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曾拜一个年仅七岁的小孩为师 时间:1970-01-01 08:00 发布者:tianxiu 本文摘自:《北京晚报》2014年9月12日39版,作者:尤东迎,原题为:《孔子有老师吗》
孔子被视为中国古代教诲的开创者、奠定者,也是中国西席的鼻祖,成语“至圣先师”旧时特指孔子。《礼记·文王世子》曰:“凡始立学者,必释奠于先圣先师。”清康熙年间,康熙天子还专门为孔子制“至圣先师”石碑一通,以示对孔子教诲功业的爱崇。现在,以孔子定名的汉语学院已达数百所且普及天下各地,中国台湾和香港等地都将每年9月28日孔子诞辰日定为西席节。那么,被尊为“至圣先师”、“万世师表”的孔贤人有老师吗?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这句出自《论语·述而》中的话许多人耳熟能详。在孔子看来,无论偕行相处的人善或不善都可以为“师”——既可以“择其善者而从之”,亦可以“其不善者而改之”。不外,这里的“师”字实在是广义上的,假如从史籍纪录来看,春秋时期鲁国神童项橐和春秋时期郯国国君郯子、精于乐理的卿医生苌弘、闻名乐官师襄、道家学派首创人老子等,才是真正被视为孔子老师的人。
7岁的老师项橐
见于《三字经》《战国策》等史籍
将项橐视为孔子的老师,至少有两部史籍为证。一是《三字经》中的“昔仲尼,师项橐,古圣贤,尚好学”。另一个是《战国策·秦策五》中纪录的“甘罗曰:‘夫项槖生七岁而为孔子师,今臣生十二岁于兹矣!君其试焉,奚以遽言叱也?’”项橐是何许人?一个年仅7岁的孩子怎么能让贤人孔子拜他为师?
《三字经》是中国古代一部童蒙读物,其作者据传是宋代人王应麟。千百年来,《三字经》与《百家姓》、《千字文》合称“三百千”,作为古代发蒙教诲的必读之书可谓家喻户晓。《三字经》中提到的项橐是春秋时期鲁国(今山东省日照市)人,在《汝南项氏宗谱》中可以查到他的台甫:项橐,字仲廉,鲁人……世居曲阜县奄宅里鲁城洙泗泽。
项橐资质聪颖,机警过人。两岁时,他见炎天下雨时常常电闪雷鸣,就问父亲:“为什么天上会打闪和打雷呢?”项橐父亲答道:“是天帝在为民间除害,他叫雷公和闪娘来捉地上的妖怪和暴徒的。”项橐立刻反问:“妖怪和暴徒只是炎天有吗?为什么冬天不打雷呀?”父亲被问得无言以对。不外,孔子之以是拜项橐为师,是缘于项橐7岁那年曾“三难仲尼”。由于孔子是贤人,作为“孔子师”的项橐也被后代尊为“圣公”。
相传,一次孔子率门生们东游,待车马行至齐地纪障城的时间,被路中心一群正在玩耍的小孩堵住了去路,子路见状,泊车呵叱道:“小孩子怎么不让车呢?遇到你们怎么办?”其他孩子纷纷躲到路旁,只有项橐立于路中不动。项橐说:“城池在此,车马安能通过?”孔子探身道:“城在那边?”项橐说:“筑于足下。”孔子下车不雅看,公然瞥见路中心摆着一些石子、瓦片。孔子问:“石子于路何也?”项橐答:“筑城耳。”孔子又问:“城之何用?”项橐曰:“以假乱真,戏耳。”孔子曰:“既然戏之,车至何不躲也?”项橐曰:“城高门关,焉能过乎?”孔子说:“我过又待怎样?”项橐答曰:“城躲车马,车马躲城?”孔子见辩不外这个小孩,只好无奈地谓徒子曰:“绕城而走。”
车子绕过项橐的“城池”后,孔子越想越觉“挡道”的这个孩子非同平常。于是又下车返身走到“城”下,望着叉着个腰,仍立在“城”内的项橐,笑问:“叨教你叫什么名字,多大年事?”项橐答道:“我叫项橐,年方七岁。讨教您是哪一位?”孔子答道:“我是鲁国孔丘。”
项橐惊道:“您就是鼎鼎台甫的孔夫子,我想讨教您三个题目。”项橐见孔子笑着颔首,遂脱口问:“天地报酬三才,夫子可知天有几多星辰、地有几多五谷、人有几多根眉毛?”孔子摇了摇头。项橐自得道:“天有一夜星辰,地有一茬五谷,人有好坏两根眉毛。”
项橐又问:“讨教什么水没有鱼?什么火没有烟?什么树没有叶?什么花没有枝?”没等项橐问完,孔子就不由得说道:“江河湖海,水中都有鱼;柴草灯烛,是火就有烟;没有叶不成树,没有枝那里有花呢?”项橐听后晃着脑壳说:“不合错误,是井水没鱼,萤火没烟,枯树没叶,雪花没枝。”然后,他又接着问:“什么山没有石头?什么车没有轮子?什么牛没有牛犊?什么马没有马驹?什么男子没有老婆?什么女人没有丈夫?”孔子又摇头道:“啊呀,我照旧不知道。”项橐一脸自大道:“土山无石,轿车无轮,泥牛无犊儿,木马无驹儿,神仙无妻,仙女无夫。”
项橐说罢,又接着问孔子:“鹅和鸭为什么能浮在水面上?鸿雁和仙鹤为什么善于鸣叫?松柏为什么冬夏常青?”孔子答道:“鹅和鸭能浮在水面上,是由于脚是方的;鸿雁和仙鹤善于鸣叫,是由于它们的脖子长;松柏冬夏常青,是由于它们的树心坚固。”“不合错误!”项橐高声说:“龟鳖能浮在水面上,岂非是由于它们的脚方吗?田鸡善于鸣叫,岂非是由于它们的脖子长吗?竹子冬夏常青,岂非是由于它们的茎心坚固吗?”这时,碰巧有群鹅在池塘哇哇叫着戏水,项橐就又问孔子:“鹅的啼声为什么如许大?”孔子说:“由于它的脖子长。”项橐说:“蛤蟆、蛙子脖子很短,啼声也不小啊!”
项橐连续串的发问令孔子不由得连连慨叹“少年老成,我当拜你为师!”
孔子拜师7岁小孩的故事敏捷传播开来,各国诸侯都想找到项橐为其所用。为逃难项橐就藏到山里,但被吴国、齐国的武士发明,吴国武士在争取中看挟制不成,遂将项橐刺死。据明代《博识物志》称:“项橐十岁而亡。时人尸而祝之,号‘小儿神’。”在项橐的故乡还建有“圣公庙”、“小儿庙”等。前面提到的《战国策》中所记甘罗十二岁拜丞相时,便是拿项橐做比方,说服文信侯吕不韦让本身出使赵国。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