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古代“特别政策”:西汉贩子不许穿丝搭车 时间:1970-01-01 08:00 发布者:tianxiu 山西太原市王家峰村徐显秀墓壁画《宴饮图》
中华书局1956年版《资治通鉴》
□李晓巧
国有国策,大凡国策的订定,都必将影响国计民生。天下之大,无奇不有。在我国古代汗青上,有许多奇异的“特别政策”,现在看来,相称雷人。
1、西汉贩子不许穿丝搭车,东汉官员贪污得父子连坐
汉朝初年,天下乱后方定,为了尽快规复经济,宽纾民力,平抑物价,汉高祖刘邦实验重农抑商政策。《资治通鉴》卷十六纪录,汉高祖“乃令贾人不得衣丝、搭车,重租税以困辱之”。吕后当政时更是夸大“街市商人之子孙不得为官仕吏”。
这些政策使得贩子的日子过得很憋屈,不但“有钱没地方花”,并且子孙子女都无缘于政界。全社会都看不起贩子,着实让贩子很没体面。于是,其时有节气有志向的人,都不会去做买卖,使得贸易生长非常艰巨,物资匮乏,连部队都缺少战马。
《资治通鉴》卷五十还纪录,东汉时期,当局划定,官员如犯了贪污罪,就会扳连儿子一起下狱。“清河相叔孙光坐臧抵罪,遂增监禁二世”。这种连坐政策固然也打击了其时的政界败北,但也使无辜者受到连累,很不通情理。
于是,到了汉安帝建光元年(121年),“居延都尉范复犯臧罪,朝廷欲依光比”。这时,新上任的太尉刘恺以为:“春秋之义,善善及子孙,恶恶止其身,以是进人于善也。”号令政策“人性化”一些,这博得了其他官员的附和,一起说服朝廷拔除了贪污官员父子连坐的“非人性化”老例。
2、北魏划定富人帮贫民,能官可兼多地职务多给薪俸
《资治通鉴》卷一百三十三纪录,公元473年,“癸丑,魏诏守令劝课农事,同部之内,贫富相通,家有兼牛,通借无者;若不从诏,一门终身不仕”。
北魏当局公布下令,招呼老黎民器重农业,一个地域的富人同贫民要相互帮忙,富人不克不及嫌弃贫民,富人有多余的耕牛,必需借给没有耕牛的贫民。如果富人不愿借耕牛给贫民种田的话,贫民告到地方当局,那么,就要处罚富人,处罚的方法是:富人的家人子弟,终身不许走仕途当公事员。
有了如许的政策,哪个富户还敢不帮忙贫民?这种质朴的古代“富人帮贫民”,在政策层面上动真格的,相称雷人。
其时,北魏当局另有一个非常鼓动仕宦的政策:“县令能静一县劫盗者,兼治二县,即食其禄;能静二县者,兼治三县,三年迁为郡守。二千石能静二郡上至三郡亦如之,三年迁为刺史。”
只要父母官员有真本领真本领,把本身的属地办理得好了,辖地就可以越来越广、官越做越大、俸禄越来越多。这在古代官本位的体制中,确属一种基础性的保证办法,鼓励性很大,对促进北魏吏治办理程度起到了积极结果。
3、孝文帝还划定高官授室必需看家世,以门品定官位
其时战乱纷争,励精图治的北魏孝文帝出台了许多“创新”政策,上面两道诏书堪称善政良策。但是,急于革新、倾慕汉化的魏孝文帝拓跋宏也使了些令人啼笑皆非的招式,譬如,“家世婚姻”即为一例。
在其时,皇族元氏(即拓跋氏)品级最高,别的,鲜卑八个大姓与南方汉人间族崔、卢、李、郑四姓家世相称,当局公然勉励鲜卑人和汉人的贵族按家世互通婚姻。在这个“家世婚姻”上,拓跋宏身材力行,率先垂范。
《资治通鉴》卷一百四十纪录,公元496年,“魏主雅重门族,以范阳卢敏、清河崔宗伯、荥阳郑羲、太原王琼四姓,衣冠所推,咸纳其女以充后宫”。
只要是他欣赏的贵族王谢世家,拓跋宏就要纳其女为后宫,以此进步皇族的高尚血统。最荒诞的是,他嫌六个皇弟从前娶的原配老婆,出身都不高尚,拿不脱手,直接给六个皇弟下令“前者所纳,可为妾媵”,偏重新给他们逐一指定了婚配工具,个个都是出自王谢望族的女子。
这在其时引起了惊动,许多人以为“诏诸王改纳室,则大悖于人伦”。“此诏一出,天下何不雅!”然而,魏孝文帝还是实行“家世婚姻”,上行下效,在北魏形成了注意家世、以门品定官位的成规,渐渐导致了北魏后期吏治的杂乱败北。
4、北周克制女人施粉黛,朱元璋只让农夫穿细纱绢布
《资治通鉴》卷一百七十三纪录,北周的天元天子“骄侈弥甚,务自负大,无所顾惮,国之仪典,率情变卦”。他经常对大臣们说,本身就是“天”,并“自带绶,冠通天冠,加金附蝉”。
为了突出本身,他下了道“三不许”指令:大臣们不许用绶带,不许在帽子上插金蝉,不许官员的姓名中有“天”、“高”、上”、“大”的字眼。如果官员的名字中有了这些字眼的话,“官名有犯,皆改之”,譬如改姓“高”的报酬姓“姜”,等等。
当局还公布诏书:“令天下车皆以浑木为轮,禁天下妇人不得施粉黛”,“自非宫人,皆黄眉墨妆”。除非是皇宫里的女人,民间的女性同等不许妆扮得忒标致。车轮必需用浑木做,女性不许施粉黛。
真不知道,这些国策,让公事职员怎么去监视实行?然而,汗青上确确实实地存在过。
孟森的《明史课本》中纪录,明朝初年,朱元璋实验重本抑末的政策,洪武十四年(1381年)下令:农夫之家,答应穿细纱绢布,做买卖的家庭,只许穿布衣裳;农夫之家,只要有一小我私家做买卖的,也不许穿细纱。
细纱不是什么人都可以穿的,只有纯粹的务农之家才干穿,贩子再有钱,也只能穿布衣裳。在当时,农夫连填饱肚子都成题目的话,另有什么本领买细纱绢布呢?农夫天子出台的这个政策,真够雷人的!
实在,在封建独裁的古代汗青上,“另类”的政策,固然层出不穷,但是,险些都是昙花一现,神马都成浮云,只有得到黎民认同附和、鞭策社会进步的政令,才是治国的恒久良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