歧义。有的以为“家是最根本的血缘单元;多少个家崇奉一报酬尊长,成为一个宗;各个具有原始配合先人的宗都属于一个族。”也有的以为“在范围较大的宗族,血缘嫡亲的家庭,建立家属构造,其(宗族内部)布局则为:家庭—家属—宗族”,宗谱是宗族制度的产物,是具有男性血缘干系的社会群体成员参予纂修的图籍。既然家、宗、族大概家、族、宗在观点上不存在实质上的区别,那么族谱、族谱、宗谱也就不存在实质上的区别,只是活着系记载的范畴上存在大、小或多、少的区别。人们在现实利用中,更是不加以区别而通用。 清光绪十六年(1890)修的[湘潭]《中湘谢氏族谱》,始迁祖谢可安在明洪武年间由江西高安迁湘潭;民国二十一年(1932)修的[湘潭]《易家塘易氏族谱》,始迁祖易仲剑,明永乐年间由江西庐陵迁湘潭;清咸丰四年(1854)修的[湘乡]《刘氏续修宗谱》,始迁祖刘翊圣在元泰定年间从江西泰和迁湘乡。三谱除了外世纪外,内世纪都是迁湘后始迁祖以来世系记载。 支谱、房谱。支谱、房谱是两个可以互用的观点,都是指某一鼻祖或始迁祖分支之下的子孙宗谱,也有联称支房谱或房支谱的,如清光绪二十五年(1896)修的[湘乡]《上湘张氏房支谱》。支下还可以分房,房下也可以再分支,因而很难区分支谱、房谱。但在较多的场所,支的观点,好像更偏重于指族中分化并独立出来的血亲构造,尤其是搬家外地另辟族属的血亲构造。如[湘潭]罗氏九修族谱,罗山寿纂修,1948年明德堂木活字本。是谱谱序所题书名:鼓磉洲罗氏九修支谱,始迁祖应龙公,字世兴,号政斋,明初由江西吉安府吉水县熂下迁湖广长沙府湘潭县鼓磉洲南岸鹧鸪坪。显然,是谱把徙湘潭鼓磉洲的罗氏作为吉水熂下的一支来处置惩罚的。从谱述世系看,实为鼓磉洲罗氏九修族谱蕨山堂瑶祖房大宪公支谱,“目次”上已交待清晰,此谱支下分房,房下再分支。这一支人丁旺盛,名流辈出,见诸于湘潭县志、湖南通志和国史传的就有罗熙、罗玑、罗天阊、罗典、罗修元、罗汝怀、罗逢元、罗萱、罗启勇、罗正钧等文职武将,另有闻名的革命义士罗学瓒,谱赞其“朴外茂中,勤学深思,博闻善记,品行严谨,意志犹刚强,绝不依人俯仰。锐意革新,与恶权势搏斗不折不回。” 另有家乘,如《长沙瞿氏家乘》、[巴陵]《毛田李氏家乘》;通谱、统谱、世谱,如[桂阳]《朱氏通谱》、[浏阳]《吴氏通谱合纂》,有一种丛书性子的通谱,总谱只有卷首,子谱独立成帙,如[邵阳]《吴氏八修合辑通谱》;族志,如[桃源]《翦氏族志》;祠谱,如《浏阳县祠吴氏族谱》;祠志,如[宁乡]《李氏祠志》;图谱,如[湘阴]《大洲胡氏图谱》;谱系,如[浏阳]《大溪泉塘胡氏谱系》;传书,如[湖南]《李氏传书》等等。有的族谱以鼻祖名作为谱名,实为稀有,如[新化]《邹氏世守续谱》(清咸丰二年睦亲堂木活字本),新化洋溪邹氏尊世守公为鼻祖。有一种双姓谱,如[邵阳]《龙张氏三修族谱》(清宣统元年木活字本),谱称鼻祖表宣公,随舅龙于田,明洪武二年由江西迁邵阳东乡官桥铺,舅爰之,因抚为嗣,故称龙张二姓。别的有一些比拟特别的宗谱,如[湘阴]《桃林吴氏义谱》,专载桃林吴氏义子世表;[浏阳]钟甲堂《刘亲睦祠特牌谱》,载捐资修祠堂名单,有捐名、配氏、世次、籍贯、附注各项。 1.4. 漫衍环境。湖南各地,包罗湘西、湘南少数民族居住地域,在差别的汗青时期都纂修过族谱,由于各地经济、文化条件的差别,纂修的数目有很大的差距。比拟会合的是长沙地域,包罗宁乡、长沙、浏阳、醴陵等县市;湘潭地域,包罗湘乡、湘潭等县市;岳阳地域,包罗湘阴、汩罗、平江、岳阳等县市;常德地域,包罗常德、桃源、临澧等县、市。另有邵阳、新化、益阳等县市。湘乡应包罗从湘乡划出的双峰、涟源、娄底等县市。下面以《上海图书馆馆藏族谱提要》所收录的2255部湖南族谱为例。收录族谱的县市44个,占现在湖南行政区划县市的五分之二摆布。比拟多的是宁乡(72部)、湘潭(68部)、常德(武陵)(48部)、长沙(善化)(47部)、醴陵(45部)、湘阴(44部)、湘乡(39部)、浏阳(38部)、岳阳(34部)、益阳(28部)、平江(26部)等,与湖南图书馆所藏族谱环境根本符合。姓氏漫衍,仍以上书为例,重要会合在一些大姓,前八位依次是刘(215部)、李(161部)、张(139部)、陈(128部)、周(109部)、黄(86部)、王(77部)、杨(70部)。也有有数姓氏,如浏阳寻姓,长沙尊姓,慈利庹姓,江永奉姓,衡阳宾姓等。 2. 内容、编制及特性 2.1. 族谱内容。明从前族谱散佚无考。明以后,一种新的家属制开始形成,它以尊祖、敬宗、睦族为宗旨,按照理学的伦理纲常订定宗规家法以束缚族众。“尊祖”必叙宗谱,“敬宗”当建祠堂,“睦族”需赈济族产。修谱建祠,创办义学、义庄,耕作义田,办理祠产,家属运动天然多了起来。族谱的内容也渐渐由纪录单一的血缘世系到比拟全面纪录家属的团体环境,内容愈来愈多,篇幅愈来愈大。不外,相对清代族谱而言,明代族谱的内容照旧比拟简朴的,比方,明正德十五年(1520)彭泽主修的《长沙青山彭氏会宗谱》。此谱是湖南图书馆馆藏中唯一的一部明代湖南族谱,纸质低劣,印刷粗糙。谱称鼻祖旭湖公江西吉州庐陵人,唐末领兵征剿黄巢,以老疾辞官,落籍长沙青山,六子随侍。是谱仅一册,有谱序、跋和世系图(表),谱采苏氏,小传内有迁移源流简介。谱序为正德七年(1512)茶陵李东阳、新都杨廷和、铅山费宏的赠序。三人均当朝大员,官至极品,岂会同时为山村野夫之族作序,实为造假之拙劣也。[湘乡]《龙氏族谱》(清嘉庆三年敦周堂木活字本)仅新序就有14篇。 汗青进入满清以后,湖南族谱纂修数目骤增,内容不时增长。就总体环境而论,大抵包括以下方面。 2.1.1. 谱序。谱序是每部族谱不成或缺的局部,包罗阖家或某几位族人撰写的序和其时名士写的赠序,以及跋语等。序跋的内容重要是先容家属世系渊源、传承干系、修谱缘由和颠末以及任事职员等,是认识、研究一部族谱的直接切入点,是相识该家属世系源流的紧张资料。由于一次次地续修,序跋也不时增多,不但有新修的序跋,还照录旧序,有些谱的序跋有10多篇乃至几十篇,如[湘乡]《大界曾氏五修族谱》的序跋近30篇,有数万字之多。 2.1.2. 谱例、谱论和目次。谱例又称凡例,用条文情势重要说明族谱纂修原则和编制以及类目布置的来由。谱例夸大家属血缘的纯洁性,维护以夫君为中央的伦理纲常,表现遵照“信以传信,疑以传疑”的修谱原则。谱论一样平常是摘录前代硕学名流论族谱之紧张的语录,也有直接把天子的喻民榜、喻民诏刊载在谱前,以申饬族人。目次又称总目,阐明该谱的卷数、每卷的重要内容,多不注明页码,给检索带来必然困难。谱例和目次是识谱的入门指南,缘径方可探幽。 恩纶录。又称恩荣录、褒颂、诰勅、赐谕、告身等。重要登载历代天子和中心、地方两级当局官员对家属成员封赠、褒奖笔墨,举凡勅书、诰命、上谕、御制碑文、祭文、赐匾等,靡不备载。如[湘乡]《叶氏续修族谱》(清光绪十年石林堂木活字本)前用50页的篇幅载“浩轴”。有些家属没有的,也要造些出来夸耀家世,唬弄子孙。 2.1.3. 传记。一样平常族谱都有先祖像赞、小传,把本族先祖中有显赫身份的人绘成遗像载诸谱端,并附像赞。不少家属自称是黄帝的后代,于是遗像从轩辕天子始,再才是列祖列宗遗像。大多数族谱不但有先祖像赞,另有列传,对本族名誉著世或品德懿范者列传志行,包罗节妇、烈女,附载年谱、寿序、墓志铭、祭文、行述、碑铭等,[宁乡]《沩宁八仙石叶氏续修支谱》(清咸丰四年石林堂木活字本)有传记,包罗行述、寿序寿文65篇,一卷之多。 2.1.4. 族规、家训。这是每部族谱必载的内容,要敬宗收族,没有必然的族规、家法不可。族规、家训的内容非常繁芜,除了传统的宗法内容外,另有诸如财富继续、婚姻纠纷、禁盗禁赌、封山禁林等。有的谱载族规、家训几十条。如[湘乡]《阙里衍派湘乡孔氏支谱》(清乾隆六十年木活字本),仅家训就有二十二则:孝怙恃、友兄弟、睦宗族、洽姻邻、端闺化、择婚姻、供赋役、尚节俭、训子弟、存心地、勤职业、存老实、安本份、崇廉节、恤孤贫、存忍让、慎言语、勿酗酒、戒浮荡、毋领忌、勿多事、戒健讼,长达50页,旁征博引,“诲汝谆谆”。 2.1.5. 典制。包罗冠礼、笄礼、婚礼、祭礼等,有的谱以仪礼统之,含仪文、丧礼的图式,繁文缛节,长篇累牍。[长沙]《湘西许氏四修族谱》仅“宗祠祭礼”占18页,有行省牲礼、行迎神礼、行初献礼、行亚献礼、行三献礼、行侑食礼、行饮福礼、行谢福礼、行先祭礼、行告祖礼、行辞神礼。另有的谱把祠规、祠产、义学、祀田的办理条例和契据也放在典制之内。 2.1.6. 墓图、墓志。墓图绘有地点地地名、方位、四址接壤;墓志先容墓主的平生和墓庐建置环境。湖南族谱特殊器重墓图,不少族谱都将其单独列为一卷,有的乃至几卷、十几卷,如清光绪二十五年西平堂木活字本《湘潭龙船港李氏六修族谱》,仅墓图就占了五卷;1921年颖川堂木活本《湘陕陈氏通话》墓图十卷、墓表六卷。 捐钱、领谱款式。修谱是族人配合的事,必需各人捐资,是族人对修谱的认同和责任。领谱款式是族谱修完后发给各房各派的登记记载。族谱是按房按派编号发放的,不克不及冒领。编号有的按“千字文”“天地玄黄……”;有的按八卦“乾坤震巽坎离艮兑”,每字下再编号;有的按十二生肖“子丑寅卯申酉戌亥辰巳午未”,另有的以修谱宗旨编号,如“苟名宗睦族,继志述事,征文考献,敦本重伦”等等。 2.1.7. 世系图。湖南族谱有许多称垂丝图,顾名思义,喻世系子孙绵延不停,似垂柳丝丝。图实为表,多采欧式,以五世为一图,下五世格尽另起。称鼻祖为第一世祖或第一派祖,以此序列,清楚可考。有的谱特别世纪和内世纪,外世纪从受姓鼻祖至谱尊鼻祖(或始迁祖)止,内世纪则以鼻祖(或始迁祖)奉为一世祖或一派祖。 世系表。湖南多称齿录。“齿录”何解?《辞海》曰:“科举期间同登一榜首,各具姓名、年事、籍贯等,汇刻成帙,称齿录。”很显然,湖南族谱中的“齿录”绝不是这个意思,而“功德之徒”却翻用了词意,可明白为:按家属辈分、长幼序列,各具派名、字号、生卒年、官阶爵次、婚配、后代环境。世系图、世系表是族谱的主体局部,大多数族谱外世纪有“图”无“表”,即有“表”无“传”。外世纪根本不成信,“遥遥华胄”,据史假造罢了。 清代以后湖南族谱的内容大要上如前所述,但并非如出一辙,没有同一的类目设置要求,只是相互参照。因此,差别族谱内容上有增有减,有分有合,同一种族谱,后修的内容要多于前修的内容,大多云云。有的族谱另有恩荣表、仕宦录,登载历代族人及第入仕的名单及扼要业绩;派语,登载族人排行字辈,有的谱派行或称班次多达八十辈、一百辈,如[涟源]《洴田刘氏族谱》,可用几个世纪;著述、艺文,收录涉及族人的寿文、挽诗以及赋咏山川胜景的诗文;少数族谱列有余庆录,留下很多空页,作为草谱备用,装订于谱书之末,以示子孙绵延不停。在私修族谱时,各家竞相仿效,以致于谱书愈来愈厚,内容冗余驳杂,不少族谱动辄几十册、上百册,真乃“煌煌巨著”。地方志乃一地之全史,却无以与族谱争高下。在纂修质量上,族谱却不成与地方志相抗衡。地方志纂修职员是从当地名士学者中遴选出来的,族谱只是在族人之中推选出来的。 2.2. 编制。湖南族谱多兼采欧、苏谱式。欧阳修先图后传,这里的“图”属“表”的领域,是表与传的别离运用。苏洵谱图下注高祖至父之仕不仕,娶某氏,享年几,某日卒,是表与传的综合运用。清代以后,湖南族谱固然依照欧苏“一图一传”的谱式,却有许多生长。综合地运用了正史、方志所接纳的几种文体,不但有表、传,传不但有小传,另有列传、墓志铭之类。增长了“图”,如墓图、祠图、人物图;“考”的内容也有所增长,如“世系源流考”、“姓氏辨”;“志”,如墓志,用“志”纪录典章制度的原委;“纪”,记本族名流的古迹;“记”,记积年产生在族内的大事;“录”,如:嘉言录、先祖遗训录等。[新化]《吴氏九修族谱》(清光绪十九年三让堂木活字本)“凡例”始曰:“家乘与郡县志通志历代史相表里,是编为录三,表七合世系而为八,略二、记三、纪一,志则统为一而复分为三,务期确切明了,不浮不衍,于近世各谱中自成一家之言。”(按:录三:序论录、存疑录、摭谈录;表七:嫡传表、派谱表、诰封表、贞节表、缙绅表、耆寿表、寿妇表,加世系录;略二:述前略、四礼略;记三:宗祠记、先茔记、宅里记;纪一:诒谋记;志:艺文志,把列传、行述、像赞也放在“艺文志”里。完全依照史书文体是否公道,另当别论,倒也“自成一家”。)族谱修至清代,编制渐次美满,代有生长。布局亦趋公道,前后呼应,摆布照顾,既能以纲统目,纲举目张,又能条目自现,纵横交织。究其起因,由于族谱纂修者成千上万,营造出了一个相互学习的宽大空间,有学习,才有进步和进步。 民国期间的族谱,为涵括新时期的内容,在编制上又比前代有所创新。有的谱后用近代统计要领制作表格,标列类名也向志书体转化。如民国23年(1934)王振育等纂修的《湘潭泉冲王氏五修族谱》,为卷四十、凡三十册,兹列“目次”: 本原志;旧章志,内含历届修谱序跋,沿革目次,样本,凡例,任事列名,收支数量,及领谱字号等;世德志;茔域志,附茔域查抄表;祠庙志,附祠庙墓庐公屋一览表;箴规志;礼仪志;教诲志,内述族校表面;著述志;公田志;左券志;义举志;惠泽志;水利志;谈判志;拾遗志;字名卷页年事派系绝房查抄及男丁统计表,同名表,年代存亡族事记要表,妇所出女所适姓氏一览表,嫁娶人数比拟表,职业统计比拟表,历修生齿比拟表,均匀年事比拟表,阴阳历比较表;派系录;垂系、齿录;于归代聘录;式谷录;殇葬录;待征录,内分世系待征、祖墓待征、遗著待征、族属待征;裕后录;全归录;修撰委曲记。 是谱列目之详备,连宗谱研究专家,对中国度谱有遍及涉猎之履历的杨殿珣老师也赞叹不已 。 2.3. 特性。有比拟才有辨别;有辨别才干凸现特性。笔者对其他省市族谱无所观察,不成能比拟出湖南族谱的特性。只是就经眼族谱谈小我私家以为有其“特性”的几个方面。 2.3.1. 名流族谱多。近当代以来,湖湘人才涌动,好汉迭出,从曾国藩到今世党和国度向导人,成绩一世之业,彪炳中华史册,这是其他省市无可比较的。作为族谱,本着扬善隐恶之原则,对本族之名流极尽渲染。诸如:曾国藩:[湘乡]《大界曾氏五修族谱》;谭嗣同:[浏阳]《谭氏谱》;黄兴:[长沙]《经铿黄氏族谱》(清光绪十八年修);宋教仁:[桃源]《宋氏族谱》(清光绪二十二年修);毛泽东:[湘潭]《韶山毛氏四修族谱》;刘少奇:[宁乡]《南塘刘氏四修族谱》;任弼时:[湘阴]《毛塘任氏四修支谱》;彭德怀:[湘乡]九溪彭氏续修族谱》(1922年);胡耀邦:[浏阳]《西岭祠十修胡氏族谱》;罗荣桓:[衡山]《黑田罗氏九修族谱》;朱镕基:[长沙]《棠坡朱氏族谱》(80年代末朱镕坚在美国纂修)等等。 2.3.2. 迁湘鼻祖多来自江西。现所见湖南族谱中,在缕述世系源流时,有60%以上的族谱都称始迁祖在宋元明之际来自江西,特殊是元末明初从江西吉安府泰和、庐陵、吉水,南昌府的丰城、南昌诸县。张国雄著《明清时期的两湖移民》的附录《移民档案》,收湖南各地族谱197部,此中迁出地为江西的148部,占75%;而迁出地是泰和县的54部,占江西的36%。早在1931年,谭其骧老师以清道光《宝庆府志》,光绪《邵阳乡土志》、《武冈州乡土志》、《湘阴县图志》、《靖州乡土志》中的氏族志表为依据,颠末缜密的阐发,结论为五代以后,湖南移民重要来自江西,几占三分之二;江西又以泰和最多,依次为丰城、庐陵、南昌、吉水、安福诸县。迁移期间多在元明,而元末明初六七十年间尤为突出。元末明初的比年的战祸和兵燹,使湖南大局部地域故乡荒凉,庐舍废墟,原有住民大量散亡。随后,苏、浙、皖、闽、赣人,特殊是江西人大批涌进湖南,“从征”、“屯垦”、“宦游”和从事商贸运动,而江西人多数为稼穑耕垦而来,少有在都会繁华之地,多在穷山垩水之间。清代以后,湖南生齿渐渐饱和,而外省移民日渐制止。而大批湖南人往四川、贵州迁移,也有少量湘中、湘东地域向湘南、湘西以及洞庭湖区迁徙的。民谣“江西填湖广,湖广填四川”,也重要是指湖北了。清康熙以后,湖南生长比拟快,经济、文化比湖北发达,成了天下重要的粮食输出省。 如今,湖南人一讲江西人,多称江西老表,笔者茫然不知何意,鉴于湖南人的先人多来自江西的汗青渊源,姑妄释之:表,有表亲之意,指父亲姊妹和母亲兄弟姊妹所生的孩子都称表亲;老,祖宗之谓也。“老表”即祖宗的表亲,“江西老表”,指江西、湖南两省人的祖宗存在表亲干系,是湖南人对江西人的一种“昵称”。 2.3.3. 女子入谱。族谱是封建伦理道德的产物,对女子是不恭敬的,女子只能作为夫君的隶属入谱,连名字也没有。但民国以后的有些湖南族谱,把女子放在和夫君的划一职位写抵家谱里去。如[湘乡]《大界曾氏五修族谱》,曾昭檆(约农)主修,1946年三省堂木活字本。“凡例”中明白阐明“女子不字且经亲朋公以为承嗣权者得照男丁例提行”,曾宝荪、曾宝菡都“提行”入谱,且曾宝荪照旧监纂,谱后的“跋”也是曾宝荪撰写的。如许环境的族谱在湖南少少,不外,象曾宝荪如许的女中佳人也少少。作为“晚清大儒”曾国藩的后代曾约农是受过西方教诲的,文明水平比一样平常族谱的纂修者要高一些,不外也是有限的,“已字”女子就不克不及入谱了。 2.3.4. 版刻特性。顾燕在《族谱的地区版刻特性》一文中讲了“湖南族谱的特性”,大要如是说。湖南族谱在清嘉庆从前多数是雕板印刷,字体分软体和宋体两种,书品大,书宽30厘米摆布,书高42厘米摆布,版阔高,一样平常刻印较精。清嘉庆以后,绝大多数为木活字印刷,由于字模是拼排而成,加上字模的制造做不到完全同等,以致于出现字体巨细不一,笔画粗细不整,墨色深浅不匀,栏线互不衔接的征象。书品千差万别,巨细不一,但多数是平凡本,书宽20厘米摆布,书高32厘米摆布;版框宽17厘米摆布,高26厘米摆布。也有少数大本,书高达45厘米,书宽31厘米,多在湘北一带。也有小本,和如今的大32开本差不多,这是少少数。版框一样平常是上下双栏、左单右双,粗细栏线。版心一样平常是上方用黑体书谱名、单鱼尾,中心右书卷次、卷名,左书纂修年代,下方书堂号。谱中多利用小字,大字黑体一样平常只用世系表中的提行人名。族谱中纸质良好,印刷精致,装帧精致,能给人心旷神怡者少少。这与湖南刻印族谱的“谱匠”(尊称“谱师”)有直接干系。清代的谱匠以长沙、宁乡、湘潭、湘乡、益阳、宝庆、新化、衡州、永州为多,长沙、宝庆是刻印族谱中央。这些谱匠多是结帮成伙,到处活动,哪个家属必要刻印族谱就到那家的祠堂去,很难印制出质量上乘的族谱出来。民国以后,族谱渐渐转向由书局印刷,质量相对有所进步,有些族谱印刷质量很好,给人以美的艺术享受。 3. 社会代价及使用辨析 3.1. 族谱的社会代价 3.1.1. 史料佐证功效。这是族谱文献的重要功效,随同着汗青的生长,族谱天然地丧失了其实际实用代价,不成能象汗青上那样起到它的政治和道德教养功效。但作为家属繁衍运动档案资料的族谱,可供相干学科,诸如社会史、移民史、生齿史、地方史、经济史、妇女史、人物传记、伦理学、民风学等多少方面的研究使用,有着巨大的学术史料代价,正如梁启超指出的族谱是“紧张史料之一”,“实可谓史界宝贝”。 在移民史研究中,谭其骧老师的《湖南人由来考》乃是使用族谱资料和方志·氏族志举行研究的开山之作;其门生曹树基的《湖南人由来新考》是又一篇力作。张国雄在撰写《明清时期的两湖移民》时,开始是盼望在古代官方文献中得到直接相识,效果是纪录太少,令人非常扫兴,只好转向重要使用族谱和地方志。阅读两湖族谱500多部,此中湖南族谱197部,具体地叙述两湖移民氏族迁出地、移民动因、迁移门路、移民生齿、移民与经济、情况的干系。 仪礼在族谱中占据必然篇幅,如冠礼、笄礼、昏(婚)礼、丧礼、葬礼、祭礼等等,是研究民风学的紧张资料。[湘乡]《田氏三修族谱》(清光绪三十年紫荆堂木活字本)的“家礼酌宜”,仅“丧礼”就有18页,诸如发丧、告祖、入棺、吊丧、祭祀、出殡、守制等各个环节怎么做、怎么讲,都靡述无遗,有助于相识上湘一带的丧葬运动。 族谱就是人谱,是有血亲干系的男子谱。要研究人物的家属史,撰写人物传记,必需使用族谱资料。如《湘乡大界曾氏五修族谱》十九卷首一卷,谱尊曾参为宗圣,一派祖,传四十二派孟鲁公迁茶陵,四十五派霸公南宋时迁衡阳唐福,六十二派孟学公明清之际迁湘乡大界。大界曾氏出了曾国藩兄弟,弹压平静天国的“刽子手”,晚清皇朝的柱石,名播天下。曾国藩属大界老四房贞桢房,第七十派,谱名传豫,下有长篇传记,其父毓济,名麟书,号竹亭;其祖父兴 ,名玉屏,号星冈;其弟传晋(国潢)、传谦(国华)、传恒(国荃)、传履(国葆),都有笔墨先容。谱载李鸿章撰《文正公神道碑》、郭嵩焘《毅勇侯曾文正公墓志铭》、汪士铎《祭文正公牍》、陈兰彬撰《太傅一等毅勇侯文正公祭文》等,卷三 祖训,即“文正公遗训”,另有清同治、光绪天子褒奖曾国藩兄弟的诏敕、御制碑文、祭文,这些资料都是研究曾国藩必需参考的。又如[长沙]《余氏草谱》,1943年白华堂油印本,余剑秋(名籍传)主编。余氏乃近代长郡望族,官宦人家。“草谱”具体地纪录了余肇康、余肇升的儿子余范传、余簪传、余籍传、余箕传等余家俊彦的平生简历以及余家的姻亲干系,为我们研究余氏家属史和人物提供了原始资料。 在“谱例”(或“凡例”)中,对怎样记载女性成员都有明白阐明,一样平常都是以男性为叙述主体,在丈夫名下,隶属老婆,曰“配某氏”,表现出夫为妻纲的宗法准则,对付一夫多妻的或妻亡续娶的,则有差别写法,如“妾”、“侧室”、“别室”某氏,或写作“娶”某氏,以别妻妾的名分。[益阳]《熊氏续修族谱》“凡例”曰:族人续娶叫“继配“,若娶的是再嫁妇,则书“续娶”,绝不书“配”字。谱中对妇女的贞节、在家庭中的权利和任务都有明白划定,如实地反应了妇女在族权、夫权的克制下不服等的社会职位。如《湘潭龙船港李氏六修族谱》“家训”、“家规”中的“肃闺门”曰:“季氏伯妇,隔阈语肥。表里有别,卑幼不违。中馈是主,无仪无非。三从克协,四德罔亏。牝鸡司晨,祸阶以成。母为冶容,倾国倾城。中冓蒙耻,辱及先人。肃尔闺训,作则在身。” “闺门之内,民俗攸始,须别表里远怀疑。职权必归丈夫,勿使干涉外事。三姑六婆毋许入门,美婢俊童勿令在室。其有赋性暴虐,不敬舅姑、诽谤骨血、和睦妯娌、妒忌妾媵、致妨嗣续、闲游邻舍、不避猜疑、不事女红、不操井臼、好酒贪睡、惯鼓唇舌、播弄黑白、割切不正、烹调不洁、私馔饮食、慢亵来宾、苛刻仆众、不恤岁寒种种悍状,实干家政。轻者罪及其夫,重者屏之外氏,以示惩戒。其或女子已嫁而归及将嫁者,仍以世次列坐,不得辄居客位。违者罪坐父兄。”“闺门不肃”,还要“罪坐怙恃”,这是多么的不公啊!对所谓的“节妇”、“烈女”也予以列传褒奖。因此,族谱对妇女史研究可以提供正史及其他文献以外的资料。 不少族谱收录了田租契据、合约、祠田办理文书、房祠产出售文契、祖山育林禁约以及因田产、坟场纠纷而引起的讼案和讯断书,固然涉及的是一家一族,但对研究农村经济史很有帮忙,有些资料有其奇特的使用代价。 3.1.2. 道德教养功效。族谱中大多载有“族规”、“家法”、“祖训”、“家训”、“家诫”之类的内容,勿庸置疑,这些内容不少是“仁义礼智信”、“天地君亲师”的封建卫羽士说教和“君臣父子”、“三从四德”的封建主义头脑。但也有对促进当代文明建立起积极作用的传统伦理道德范例,如敬长老、孝怙恃、尊师长、友兄弟、睦近邻、慎婚姻、崇朴实、戒奢侈、禁打赌、忌荒嬉等等,这些都是我们本日鼎力大举提倡的。传统伦理与当代文明是辩证同一的,一个国度特定的生产方法、生存方法和头脑方法,只能是必然民族传统文化的连续和生长。当代文明建立必需以传统文化为底子,取其英华,扬其糟粕,以几千年中华文明为依托,当代文明建立之花才会根深叶茂。当今,国度提倡“以德治国”,更要鼎力大举提倡和宣扬用具有实际教诲意义的传统伦理道德来管理我们每一个家庭。家庭是社会的最小细胞,家治国兴。 “族规”、“家法”与“家训”在教养的本领方面是有区别的,“族规”、“家法”是以处罚作为本领来范例族人举动,维护宗法秩序和家属同一的;而“家训”是以说教和训导的要领来实行其教养功效。仍如[湘潭]《龙船港李氏六修族谱》“家训”“谨丧葬”:“慎终之礼,人生大故。附身附棺,诚信是务,遵制成服,速营封墓,水火不虞,防之宜预,毋信堪舆,致滋延误,土厚水深,葬之孔固,既葬复迁,情同抛露,期我族人,谨於平素”。家规曰:“丧葬,称家有无,随力丰俭,此属定论。若一味大略得为而不为,与一味张皇不得为而为之,均为不孝。每见世之治丧者,耑务繁华,妆饰面子,修斋宴客,建醮多少日,开堂多少日,申明虽盛一时,怙恃究向所赖。又或酷信风水,贪谋阴宅,亲在则视为无关紧要之人, 亲没即居为求富求贵之具。揆厥由来,虽为亡亲谋域兆,实为本身计平安也。倘或年久不葬,一遇局势变迁,水火不测,毁伤表露,纵得佳城,罪将安赎?但是虚费于无益之地。不若从厚于棺椁窀穸之为善也。凡遇怙恃有疾,预先置备棺椁,至于考终,急时加意收殓。一涉轻率,悔恨莫及。且以安葬入土为主,经心营坟为要,择水深土厚之处葬之,使异日不为门路所侵,不为耕犁所及,俾怙恃遗骸得安寝于壤,亦已幸矣。至若掘人邱陇,营我佳城,则又断断乎不成者。如有贪乏无力及期不克不及举葬者,当量拨余沥稍为佐助,不唯上光祖宗,并且下裨孙子,良法盛情洵可长远,倘敢迁延,鸣祠重责。“倘敢迁延”,绳之以“鸣祠重责”,这就是“族规”、“家法”的处罚本领了。 3.1.3. 寻根认同功效。族谱在汗青的长河中已经形成奇特的文化内在,它对民族的生理本质、代价取向、举动模式都产生着潜移默化的影响。本日炎黄子孙已经走向天下,只管他们之中已有不少人入籍于地点国,但对大多数人来说,国籍认同、政治认同的改变,并没有改变他们的民族认同和文化认同,“我们是雷同的血缘共有一个家,黄皮肤的旌旗上写着中华。”以姓氏溯源的谱系为这种民族和文化认同提供了必然的按照。随着革新开放的进一步生长,大批的外洋游子回到大陆寻根问祖,沿海地域更是形成了寻根谒祖热,族谱撰修热,本地省份的湖南省也大抵是如许。曾任美国旧金山湖南同亲会会长的钟武雄在美国事情、生存了近60年,1979年就回到湖南醴陵为怙恃省墓,坟场地点就是按照钟氏族谱所载“墓图”确定的。后在怙恃墓庐旁建起了一幢三层楼房,每年要回醴陵住上几个月,而且要求其在美国的子孙轮番回醴陵。把他在醴陵的亲戚的子弟近百人送到美国在他开的几家餐馆打工,为醴陵故乡捐资办学、创建留学奖学金,兴办福利奇迹。与朱镕基共曾祖的堂兄朱镕坚在美国与儿孙续修[长沙]棠坡朱氏族谱,以联结雨田公(朱镕坚曾伯祖)、岳舲公(朱镕坚、朱镕基曾祖)在国内外的朱氏后代。族谱在寻根问祖,扩大对外开放,促进外洋联谊事情,连合“三胞”和华人,加强民族凝结力方面确有其他文献资料不成替换的紧张作用。 3.2. 族谱使用中应留意的题目 既要充实必定族谱的史料代价,确定它在汗青文献中的职位。同时,要熟悉抵家谱是 “天下最不成信之文籍”,用族谱史料,必需严酷甄别真伪,不成全信全疑。私修族谱的通病是追认“帝王圣贤泽被后代、文章节义昭垂史册、为后儒仰宗”的昔人为鼻祖,“宋元以后,私人之谱,不登于朝,于是支离傅会,纷纭踳驳,私造官阶,倒置年代,遥遥华胄,徙为有识者喷饭之助矣。”文天祥就说过,族谱“凿凿精实,百无二三”,[浏阳]张氏八修族谱(清嘉庆二十四年孝友堂木活字本),张声扬等在福建六修、江西义宁州七修张氏族谱的底子上续貂浏邑张氏世系,称受姓世祖挥,黄帝之子少昊金天氏第五子,字玉爵,号天禄,当诞时始制弓矢,因赐姓张。奉汉留侯张良、唐相张九龄为祖,“八修”尊挥第一百三十四代孙化孙公为鼻祖,宋淳熙至淳祐时人。而何祖于何时从何地迁浏阳,谱却未载,世系源流缕述不清。浏阳张氏或为五代之前南方移民之苗裔,或为土著,攀援福建张氏,宗在渺渺之际,何以敬宗收族。谱前载吕蒙正文天祥“原序”,吕、文何时为几修张氏族谱撰写序言,未作任何交待。吕蒙正(944~1011),北宋时三度为相,文天祥(1236~1283),南宋名臣,二人相隔200多年,怎样同时为张氏族谱作序,怪诞无稽。桃源翦氏因出了闻名史学家翦伯赞而著名遐迩。[桃源]《翦氏族志》述翦姓由来时,说翦氏本姓哈,新疆维吾尔族,因战功卓著,受天子“赐姓”,一说是元帝,一说是明太祖,鼻祖哈勒·八十及其子拜著战死后,荫授翦氏后代为常德卫正指挥使,历时五代,可明清《常德府志》无载,只载厥后裔任过左千户,显然是伪造先祖官阶。据笔者推断,拜著次子常黎落籍桃源后,忘情桃源山川,在桃花溪对岸铰剪溪筑庐定居,为了更好地融入本地的社会人文情况,于是因铰剪溪之名,易哈氏为剪氏,因邑而氏,古之通例。直到清道光以后,剪氏后人因“剪”字不雅观,改“剪”为“翦”。对此,笔者已著专文颁发,以正翦氏由来之源。 湘西古为苗蛮聚居之地,世居者为土著少数民族,其远祖绝非汉人,后民族混居,渐次汉化,但总是苗蛮后代,具有苗蛮血统。已经汉化的少数民族,为了进步家属的社会职位和取得社会认同,讳其所从出,乃以远祖托名于往代伟人,演绎其迁移源流,附会出显赫的家属世系配景。如[城步]《杨氏通谱》“源流总序”中称杨氏“衍于黄帝”,受姓鼻祖为杼公,生于周成王三十年,食采邑杨国,为杨侯医生,始以杨为姓,杨国古号宏(弘)农,乃黄帝所封之地。三十五世祖杨震,字伯起,东汉人,有廉声,汉安帝勅命封为关西夫子。屡传至再思,生于唐懿宗咸通元年(860),五代时衔命守沅州,梁高祖开平四年(910),擒斩盘踞飞山(靖州界内飞山峒)之叙州蛮首潘全盛,以功封银青荣禄医生、辰州刺史。再思确有其人,五季时飞山有承磊者,附于叙州蛮潘全盛,为楚将吕思周所杀。既擒全盛,承磊族人再思以其地附于楚。旋复自署为诚州刺史,以其族姓散掌州峒,号十峒首领,再思能保据一方,著威惠,没后民怀思之,至今庙祀不停。伯起与再思渺不相及,断乎不成信也,且飞山之杨初不始于再思。杨氏本西南溪峒著姓,唐末以来,繁衍于靖州、通道、绥宁、城步、新宁一带,其谱述源流歧义自现,间有神话故事,难以自作掩饰。纵然少数民族中的大姓望族,也落托名造祖的窠臼。如溪州彭氏,湘西众土司之长,史称“北江诸蛮,彭氏为大”。历五代梁、唐、晋、汉、周和宋、元、明、清九姓王朝,为时817年。彭氏宗谱称溪州彭氏为江西吉州庐陵(应为吉水)人彭瑊之后。彭瑊,正史杂史均无传,通鉴载:梁开平四年,吴遣“水军指挥使敖骈围吉州刺史彭玕弟瑊于赤石,楚兵救瑊,掳骈以归”。于是有学者曰:“楚以瑊为溪州刺史,子彦晞(一名士愁)为靖边都指挥使,守溪州刺史。”清同治《龙山县志》“土司考”则称:“其先有老蛮头吴著冲……因延江西吉水县彭氏助理,彭氏以私恩结民气,日渐强大。至彭瑊,谋逐著冲”,著冲败走,又命人困毙于洛塔山石洞。“瑊于梁开平间归顺,命为溪州刺史,子彦晞(一名士愁)为靖边都指挥使,守溪州刺史。”而梁开平四年(开平之末一年)瑊犹在吉州,为吴将敖骈所围,焉得与吴著冲争雄长于蛮中乎?吉州之彭与溪州之彭既并著于一时,使其固为同宗,何以五季诸史,竟无一言提及乎?谭其骧老师曰:吉州之彭与溪州之彭“则殆如风马不接,断乎为绝无干系也”。后晋天福四年(939),溪州刺史彭士愁引锦、溪州蛮万余人寇辰、澧二州,楚王马希范命左静江指挥使刘 诛讨,越二年,士愁兵败,遣其子师暠率诸蛮纳溪、锦、奖三州印清降。马希范采以“蛮”治“蛮”的羁縻抚慰战略,仍命彭士愁为溪州刺史,并立铜柱以盟誓。铭文中有曰:“溪州彭士愁,世传郡印,家总州兵,布惠立威,识恩知劝,故能立三四代,长万万夫。”而彭瑊至彭士愁仅二代耳,彭氏被命为溪州刺史,果如自瑊姓,在铭文中必有所反应。因此,彭氏后人或凭口述谱系,或存心作伪,冒籍江西罢了。也有的族谱,因传主离籍,恒久与故乡少有接洽,纂修者只是按照他生齿传致使史事失实和失载。比方,[湘潭]《韶山毛氏四修族谱》(1941年西河堂木活字本),有关毛泽东及其支属的一些记载就禁绝确。“族谱”载:毛泽东,字詠芝。而众人只知道毛泽东,字润之。“润之”是否是厥后改的呢?实在,“族谱”记载是错误的,精确的说法是“字润芝”。古代夫君二十而冠,冠而字,也就是说夫君到了二十岁的时间,表现成年了,要取字。取字是极有讲求的,名与字相表里,谓之表字。字是对名的一种表明和增补。“毛泽东,字润芝”,这里重要用“润”释“泽”,“泽”、“润”同义互训,用“詠”就欠好表明了。之以是是“润芝”,又要与毛泽民,字詠(润)莲,毛泽覃,字詠(润)菊接洽起来,三兄弟取字是衔接的。至于什么时间改成“润之”,大概是毛泽东1914年到长沙上师范学校念书时改的,毛泽东有深厚的古文修养,对取名取字无疑是醒目的。“润芝”有点土气庸俗,而“润之”则很大气文气,还非常英气。“族谱”中还记载毛泽东与杨开慧生的第四个儿子远怀,“出抚弟泽铭(民)承祧”,也就是毛泽东把第四个儿过继给了毛泽民。毛远怀确有其人,确是毛泽民的抚子,但不是毛泽东与杨开慧生的,而是毛泽民的元配老婆王淑兰收养的义士遗孤,原姓王,后改姓毛,谱名远怀,现名毛华初。1938年被王淑兰送往延安。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曾任中共湘潭县委书记、省档案局副局长、省教诲厅副厅长,是已经离休的正厅级干部。1951年后,毛泽东数次召见毛华初匹俦及其后代,以叙天伦。由于不相识这些环境,有些研究“毛氏族谱”的学者提出或“考订”了一些令人可笑的题目。有关这方面的例子不乏其人,专心去研究,可以写成一部厚厚的书。总之,对族谱要放在汗青与社会中去熟悉、去辨别,切忌不要盲目信赖。去伪存真,精确地利用族谱资料。 4. 对当前修谱运动的见解 80年代以来,由于政治情况的日渐宽松,纂修族谱已往被克制的“封建宗族运动”又“沉渣出现”,“死灰复燃”。此中起“向导作用”的多是一些离退休干部和西席,不少照旧共产党的向导干部,他们是族中的“父老”、“尊者”,积极发挥“余热”,很投入地事情过和事情着。新修族谱,孰是孰非,社会各界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当局接纳的是一种不提倡、不避免的宽容态度。因而,新修族谱运动似有伸张之势。对族谱资源的研究、开辟愈来愈受到学术界的器重,对汗青上遗留下来的族谱有些单元正在举行救济性网络和整理,这无疑是精确的,是对族谱汗青代价的一种认偕行为。但并不料味着学术界的人都在支持新修族谱,这是两个题目,不克不及殽杂起来,以免引起误解。为了编好《中国度谱综合目次》,1984年11月20日,国度档案局、教诲部、文化部对有关部分和单元下发了一个《关于帮忙编好〈中国度谱综合目次〉的关照》。“关照”中夸大了“族谱是我国珍贵文化遗产中亟待掘客的一局部”,必定了族谱的史料代价,这与新修族谱是两回事。而当前许多新修族谱纂修者把“关照”中有关局部赫然地印在族谱首页上,显然是一种炒作“理论依据”的举动。纂修新族谱,对积聚和保管家属资料,加强族人之间的接洽,通报和相同相互间的信息,是有必然作用的,有其存在的公道 代价,但实际代价极其有限。可以用一句话标明笔者的见解:有弊无害,不无作用。 族谱的汗青作用已根本失去,其功效的丧失决定了其继承纂修是否有社会代价和实用代价。纂修族谱的目标是为了敬宗收族、范例办理族人和族内事件,这些目标靠修族谱可以或许到达吗?无疑是不成能的。在当今经济、文化、科技飞速生长的本日,人们的头脑不雅念、生产和生存方法都在产生急剧的变革,人们活动的空间非常辽阔,不成能再象从前期间一样,被闭塞在一个地方,更不成能在家属的束缚下从事生产和生存。族谱所载的“族规”、“家法”对族人失去了处罚的作用;“祖训”、“家训”同样也教养不了族人,世系渊源决定不了子孙子女的运气,族长完全丧失了控制族人的权利,无法利用办理、范例族人的本领和办法,创建在宗法制度上的族谱另有几多新修的代价。如今某些农村,还存在必然的族权统治征象,那边的下层当局构造必然是分散的,乃至名不副实,人们也不成能有序地举行生产和生存。 修族谱是为了“奠世系,序昭穆”,国度提倡筹划生养,一对伉俪只生一个孩子,这世系怎样连续?“序昭穆”必需建祠堂,不然,祖宗牌位往那里摆?建祠堂就要搞摊派,用“宗族”精力去说服和发动族人捐款捐物,祠堂倒是建得很雄伟,而学校却是破破烂烂、歪歪斜斜,乃笔者亲眼所见,为此还构造过村民座谈,试图扭转这种状态。实在不建学校,也是不“敬宗”的表示,“祖宗”盼望后人有文化,能家属旺盛。别的,为了“收族”,凝结族人,汗青上接纳置义田、义庄,靠义田、义庄的收入赈济贫苦的族人,现在能做到吗?群众生存困难,靠独立重生,靠当局接济,家属作为一种社会群体是绝对帮不了忙的。 如今,社会上哪些地方在修谱?哪些姓氏在修谱?修谱的正面作用和负面影响怎样?笔者是坐班族,不成能拿着国度的科研经费去举行社会观察,因此不甚了然。有人先容江西省泰和县梅冈王氏宗族举行重修宗谱告成仪式暨散谱仪式环境,参与者有1200人之多,第一天祭祖,仪式之庞大,令人惊诧,晚上是影戏招待;第二天拜谒祖坟,行列蜿蜒达五华里,声势赫赫,鞭炮鼓乐齐鸣,热闹不凡,晚上由泰和县采茶剧团表演采茶戏;第三天散谱,后举行隆重的合族聚餐,晚上又是采茶戏。文章作者说,颁谱仪式,成了乡民们一次真正的狂欢。人们,特殊是妇女、孩子,这几天不上学、不劳作,参与这种陈腐而又有当代气味的散谱仪式,怎么不叫他(她)欢呼雀跃,欣喜非常呢?!而笔者却以为这种“狂欢”是悲痛而又屈曲的,与期间太隔阂了,“狂欢”后留给人们的是什么?大概是家属不雅念的苏醒,更多的人是“好玩”、“过瘾”的回味。新修族谱是否会导致宗族抵牾和纠纷,时有所闻,却无实证。但对付那些宗族抵牾多发区,是要慎修族谱的。在80年代初期,笔者曾在湖南某小县任副七品芝麻官,深刻地领会各级当局对宗族抵牾及纠纷的头疼和无奈。每到明朗节、中秋节前后,以及干旱季候,当局都要构造大批职员下村,防备因争坟山、争油茶山、抢摘油茶果、抢水截流所引发的宗族械斗。宗族械斗是相称够档次的,除了锄头扁担,另有便宜的土铳之类。有的地方,从满清天子在位不停打到如今,两村之间势如水火,村民们贫无立锥。象如许的地方再搞什么修族谱,恐怕引发的抵牾会更多,由于族谱内是要纪录宗族抵牾的。当时没有发明谁家在修谱,而建祠堂已经开始,祠堂完工时,全村同姓人要会餐,笔者曾参与过如许的会餐,还被请为上席,因官居七品,颇令该族人引为光彩。 某些同意新修族谱的提出了一个堂而皇之的来由,修谱可以凝结外洋炎黄子孙。汗青族谱是有为寻根问祖提供依据的功效,已如前述。新修族谱是否也能发挥这方面的作用,不克不及一概否认,但最少这种功效在日渐弱化、淡化。随着革新开放的必要,大陆开门迎客,不少外洋华侨、华人纷纷回大陆寻根谒祖,探亲探友。他们中绝大多数是从前从大陆出去的耄耋之辈,和大陆有着“剪不时,理还乱”的干系,思乡感情迫使他(她)回“家”,乃人之常情。但有些人返来后,又出去抱怨大陆的路欠好走,上茅厕不便利,旅店的办事态度欠好等等,借机又把大陆打击一番,但人家说的题目“实事求是”;也有的带了许多工具返来,诸如衣服、手表、金饰,另有缝纫机、自行车(有的就是上海产的凤凰、永世牌自行车)、灌音机、电视机等送给亲朋,由于欠好分派或受赠者不满足,弄得人家很难堪,发出“胡返来”的叹息。而如今,大陆经济生长很快,物质也极大富厚,外洋返来的人再也不必托运许多工具,倒令他(她)们犯愁的是买什么礼品好去送大陆的亲朋戚友。因此说,联结外洋炎黄子孙,不是靠族谱作为纽带、桥梁,而要靠国度的强大,靠综合国力的提拔,靠民族的强盛,外洋华侨、华人才干高视阔步地活着界各地行走,国度是外洋华侨、华人永久的家。老一辈外洋游子依照客不雅纪律渐渐脱离这个天下,他们的子孙子女的“祖宗不雅念”将会愈来愈淡薄,再过多少年,族谱为何物,恐怕他们都不知道了。而有一些明知根在大陆的“不肖子孙”,他(她)们不单不寻祖归宗,反而断根“独立”。如本籍福建漳州诏安平静镇白叶村的陈水扁,本籍漳州南靖县书洋乡田中村的吕秀莲之流(29)。吕秀莲在任台湾省桃源县“县长”时,曾踏上回故里之路,在先祖留下的古井边说:“我要喝一口故里的井水,这叫饮水思源。”可她早已将她说过的话忘诸脑后了。 在《中华宗谱研究》上有一篇钱杭的文章《谁在看谱?》此文是接着梁洪生的文章《谁在修谱?》提出来的,这两个题目实在是一个题目相互接洽的两个方面。笔者非常同意钱文的结论:“然而族谱到底是为谁编撰的?到底是谁在‘消耗’这一产物?实在就是前面提到的族谱‘生产者’本身,包罗处在族谱‘生产历程’每个阶段中的提倡者、投资者、编撰者和修订者。正是这些族谱‘生产者’,出于种种目标为本身‘生产’,也由他们本身来‘消耗’的。”手头有两个比拟典范的例子来印证钱文的结论。一是[望城]《龙塘苏氏族谱》二十六卷(2000年武功堂铅印本),10册函装,纸质良好,印刷、装帧堪称上乘。纂修者是上海铁路局体系的一位退休干部,1948年由长沙考入京沪杭区铁路局。是谱为民国十五年(1926)龙塘苏氏七修族谱的补充本,补充“1926年至今子孙徙居各地已蒐集之资料“,大量的篇幅是纂修报酬其祖父、怙恃撰写的祭文和本身八十寿庆的环境,包罗“八十寿赞”、“寿庆志盛”、致寿词、报答词、文艺表演,乃至包罗剧目、演员环境,另有大量黑色照片,有一册之多,一族之谱几成一家之谱,如许的谱就是本身修给本身看的族谱。二是[益阳]胡氏十修族谱,1999年铅印本,纂修者是益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的一位退休西席。是谱媒介中引用列宁语录“忘记已往,就意味着变节!”用高尔基等外国文学家的话作为“补白”。第十二章是纂修者的夫人摘自六七十种报刊杂志的育婴抚幼的资料,“做及格的怙恃,养最好的子女”,72个页码,占全书267个页码的27%,确属不三不四,是对族谱“神圣”的一种轻渎。该族共有生齿360多人,绝大多数是农夫,且因修水库而延徙益阳各地,按户摊派,每人10元,少数户拒交,“多数人(尤其是年轻人)不器重,不参予”(见该谱“编跋文”),印了124本,用他人的钱,塞本身的私货,美其名曰:供族人参考。如许粗制滥造的族谱除了本身“欣赏”,又有谁再去翻呢?! 坦白言之,笔者是不同意新修族谱的,但并非主张数典忘祖。而是推许将修族谱的热情转化成现实举措,“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光大中华传统美德,也服从做人的根本准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