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你的先人是从那里迁来的吗? 时间:1970-01-01 08:00 发布者:tianxiu 中国汗青上大范围移民汗青
中国的主体民族汉族起源于黄河中上游,渐渐东移南迁的,这才形成本日的漫衍状态。1000年前,居住在中原地域的汉人,在南方游牧民族的扰乱下,不时的东移南迁;元代以后,重要是工具向的迁移,工具向移民最紧张有以下两桩:
明初洪洞大槐树移民和湖广填四川;在清朝中后期和民国时期,中国的移民标的目的重要是“下南洋”、“
闯关东”和“走西口”。
重要的移民门路就是:中国的三小我私家口大省河南、山东和四川,河南向西北、山东向东北、四川向西南迁徙,而东南沿海的福建、广东、浙江人则是下南洋;开国后,先是组建兵团,接着知青支边,继而三线建立,到了革新开放以后,则是前去东南沿海和出国潮,有的已经移民西欧等天下五大洲。
【一】永嘉南迁
从4世纪初的永嘉年间到5世纪中叶的南朝宋元嘉年间(307—453年),中原汉族南下江南、湖南、湖北等地。西晋末年,产生了八王之乱,晋朝的气力大打扣头,南方的少数民族乘隙南下,陵犯了中原的要地洛阳,这就是汗青上的著名的五胡乱华。中原汉族中王室贵族和富户、大户相继南迁,以致长江中卑鄙地域出现了许多侨乡。如:南司州、南徐州、南兖州、南弘农、南新安指东晋南北朝时避难江南的南方人的侨乡。这很像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国,许多地名都是新什么的,如纽约,就是新约克郡的意思,另有新奥尔良,新威尔士,都是英国的地名,加上一个“新”字的。就是本日,南边另有许多地名,照旧古代中原的地名呢!这次移民成为吴、湘两大系南边汉族的根本源流。南迁的流民计90万,约占刘宋生齿的六分之一。此中苏皖二省就占移民总数快要一半,江苏有些区段呈高度会合状态,今南京以东至镇江一带南方侨民乃至比本地原住民还要多。
永嘉南迁的移民继续不停,但会合的热潮有四次:
第一次,永嘉初,今河北(以下提到的省名均系今名,不再逐一注明)、山东、山西、河南以及江苏、安徽二省淮北局部的流民相继渡淮河、长江南迁。东晋元帝太兴三年(320年)在建康设置了第一个侨县—怀德县,以安顿流民。以后。又连续设置了徐、兖、幽、冀、青、并、司诸侨州郡县于长江南北。
第二次,东晋成帝初(326年后),江淮间大乱,淮南住民以及本来侨居在淮南的南方人纷纷波长江南迁。
第三次,东晋成帝末(362--365年)及以后一二十年间。中原战乱不时,关中所遭粉碎尤其严峻,今陕西、甘肃境内的入口南迁汉水流域,一局部进入四川盆地。
第四次,南朝宋文帝元嘉年间(424—453年)和明帝泰始年间(465—471年),一度由宋武帝收复的中原地域重新失陷,淮北各州也由北魏霸占,大量生齿渡淮南迁,因而在淮南新设了司、兖、徐、青等侨州及其他一些侨郡县。氐人的战乱还迫使关陇流民南迁汉水流域和四川北部。
这频频移民热潮历时100多年.但移民南迁的门路前后大抵雷同,重要有工具二线:东线以循邗沟和淮河道域东南向的支流为主,向东南边向迁徙,因此处于邗沟南端的今江苏扬州及其长江对岸的今镇江、常州一带成为山东及苏北移民的聚集地。河南人也大多向东南迁入安徽,而不是向正南进入湖北;西线的水路是循汉水南下,以是沿汉水的南郑(今陕西汉中)和襄阳成为移民紧张的集散地。陆路则取金牛道(南栈道)进入四川。
按今地分别,担当移民最多的是江苏省在今南京、镇江、常州一带最为会合,苏北地域则以扬州、淮阴等地为主。移民的泉源,山东占了一半以上,其次是河北、河南、山西、陕西;而本省和安徽的淮北局部也是移民泉源之一。本区之以是能担当最多的移民,虽然有其许多地理上的上风,但最重要的因素照旧东晋至南朝定都建康所形成的吸引力。
第二位是安徽。其境内的移民来自南方,以河南为最大局部,其次为河北、山东、山西。本省淮北的移民也占相称大的比例,少局部来自江苏北部。侨郡县大多散处于江淮之间,江南仅在今芜湖四周。
湖北境内长江上游今江陵、松滋一带的移民重要来自山西、陕西、河南,少量来自安徽和江苏的淮河道域:长江卑鄙今武昌、黄梅一带的移民大多来自河南,也有一些安徽淮北的移民。但湖北担当移民的重要地域照旧汉水流域,上自今郧西、竹溪,下至今宜城、钟祥,而以襄阳为中央。来自陕西的移民数目最多,其次是河南、甘肃,再次为河北、山西、安徽、四川。
江西、湖南二省距中原已远,移民到达的较少,仅在北部一小局部设置了几个侨县。
河南南部淮河道域也设有多少侨县,重要安顿本省北部流民,此中也有少数来自陕西、甘肃及本省南部邻区。
陕西秦岭以南的汉中地域安顿的移民险些都是来自甘肃、四川和本省北部。
山东今黄河以东南地域因一度为南朝宋全部,以是也曾设置侨州郡县,采取的移民以河北的为主、别的为河南北部及山西移民。
总而言之,移民迁入地可以分为工具二区:东区包罗长江卑鄙及淮河道域,以担当黄河道域卑鄙及今山东、河北及河南东部的移民为主。西区包罗长江流域上游及汉水流域,以担当今甘肃、陕西、山西及河南西部移民为主。移民总数在700万。
【二】安史乱后中原汉族的南迁
安史之乱,中原涂炭,河南、河北、陕西的汉族住民南下江淮,西入川。安史之乱历时八年,给唐王朝的社会经济造成严峻粉碎。更为严峻的是,今后中原地域陷入了长达百年的藩镇盘据的杂乱状态,相对宁静的南边再次成为中原住民躲避战火的首选之地。从湖北荆州至湖南常德一带,因移民而增长户口十倍。在太湖流域,生齿也有显着增长,吴县移民大概占到全县户口的三分之一。由襄州沿汉水南下经郢、复至鄂,诸州户口都有差别水平增长,连移民门路都斑斑可考。
李白《永王东巡歌》诗云:“三川北虏乱如麻,四海南奔似永嘉”,漫衍宽大南边地域。南迁门路重要有东、中、西二路。东路自华北平原进人淮南、江南,尔后重要经皖南、浙西金衢盆地进入江西。再分二支,一支南下岭南;一支翻越武夷山进入福建。东路以其时天下交通命根子大运河为主干,兼用汴河、泗水等河道,组成一条宽广的西北—东南向的水运交通带,将华北平原与淮南、江南毗连起来,并向南延伸到江西、福建等地。大批灾黎涌向淮南、江南、江西,不依靠运河是不可思议的。
中路自关中和华北平原西部进入今南阳、襄阳一带,尔后南下,穿过湖北南部和湖南全境,进入岭南。此路北面别离毗连首部长安和东都洛阳。从洛阳沿伏牛山东麓南行,门路较为平展,到南阳或襄阳后,即可搭船沿汉水南下。从长安到荆襄,先走陆路,越过商山后即可顺流南下襄阳。
西路自关中越秦岭进入汉中地域和四川盆地,需经褒斜道、子午道等栈道。这些门路坎坷难行,但因与长安近在咫尺,一旦都城危急,统治者仍不得不带领文武百官、布衣黎民踏上艰巨的旅途。
此次南迁历时一个半世纪,直到北宋初年,人数不成考,但完成了中国经济文化中央的南移。
【三】靖康乱后的南迁
靖康之耻,天子蒙尘,金兵南下,高宗南渡,中原住民大范围南迁。关于这次他避难,许多明清小说、戏曲中都有纪录。累计南下移民500万,是最大的一次中原汉民族南迁。
今东南各省,乃至远至福建、广东都有大量南方移民,此中比拟会合的地域是苏南浙江一带,越发麋集的移民区则是从苏州至宁波一带,固然最高度会合是在杭州城里。这次移民运动,形成了本日天下上影响巨大的“客家人”族群。金入主中原不久,蒙古崛起,继承南下陵犯中原。中原人不时南迁,河南十室九空,成了汗青上生齿最少的时期。
这次南迁,连续—个半世纪,此中范围较大、人数较会合的迁徙大抵有七个阶段:
第一阶段,靖康元年至绍兴十一年(1126—1141年)。靖康以后南方人民南迁以本阶段人数最多,短短十余年,“江、浙、湖、湘、闽、广,西北流寓之人遍满”。绍兴十一年,宋金和约告竣,和约划定南宋不得吸收金朝“避难之人”,南迁的海潮始告消退。
第二阶段,绍兴三十一年至隆兴二年(1161—1164年)。金主完颜亮粉碎宋金和约,大肆南侵。
第三阶段,开禧二年至嘉定元年(1206一1208年)。
第四阶段,嘉定十年至十七年(1217一1224年)。
嘉定七年(金贞佑二年),因受蒙古部队威胁,金朝自中都(今北京)迁都南京(今河南开封市),并于十年大肆攻宋。南宋则发檄招喻金朝军民。嘉定十七年,金向宋求和,派官至光州声明更不南下。
第五阶段,绍定四年至端平元年(1231一1234年)。
第六阶段,端平二年至景定元年(1235—1260年)。
第七阶段,德佑二年至宋亡(1276——1279年)。
此次南迁门路与唐后期同,南迁约莫500万。
南宋的内部移民:
一是江西路、两浙路福建路迁入淮南东、西路;
二是福建外迁潮州、梅州,广工具部沿海、海南岛沿海、广西沿海,以及澎湖和温州。
三是江西西移湖南,其次北移湖北鄂东山区和江汉平原边沿及安徽宿松。
四是江西东南及福建西南汀州客家南迁广东东部梅州。
【四】明初移民
1371年(洪武三年)至1417年(永乐十五年),明朝当局在洪洞大槐树下设局驻员,在约50年间,大范围迁民18次,总数达百万之众,迁民遍布京、冀、豫、鲁、苏、鄂等18个省市,是中国汗青上范围最大、历时最长、范畴最广的官方移民。
明初洪洞大槐树移民,重要是从山西南部向河南、河北、山东、安徽、江苏等中原地域。有宋以来到明初,华北平原经数百年战乱,旱涝蝗疫之灾也凌驾了任何一个朝代,生齿大量亡徙。灾患丛生,1350年蒙古高原和华北平原陷入一场空前的鼠疫之中,华北平原生齿进一步丧失。1381年,旷野广袤,地皮肥沃的河南、河北生齿都仅有190万,而地皮较少的山西生齿却达400多万。明王朝摈除鞑虏,规复中华,朱元璋决定从山西移民添补华北平原,此中移民河南93万人,移民山东121万人,移民河北41万人。本日河南、河北、山东有许多人都以洪洞大槐树为祖居地的,这不但是人们的代代口口相传,也见之于族谱、史册。仅我们的豫西,从大槐树的移民后代要占总生齿的三分之一。我故乡许多姓氏,都是当时迁入的,至今已传了二十一、二代。因此上说,古代中原的汉族人一泰半已经南迁,本日的中原人三分之一是晋南移民的后代。
安徽:
1)淮河区凤阳府,来自江南,山西,宿州怀远以西及寿州霍丘来自山东。
2)皖江南北安庆池州,来自江西(瓦屑坝),滁州来自东南。
江苏:苏北来自安徽江西(自称苏州阊门)。
湖北:江汉平原三分之二来自南昌府。鄂东鄂北来自饶州南昌。
湖南:湘北来自江西,湘南重要是军籍来自浙皖苏鲁(以南京为中央的南直隶),湘中业自湖南;湘西土著居多,移入多军事移民。
四川:来自湖北红安、麻城居多。
山西:迁入河北、河北、山东。
云贵:驻留士兵多江苏安徽上海,自称南京杨柳巷。
明初大移民是是典范的当局举动,逼迫人民迁移。1367年开始,从太湖流域、山西北部及河北真定、广东珠江流域、山东等地迁民移入凤阳地域,总数约50万,移民总数约点总生齿80%。苏北扬州、淮安二府在洪武年间担当了来自苏州、徽州和江西的移民约57万。
别的,将在南京(如今上海江苏安徽)的军士迁往云贵戍边约数十万;迁山西人于河北、豫北;迁浙西及山西民于滁、和等州和北平、山东、河南等地;迁江西生齿至湖广,迁湖广人入四川,迁北平、山后(河北太行山北端、军都山迤北地域)民散居北边诸卫以为军籍等等。
明初移民范围弘大,长江流域达700万,华北地域490万,东北和西南方疆也有150万,合计达1340万。洪武年间7000万,移民占天下生齿总数的19%。
【五】清代移民
清代移民多是人民主动迁往他乡,分三种环境:
一是向外洋移民。迁出地临海的广东福建,以去台湾和东南亚各岛为最多。从18世纪中叶开始至嘉庆十六年(1811)迁台的汉民凌驾200万。1840年以后,移居外洋更多,从1850到19世纪末,仅广东台山就移居外洋20万。从1840年至20世纪20年代,中国以华工情势迁徙出国的大概有1000万摆布。
二是向山区进发。流民题目永乐时即出现,到宣德时成为严峻的社会题目,自明中期始,大量北直隶、山东、河南、山西、陕西农夫迁入荆襄山区,后又深入秦岭、大巴山。东南地域无田农夫多向闽、浙和皖南山区进发,湖南流民流入湘西山区,闽粤流民乃至迁入赣南山区。
三是向边区迁移。从长城口,或从天津、登州过海潜入辽东半岛以至松花江流域,晋鲁豫冀四省均有,以冀鲁为多,称“闯关东”。1878年(光绪四年)清当局取消移民禁令后,向东北移民形成热潮。辛亥革命后势头不减,九·一八变乱后,仍有大量冀鲁人民进入东北地域。据统计,1911-1931年间定居于东北的关内移民为555万,1932-1941年为198万,1942-1945年又有388万华北劳工及眷属被掳掠至东北,此中一局部返回原籍,总计1912-945年从关内流向关外的移民为991万。别的,冀晋人多由古北口、张家口、独石口、喜峰口等处进入草原,称“跑口外”,晋陕去归化和河套一带,陇东农夫则多入银川平原。陕甘人进入新疆不少。光绪安定阿古柏进入新疆的湘军,就在哈密和巴里坤等地屯田,屯丁中通常娶有妻室愿留在新疆的,均借给牛具籽种,指拨地皮令其承垦,故有一局部湖南人由此留在新疆。
(一)湖广填四川:川北以陕西为主,川东以湖广为主,四川盆地西部以广东报酬主。陕南以两湖为主。
(二)江西棚民与客家人:赣南山区来自福建汀州和广东;赣西北雷同但形成“南客北湖”局面;赣东北,以福建与本省南丰为主,尚有徽州人,直到浙西浙南。
(三)湘东界限:福建广东客家人移去。
(四)浙南、金衢盆地、浙西,福建江西移入。
(五)广东广西:客家人西迁。
(六)开辟台湾与云贵,移民西北,闯关东与走西口。
【六】粤、闽等沿海住民的下南洋
南洋的地理观点重要是指包罗当今东盟10国在内的宽大地区。
中国历代封建王朝的末年,不胜战乱的平凡黎民和权利失落的前朝贵族纷纷移居外洋。由于地缘上的连接干系,东南亚成为中国移民的迁移地和遁迹所。因此这种迁移汗青上称为“下南洋”。
但真正意义上的下南洋是从明末清初开始的,到清朝末年到达热潮。到1905年,外洋华侨总数已达700万人。直至近代频频革命低潮时期,都有躲避政治毒害的中国人移居东南亚。
下南洋的流民,来自天下大局部省区,但福建、广东人占95%以上。这与天然、人文因素极有干系。闽、粤两省海岸曲折,人民与海相习,这是本地老黎民不克不及比拟的;两省间隔南洋较近,来回便利,路近费省。
据统计,印尼两亿生齿中,约一万万是华人;马来西亚两千五百万生齿,华人约六百万;泰国六千五百万生齿,华人约二万万,占了快要三分之一;新加坡三百多万人,华人多达90%,是外洋华人占地点国生齿比例最高的一个国度。
【七】晋商和陕北住民的走西口
走西口形成了本日内蒙古中西部地域的汉族生齿。走西口的时间,大概是在明代的中期开始,那么停止时间大概到清朝末年,此中的热潮应该是在明末清初,这个时间数目是最大。
走西口有两种环境:一种环境就是由于山西其时生齿比拟多,以是生存比拟困难;另一局部人就是由于在内蒙这一带,其时的边防必要,以是晋商就是在明代中期时间,内蒙边防的必要生长起来的。那么一局部人走西口,就是为了顺应这种要求,到口外去生长贸易,生长商业,以至于到厥后的票号。以是走西口这个征象,现实上就是中国移民的一个局部。
那么“西口”到底在那里呢?它位于山西、内蒙接壤处的右玉县,它现实上是长城上的一道关隘,真正的名字叫杀虎口。由于西北晋绥,内蒙古地域地域靠近戈壁,地皮贫瘠,还由于移民外蒙的汉族,在外蒙闹独立时,被摈除,移民的数目有限。
【八】山东、河北、河南的闯关东
“闯关东”是中国近代向东北移民的略称,形成了本日东北的多数住民。闯关的以山东、河北、河南、山西、陕西报酬多,而此中又以山东报酬最。山东又以胶东最多,险些村村、家家都有“闯关东”的,乃至村里青年人不去关东闯一闯就被乡人视为没前程。关东之要“闯”,清王朝把东北作为龙兴之地,是禁绝汉族迁入的。明朝末年的汉族人,要么逃回关内,要么变为满族了。
为什么要去闯关东,由于随着日、俄权势进入东北,满清对东北的移民禁忌形同虚设,还由于随着日、俄对东北的开辟,必要大量的劳动力;第三,由于本地曾产生了光绪3年、民国18年、民国31年三次大灾荒,本地住民扶老携幼,结队成群,逃荒到东北,以投靠亲朋,并可开种荒地。
民国时期积年进入关东地域的人数多寡不一,但至少也在20万人以上,而凌驾百万人的年份有4年。清代、民国时期累计各凌驾1000万。可以说,本日东北凌驾8成人的先人,都是阿谁时期的移民。
【九】抗日战役时期河南人沿陇海铁路的西北大移民
河南人沿陇海铁路大范围西迁是由三大汗青变乱造成的:
一是1937年“七七“变乱后,日本开始大范围侵华,群众往西安等大后方避难。
二是百姓当局“以水代兵”,
1938年扒开黄河花圃口。一泻千里的的黄河水淹豫、皖、苏3省44县市,1250
万人受灾,殒命89万余人。
三是
1942年的中原大饥荒再一次激起了中原哀鸿大范围的西迁海潮,1942年(民国31年)河南省产生了近百年来稀有的仁至义尽的特大灾荒,米珠薪桂,饿殍载道。而当年的关中平原,则风调雨顺,得到了大丰收。其时河南省有3000万生齿,1942年--1943年因灾荒而殒命者,据官方统计竟达300万之多。
多难多难的中原人民辗转洛阳,或扒火车,或步行,沿陇海路的标的目的前去西北“大后方”的。据预计,豫、皖、苏三省共有390万人,此中以河南人占绝大多数,衣锦还乡,他们一起乞讨,远的不停逃到甘肃、青海、宁夏、新疆等省,从中原到西北,漫延着一幅长长的饿殍图。纵然到如今,沿陇海铁路的西北城镇,河南人都占了很大比例,渭南、西安、咸阳占三分之一,宝鸡、天水乃至凌驾二分之一,以致西宁、兰州都有许多河南人,新疆每6小我私家中,就有一个河南人。很能阐明这个题目的是,豫剧大家常香玉,就是在西安、天水、兰州唱红的。闻名作家李准的《黄河东流去》,全面记载了河南人的避难苦难史。
【十】新中国建立及以后半个多世纪的移民门路
新中国建立前后,随同着解放军的南下,百姓当局的完蛋,大批军政职员、眷属和富豪逃离大陆,前去台湾、香港、缅甸等东南亚国度,有的乃至远赴西欧。据报道,仅到台湾的就有200万之众,那么,解放时逃离大陆的职员应该不下300万之众。
开国后,有频频大的迁移运动。
一是生产建立兵团:
建立新疆军区生产建立兵团,又有10万来自上海的知识青年和鲁、豫、赣、蜀等省的农夫参加兵团,1974年该兵团生齿总数达226万,约占新疆总生齿的1/5,占新疆汉族生齿的2/5。黑龙江生产建立兵团,当年10万转业官兵,还吸收了本省和京、津、沪、杭各都会知青50万人。内蒙古生产建立兵团,吸纳了20多万名来自北京、上海、天津等大都会和自治区内都会的知识青年。固然厥后许多知青返城,但也留下了不少人。
二是三线建立:
“三线”假如从卫星上俯瞰,三线地域是甘肃乌鞘岭以东、京广铁路以西、山西雁门关以南、广东韶关以北的宽大山区要地,
16年中,国度在属于三线地域的13个省、区投入巨资,400万工人、干部、知识分子等,建起了1100多个大中型工矿企业、科研单元和大专院校。
三是革新开放以来的劳动雄师奔往东南沿海和农夫工进城。
如深圳,1000多万人,均是来自天下各地的移民,另有10万雄师下海南等;报道说,有一亿多农夫工,在城乡下来回、活动,如今有几多已经定居,还没有正确的数字,但恐怕这是中国汗青上最大的一次移民活动了。
四是出国潮。
革新开放以来,大批人出国修业、务工、做生意,预计天下全部的国度都有华人社区,但国人出国的重要目标地照旧东南亚、北美、澳洲和欧洲;近30年来,已经在外洋定居的,预计也有几百万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