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的编制【二】 时间:1970-01-01 08:00 发布者:tianxiu 元代,族谱编制沿着欧苏谱例生长。正如元人许有人所说:“宋欧阳公因采太史公史记表、郑玄诗谱略,依其上下旁行,作为谱图,百世不易之法也”。元人胡助也说:“昔欧阳公、苏老泉皆尝作族谱,后学之所师法,若苏子之言,尤感于民气,可不绎其意乎”?可见元人仍旧是以欧苏谱例作为修谱的依据的。不外,随着期间的进步,元人修谱并不抱残守缺,而是在继续、鉴戒的同时又有新的生长。元人族谱编制的生长表现鄙人列两个方面:在谱法上,元人已不囿于欧苏小宗谱法的限定,出现了由亲及疏、由近及远、一体共载的征象;谱图也突破了五世一图的范围,出现了以大宗谱法作的大谱图。前者可以浙江东阳《黄氏族谱图》为例。该谱图“不以亲疏为间而有所或遗者,恐诸屋子孙不用人能有其图谱,而于所亲各致其详也。精者思补其所未备,而无厌其伤于繁哉”?后者可以浙江黄岩《童氏族谱》为例。该谱“所作五世图者十有六,各自为小宗,则首作合族大图”,可见是小宗法与大宗法的综合。在编制组成上,元代族谱已由欧苏谱例的五项内容增长为十一项,即在本来五项的底子上增长了告身、家训、字辈谱、科举、传记、墓图、著述六项。这些内容的纪录,究竟上已揭开了模仿正史文体编纂族谱的序幕。
明代,族谱编制总的原则仍旧是参照欧苏谱例。但生长的成份更为突出。这表示为三个方面:一是进一步突破欧苏谱例之范围。明代,族谱不但书五世之嫡亲,并且还书五世以外之远亲,由亲及疏,由近及远,一体共载,使谱成为百世之纲纪。前文已述,欧苏谱例不书生女,不书继娶,不书妾,明代的谱例则扩而大之,不少明代族谱,不但书生女,并且书生女出嫁之夫名与官爵;不但书继娶、书妾,并且妻妾并书,如若妾之子长,必位于嫡子之前;不但妻妾并书,并且书妻妾之外家,颇有魏晋婚姻团体综百口谱之遗风。如许,就突破了欧苏谱例的局促边界,更进一步地生长和扩大了欧苏谱例。二是统谱的盛行。明代在扩展欧苏谱例的底子上编修的族谱,多数是大宗谱。随着修谱的遍及和宗族生齿的繁衍,这种大宗谱越编越大。至明中叶“会万万人于一家,统干百世于一人”的统谱,渐渐盛行起来。三是记事范畴进一步扩大。明代建立以宣扬和实践“三纲五常”为修谱宗旨后,纪录光宗耀祖的“恩荣”业绩,歌颂“忠臣孝子”、“义夫节妇”的非凡行实,就组成了族谱的一项紧张内容。尤其是《孝女传》、《烈女传》、《贞女传》等妇女传记,是前代所未有的。传记的增多,使族谱中的传记文体渐渐强化起来。别的,在修谱历程中,誊写《姓源》用纪事本末体,摆列《科第》、《遗文》、《碑碣》等多用编年体,如许便把编修订史所用的几种文体全部引入修谱,使族谱的记事范畴日益扩大起来。
清代,可谓是中国度谱编制生长最为完备的期间。其记事范畴险些涉及到宗族事件的各个方面。谱书的内容包罗谱序、恩荣录、世系图、世系谱、凡例、家法族规、字辈、谱论、科举、祠堂、祠产、墓图、墓志、五服图、家礼、仕宦记、传记、行状、志录、寿文、贺序、祭文、名绩录、左券、艺文、遗像、赞词、年表、余庆录、领谱字号等三十余项,使宗族史酿成宗族百科全书。别的,在修谱时还讲求必然的叙述原则,即讲求谱书的书法。如《兴化戎氏重修宗谱》的书法是:“首世系,次讳字,次婚姻,次子嗣,凡祖宗之品德、品望、功业、文章,悉载于谱,故族递衍而不乱,祖德常传而不朽”。又如江西《东隅袁氏族谱》的书法是:“谱次:首祠宇,尊神寝也;次祭图,隆祀典也;次家政,明教养也;次坊匾,荣君恩而志贤能也;次派图、次世系,以是序昭穆别长幼而纪子姓之繁庶也;次艺文、次公产,以是惩处前烈而纪财赋所自出也,具兹数者而谱事毕矣。”固然,族谱讲求书法,宋元已开始,而清代在宋元的底子上又增长了很多新的内容,使书法更臻于美满。
以上是中国度谱编制生长演变的大略表面,从它的演变轨迹中,我们可以窥见,族谱编制的演变反应着族谱生长史中的一个紧张正面,是研究族谱不成忽视的紧张内容。
二、族谱的根本格式
这里所指的族谱,是宋代以后的私修族谱。就现存的数目而言,宋、元代是微乎其微,明代已属少见,重要是清代和民国时期的族谱。综不雅现存诸家族谱,其修纂情势虽有所差别,收载亦有多寡,重点各有偏重,但就团体而言,多数族谱的根本格式是同一的,编制完备的族谱,大抵包括如下各项:
1、谱名
谱名多称族谱、宗谱、族谱、家乘、世谱、会谱、统谱、大成谱、房谱、支谱等,也有的称为故谱、族谱图、谱传、族系、族讲、世家、宗谱、族谱图、石谱、源渊录等。为了明血统、序昭穆,防备乱宗,谱名前多注明里籍和郡望。如《韶山毛氏族谱》,就在谱名前冠有“韶山”,《镇海横河堰包氏宗谱》(包玉刚老师家属),就在谱名前注明“镇海横河堰”。清代大学问家纪昀对此作了阐释。他在《景城族谱序例》里说:“谱题景城,示别也,有同县而非族者也。崔庄著矣,曰景城不忘本也。汉将军、晋司徒族系既别,少瑜吴姓,史亦明书,流令源殊,邈无显证”。浙江奉化县《武岭蒋氏宗谱·凡例》也说:“今冠以地名,题日武岭蒋氏宗谱,示别也。”族谱前注明郡望、里籍是必需的,故意义的。但是,在传统社会里为了夸耀本身的先人,多虚张勋伐,自抬声价,族谱作为史料的缺点正在于此。如天下很多地方的王氏族谱前都注明“三槐堂”,张氏族谱,多数注为“清河堂”便是明证。对此,清代大学者钱大昕曾提出过品评。他说:“魏晋以家世权士,单寒之家,摈弃弗齿士医生抬以郡望自矜。唐宗重进士科,士皆怀牒就试,无复流品之分。士既显贵,又多借居他乡,不知有郡望者,盖已五六百年。惟民间嫁娶名帖,偶一用之。言王必日琅琊,言李必日陇西,言张必日清河,言刘必日彭城,言周必日汝南,言顾必日武陵,言朱必日沛国。至于鼻祖何时,迁移何时,则概之不问,此习俗至为可笑者也”。
谱名前除了闻名里籍外,还经常冠有修谱时间、修谱次数、先人官职、字号等,如《同治九年进贤刘氏重修族谱》,同治九年(一八七一),表现修谱的详细时间;重修,表现编修的次数。纪录孙中山先人古迹的江西宁都县城南《富春孙氏伯房十二修族谱》,伯房,表现本谱为房谱,十二修,标明本谱为第十二次修纂。福建莆田《九牧林氏家乘》,九牧,先祖林苇、林蕴等兄弟九人曾同为唐朝刺史,故冠“九牧”于谱前。山东曲阜《孔子世族谱》,便是将其先祖“孔子”冠于谱前,等等。因此,谱名能反应族谱的里籍、修谱时间、编修次数、先人官职、名号等环境。
2、谱序
谱序是族谱必不成少的内容,重要记述修谱的意义、修谱缘起、修谱目标、家属的汗青渊源及迁移履历、修谱职员组成、历次修谱表面、谱学理论等内容。谱序的数目多寡不一,少则一篇,多则十数篇乃至数十篇。按修谱时间,谱序可分为新序、旧序,新序为本次编修时撰写的序文,旧序是历次旧谱中的序文。一样平常环境下,续修的族谱都市将以往旧谱中的序文全部保存,因此有些续修次数较多的族谱的序文篇幅较大,每每有二三十篇,多达三四万字。
按撰序者的身份,谱序分为本族人写的序和族外人写的客序。客序大多请父母官员、名流撰写。跋文与序文比,相对较少,其内容重要是增补阐明修谱的某些详细环境。
在谱序中,常可见到名士硕彦撰写的序文。如《延陵吴氏通谱》中,名士撰写的谱序就有《朱文公旧谱序》(朱文公即朱熹)《王十朋旧谱序》《文天祥旧谱序》《真德秀旧谱序》《吴登三旧谱序》《杨继盛宗支志》等。在名流序文中,谱学各人欧阳修、苏洵以及朱熹、文天祥等人的序文最为常见,险些见于各姓族谱之中。其次,便是各姓中值得夸耀的名流。比方方孝孺是明初闻名的大儒,人称“念书种子”,后人尊为“有明之学祖”。靖难之役中,方孝孺誓死不为朱棣草拟登位诏书,慷慨断送。由于方孝孺以节义与文名偏重于世,为后人敬慕,方姓的族谱中便常可看到方孝孺的序文。
不外,在为数浩繁的名流谱序中,有相称数目实在并非出自名流之手,而是编谱者的假托与伪造。如民国《义门陈氏大同宗谱》收录了一篇署名朱熹的序文,落款是“龙图阁大学士朱熹晦庵氏拜书淳熙十五年(1188)”然而,朱熹并未当过龙图阁大学士,落款都出现过失,可见这篇序文是颇有题目的。更令人啼笑皆非的是,险些同样的序文又别离出如今了周肇丰《周氏合修宗谱》和泉州《刘氏宗谱》之中。伪造名流谱序,大多出于夸耀的目标,以此表现家属的出类拔萃,夸耀家属的社会职位。这些伪托的名流谱序,每每毛病百出,有的是时间上相差甚远,如(《象山梁氏族谱》中的朱熹序文,从内容看,朱熹只有在本身死后数百年才干云云撰写。也有的在官衔的利用上一不警惕就犯了错,误用其他王朝的官职名称暴露了假托的陈迹。
3、凡例
凡例又称谱例、例言、修谱章程、修谱条约等,重要说明族谱的编制、纂修原则、记叙要领,诸如收录范畴,各种可入谱与不成入谱人物的规范,种种著录规矩,布局特点,谱中各种目标设立缘由,怎样避忌等行文范例等内容。凡例少则数条,多则数十条,是修谱时必需遵照的原则。一样平常来说,为了维护家属荣誉,族谱接纳了书善不书恶的本领,险些全部族谱的凡例中都有“不书”的划定,诸如不道、乱伦、乱宗、绝义、辱先等,都禁绝修入族谱,以免使家属蒙羞。这大概正是“我在坟前愧姓秦”的心态在族谱中的反应。凡例是我们相识古代族谱编制和昔人谱学理论的紧张资料。
4、目次
也称“总目”,阐明谱的卷数、每卷的重要内容,多不注明页码,给检索带来必然困难。“谱例”和目次是识谱的入门指南。一样平常说来,总目是全谱的目次,而目次是各卷、各册的目次。钞本另当别论,刊本一样平常在卷首或卷一刊有目次,而山东等地的刊本中不常见到。广东地域等地的目次中被分类为宗支谱、恩荣谱、祠宇谱、坟茔谱、艺文谱、杂录谱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