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族谱系统 >> 新闻公告 >>新闻管理 >> 内容详情
毛泽东的“水至清则无鱼”让罗瑞卿迷惑至死
时间:1970-01-01 08:00  发布者:tianxiu  
从1957年至1958年,罗瑞卿深入北京、上海、武汉、重庆、南宁、杭州等都会的十几个派出所作观察研究。图为罗瑞卿在下层观察事情时发言。(资料图) 本文原载于《汗青学家茶座》,原标题为“毛泽东让他们读古书” 毛泽东一生手不释卷,读过大量的古书。他对古书明白之深、涉猎之广,令人赞叹。尤为妙绝的是,他常常从古书中罗致灵感,引导实际的斗争。对此,他称之为“古为今用”。在他的提倡下,我国史学界“古为今用”之风,盛行一时。 毛泽东不但本身读古书,还奉劝和引导身边的人读。他让人读的书,寄义深邃,读的人有的能明白,有的则不甚了了,乃至作了错误的解读。笔者推敲了几例,试陈一孔之见,就正方家。 水至清无鱼 据罗点点回想,1938年在延安凤凰山下的窑洞里,毛泽东送给罗瑞卿两句话:“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这两句话见于《大戴礼记》和《孔子家语》,但毛泽东要罗瑞卿读的却是《后汉书·班超传》。 知父莫如其女,点点说她父亲“现实上从没有搞懂过这句话,他基础不明确,为人处世怎么可以或许水不清,一旦清又怎样做到不至清”。罗夫人就更故意思了,——“妈妈说,有好长时间,她和爸爸都想不透毛泽东这两句话中,到底是表彰的身分多,照旧品评的身分多”。 显然,罗瑞卿是以为表彰的身分多,由于他在给郝治坪写情书时,落款便是“洛水清”。他是以“官清如水”而自大呢!直到1965年12月,罗瑞卿在上海挨整,他才又想起了毛泽东送他的两句话。点点说:“‘文革’后,我不止一次留意到,当提出雷同毛泽东为什么会整罗瑞卿如许的题目时,爸爸总会直接大概间接地提到这两句话。”然而,罗家人始终想不明确:“清清洛之水,为什么云云难保干净?”颠末一番深思,点点好像悟出了一点原理:当毛泽东本身水很清时,水清就是长处;当他盼望水浑一点的时间,水清就成了缺点。 毛泽东为什么会整罗瑞卿,那是学术研究的大标题问题,对付平头黎民,它就是斯芬克司之谜。但罗瑞卿的直觉没有错,他的挨整确实和那两句话有些干系。我们无妨读一下《后汉书·班超传》。传载,西域都护班超离任,继任的任尚前来讨教: 超曰:“塞外吏士本非孝子顺孙,皆以罪行徙补边屯。而夷狄怀鸟兽之心,难养易收。今君性严急,水清无大鱼,察政不得下和。宜荡佚浅易,宽小过,总大纲罢了。” 本来水清、至察并非指为人的清或浊,而是指对人的宽和严。“性严急”的任尚,对班超的话嗤之以鼻,效果是西域兵变、负罪还朝。罗瑞卿的“严急”怕是不亚于任尚。张民曾记叙了在三座门开的一次集会。集会是研究江河漂放木排的题目,罗瑞卿走进集会室,还没坐下,就开端盖脸地品评林业部和水电部。罗越说越气,话说得很锋利,两个部的向导频频检验。分管的副总理谭震林坐不住了,没等罗瑞卿把话说完,挟起皮包就走。罗随着颁布发表散会,还补了一句:“看,有的人不是想走了嘛!”集会不欢而散。 上一页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