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熹的一个误读 时间:1970-01-01 08:00 发布者:tianxiu 古香斋观赏袖珍大学
钟国兴
陈有勇
《大学》开宗明义,指出“大学之道,在明显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在《大学章句》中,朱熹解释“止于至善”:“止者,必至于是而不迁之意。至善,则事理固然之极也。”在这里,“止”当“必至”、“不迁”之意,就是必需到达;“于”为虚词,“至善”是事理的极致,也就是我们如今所说的精美绝伦的“尽善”之意。接着,朱熹深入解读:“言明显德、新民,皆当至于至善之地而不迁,盖必其有以尽夫天理之极,而无一毫人欲之私也。此三者,大学之大纲也。”在朱熹看来,这个至善就是天理。于是,便发生了严峻的误读题目。
为什么说朱熹将
“止于至善”
表明为至善必达天理是一种误读?由于,中国古代书面语言非常简洁。一样平常来说,
都是一个字表达一个意思,
很少有多余的字,也很少用两个以上的字来表达一个意思。但是,在朱熹这里,“止于至善”只有很简朴的两个意思,即“止——到达;至善——最美满,也就是天理”。两者毗连到一起,组合成为“到达天理”之意。现实上,这四个字的意思不该该云云简朴。应当是,每一个字都代表一个意思。如许才会越发切合古汉语的用词规矩。
那么,怎样才干精确解读“止于至善”的寄义呢?起首离不开《大学》一书对“止”一词的利用。《诗》云:“版图千里,维民所止。”这里的“止”当“居住”的意思讲。就是说,京都幅员辽阔,周遭千里,很多黎民居住在那边。《诗》云:“缗蛮黄鸟,止于丘隅。”这里的“止”当栖息的意思讲。郑玄注曰:“止,犹自处也”,是居于之意。对付“止于至善”,古代学人也有差别于朱熹的解读。孔颖达说:“在止于至善者,言大学之道在止处于至善之行”,也是制止之意。以上枚举“止”的表明,没有一个是“到达”的意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