淹没的甲午:大清的堂堂之师只停顿在纸上 时间:1970-01-01 08:00 发布者:tianxiu 本文摘自《淹没的甲午》,陈悦著,凤凰出书社出书
偌大中国何以输给小小岛国——日本,且致云云屁滚尿流?在故纸堆中认真作一番翻检搜求,还真能找出不少线索。碍于财务,北洋水师的范围及装备在战前已远逊于敌手;陆军相形之下,更为消灭,召募、练习、装备、后勤,一无所长,且海内所谓“北洋精兵”仅赖地方维系,竟被划归在国度财务体系之外。在此种情况之下,以北洋一脉搏倾巢而出的日本,欲求一胜,真可得乎?!
提及清朝后期中国的兵力,留给本日人们的印象每每是多达上百万的陆军,以及大海之上亚洲排名第一的强盛近代化舰队。这种印象,天然而然会与甲午战役中清军兵败如山倒、百战而无一胜的现实环境形成猛烈的反差。许多人都不免为之狐疑,为什么拥有云云强盛兵力的清王朝,还会输给小小的日本?许多人会咒骂那些贪恐怕死的将领,痛责签约割地的权要,好像将这些“奸臣”们齐备予以调换,大概整个战役就会有大相径庭的收局。然而细读清代的档案将会发明,纯军事层面的败北险些是无法防止的,由于那些所谓的堂堂之师,只停顿在纸面上。
清代中枢设有都察院,是天下最高的行政监察机构,也是以批评时势、弹劾官员为能事的清浮名官的紧张阵地。东学党事发以来,对朝政决议,清浮名官长时间处于不雅望状态,只管暗里议论丛生,但官面上并不多发言论。直到1894年6月22日,以都察院江西道监察御史(监察御史是清代官名,卖力监视所辖地域的吏政,纠参弹劾违纪官员的言官,清末也常常越区参议朝政)、浙江余杭人褚成博的一份奏折开始,正式拉开了清浮名官全面监视、批评甲午战守决议的序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