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说什么是九族! 时间:1970-01-01 08:00 发布者:tianxiu “九族”泛指支属。但“九族”所指,诸说差别。一说是上自高祖、下至玄孙。
说法一
是指父族四、母族三、妻族二。
1、父族四:指本身一族。出嫁的姑母及其儿子、出嫁的姐妹及外甥、出嫁的女儿及外孙。
2、母族三:是指外祖父一家、外祖母的外家、姨母及其儿子。
3、妻族二:是指岳父的一家、岳母的外家。
(选自国文)
说法二
中国古代“抄家”和“灭族”常常是随同利用的,目标在鸡犬不留--完全撤除复仇的气力和人脉。少康复兴“有田一成,有众一旅”就是除之不尽的结果,吴子胥与吴伐楚是灭族不彻底的效果。因此,秦始皇开始有“族诛”的酷法,先是“夷三族”,子女越来越酷,由三族、五族到九族--父三族、母三族、妻三族。株连最广的是明成祖杀方孝孺,诛其“十族”。
即玄孙、曾孙、孙、子、身、父、祖父、曾祖父、高祖父;一说是父族四、母族三、妻族二,父族四是指姑之子(姑姑的后代)、姊妹之子(外甥)、女儿之子(外孙)、己之本家(怙恃、兄弟、姐妹、后代);母族三是指母之父(外祖父)、母之母(外祖母)、从母子(母舅);妻族二是指岳父、岳母。
“九族”一说的出现,与封建社会的刑法制度有很大干系。封建社会实验严酷的株连法,一人犯法,尤其是犯大法,每每要被灭“九族”,即“株连九族”。随着期间的变迁,本日“九族”之意有了很大变革,其支属之意已经淡出,酿成了对与之有关的统统人的泛称。
《三字经》中对九族的说法是“高曾祖,父而身。身而子,子而孙。自子孙,至玄曾。乃九族,人之伦。”即“高祖、曾祖、祖父、父亲、己身、子、孙、曾孙、玄孙”。从汉代起,“九族”有经学上的今文和古文两种讲授,各有其社会、政治配景,别离从差别方面满意统治者的必要。
古文说
代表人物有孔安国、马融和郑玄。他们以为九族仅限于父宗,包罗上自高祖下
至玄孙的九代直系支属。古文说组成了宗法伦理的底子。唐、宋以后,九族古文说在国度执法中得到正式确认,此中明、清两代的律令划定,九族专指父宗。摩尔根《古代社会》第三编第二章也引述了九族古文说。《书·尧典》:“克明俊德,以亲九族。”孔传:“以睦高祖、玄孙之亲。”《幼学琼林》卷二《祖孙父子》:“何谓九族?高、曾、祖、考、己身、子、孙、曾、玄。”《诗·王风·葛荔序》:“周室道衰,弃其九族焉。”郑玄笺:“九族者,氢己上至高祖及玄孙之亲。”(参阅《元典章》卷三十《五服图》、《明会要》卷一〇二《丧服》之《本宗九族五服图》、《清法规》卷二《丧服图》之《本宗九族五服正服图》)
代表人物是许慎
等。他们以为九族包罗父族四、母族三、妻族二。今文说满意了封建统治者使用血缘姻亲干系实现对本阶层及整个社会最大限度控制的必要。封建统治者在赏赐、处罚、搏斗时是使用九族的今文说的。《汉书.高帝纪上》:“置宗正官以序九族。”“唐王昌龄《箜篌引》诗:“九族分散作楚囚,深溪寥寂弦苦幽。”元无名氏《赚蒯通》第四折:“律法有云:‘一人造反,九族全诛。’”参阅孙星衍《尚书今古文疏》。
诛十族
安徽凤阳朱元璋,以一孤独无依、魁梧戽斗的流离儿,做过牧童、小僧人、行乞缘,末了投效郭子兴军,身经百战,历时十六载,终于摈除元虏,建元洪武,定都南京,国号大明,是为明太祖。
太祖自小怙恃双亡,兄姊五人或死或离。人单丁薄,无奥无援,即位后却大大地发挥了“创造宇宙继起之生命”的本能,总计生下二十六个儿子。太祖又鉴于隋、唐君主大权旁落藩镇,导致灭亡,又以宋代内重外轻,以致外侮络绎不绝,亦导致亡国。乃分封诸子,虽“分封不赐土,列爵不临民,食禄不治事”以资防备。
太祖在位三十年,病殁,享年七十一。由于太子早逝,遗诏传位于太孙允炆。
所谓九族,从己身往上数:父、祖、曾祖、高祖;再本身身往下数:子、孙、曾孙、玄孙,统共九族。所谓十族,外加门放学生。
“傲骨”方孝孺惨遭诛十族
明成祖杀方孝孺,诛其“十族”。连坐被杀者达八百七十三人,其他外亲之发配充军者高达千余人,时称“瓜蔓抄”是也。
方孝孺被称为明初第一大儒,且是帮手朱元璋孙子建文帝的重臣,桃李满朝廷(实在是一大派系)。燕王朱棣打下金陵后,第一个要收服的就是方孝孺,偏偏这位老夫子一身傲骨,两次见新天子都是披麻戴孝、嚎啕痛哭,朱棣低声下气请他代拟诏书(逼他亮相),他只写了“燕贼篡位”四个大字。朱棣问他:“岂非你不怕死吗?”方孝孺答:“要杀便杀,诏不成草。”朱棣:“岂非掉臂及你的九族吗?”方孝孺:“不要说九族,诛十族也不怕。”这一下天子火了,在方孝孺九族之外,加上“弟子”凑成十族,齐备杀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