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鸿章为何背上汉奸之名:总得有人背负骂名 时间:1970-01-01 08:00 发布者:tianxiu 选自:《刀锋下的交际》作者:董森林出书社:东方出书社
“李鸿章到底是好人照旧暴徒?”用一个“好人”或“暴徒”去批评一个庞大至极的汗青人物不免难免非常简朴化,但也恰好是由于“非常简朴”反而让这个题目非常庞大。不知从什么时间起,我们已经风俗了庞大地对待题目,想要简朴地说清晰一个题目反而做不到了。
那么,李鸿章到底是好照旧坏呢?这个题目被提出来自身就已经阐明了这个题目的庞大性。没有人会问袁世凯是不是暴徒,由于已根本有定论(固然,风俗于把统统题目庞大化的我们偶然也会有差别声音来讨论,不外根本不影响结论);也很少有人会问辜鸿铭是好人暴徒,这倒不是说辜鸿铭必然是好人,而是对此人的评价规范可以离开“好”与“坏”的领域,他再好或再坏也不涉及“爱国”“卖国”的大是大非,由于其根本不在政治漩涡之中。而李鸿章则差别,他“一生功过在和戎”,总是出如今交际场所,乃至是在会商桌前。要知道任何期间任何国度,出如今会商桌前的人每每都市引起人们的不满,更况且是在积贫积弱的晚清被列强的坚船利炮欺压到会商桌前的李鸿章。李鸿章“汉奸”的骂名从1895年签署《马关条约》的那一天起就已经背负,“好人”与“暴徒”的问号也就从那一天开始打出。
李鸿章在《马关条约》和《辛丑条约》上具名,于是成为了“汉奸”,而如果具名的阿谁人叫“张鸿章”,那么这个“汉奸”就会酿成“张鸿章”。也就是说,谁具名,谁就是汉奸。但题目是,在那样的汗青条件下,总得有人去具名,总得有人背负这个千古骂名。王树增在《1901》傍边有连续串关于《辛丑条约》的诘责,从慈禧到清流哪一个不应骂,却独独骂李鸿章。实在,骂李鸿章也是一种躲避的本领:挑选出一个汉奸痛骂痛骂,就转移了视线,推卸了责任,乃至由于诅咒中言辞上的公理而让本身堂而皇之地成为了“公理”的一方,何乐而不为?但好像很少有人去想、大概是很少有人乐意去想:假如你是李鸿章,你能怎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