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业寺碑题记与唐代乡村史研究 时间:1970-01-01 08:00 发布者:tianxiu 光业寺碑左侧拓片(局部)
上世纪40年代陈寅恪《唐代政治史述论稿》所论隋唐两朝实验“关中本位政策”和“李唐先世若非赵郡李氏之‘破落户’,便是赵郡李氏之‘冒充牌’”的颠覆性论断在唐史学界险些无人不晓。陈寅恪据以作出这一判定的要害性资料是其时“河北省隆平县”尚存的光业寺碑文。《光业寺碑》纪录了唐高祖李渊第四代祖李熙建初陵、第三代祖李天赐启运陵在其时赵郡象城县(后称昭庆县,即民国时期的隆平县、本日的河北省隆尧县)营建、祭奠以及在陵侧兴建光业寺的环境,特殊是此中“维王桑梓,本际城池”等语,明白反应了其时的象城县为李唐先世“累代所葬之地即其家世居之地”,从而为陈寅恪办理李唐先世毕竟是陇西李照旧赵郡李的汗青公案奠基了坚固的史料底子。实在,这只是该碑史料代价的一个方面,即通凡人们所知的碑阳所镌刻的笔墨,现实上该碑另有别的一个少少为人所知、却丝绝不逊色于正面政治史资料的代价,即镌刻于碑阴碑侧的大量有关唐代乡村和唐人姓名的题记笔墨,对唐代乡村史和社会史具有极其紧张的奇特代价。
反应唐代乡村和唐人姓名的石碑石刻并不鲜见,但光业寺碑碑阴碑侧题记笔墨量和内容都值得存眷。光业寺碑属于体量极大的唐碑。据李兰珂《隆尧唐陵、〈光业寺碑〉与李唐本籍》(《文物》1988年第4期)一文先容,光业寺碑碑身碑首现高4.37米,此中碑身高3.02米、宽1.4米,厚度为31.5厘米。这一体量与现存天下体量最大的唐代何进滔德政碑(现存台甫石刻博物馆)比拟虽稍逊一筹,但在现存唐碑中仍堪称佼佼者。该碑的碑阳为正文,题记则密密麻麻漫衍于碑阴和两面碑侧以及四角磨平的斜面。据笔者现场不雅察,题记笔墨除了任县等官员以及捐资构造者都维那等姓名为大字外,别的都是字径2.5厘米摆布的小字。此中碑阴及右后角、左后角斜面笔墨有40行,碑左侧及左前角斜面笔墨有12行,碑右侧及右前角斜面笔墨共有13行,全碑题记统共65行,总数在5000字以上应无疑义,此中可以释读的笔墨达3970个以上。该碑作为隶属笔墨的题记量相对付作为主体笔墨的正笔墨数所占比例极高。光业寺碑正文笔墨数目李文做过统计,颠末缝补之后,“共得碑文2904字,尚缺55字”。而题记笔墨量凌驾正文笔墨量近50%。我们知道,唐碑碑阴多有题记,字数动辄成百上千,但以官员题名题衔居多。反应下层社会的造像碑、经幢题记固然也有不少平凡大众的题名,但涉及村名的很少。以是,像光业寺碑如许巨量篇幅、极高比例会合刊载大量村名与浩繁村民题名的唐碑确实少见。
光业寺碑题记具有乡村史、社会史、民风史和地名学、姓氏学等多方面的代价,仅从乡村史的角度看,至少可以归纳出以下三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