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介石心目中人生第一幸福之事:伉俪和睦 时间:1970-01-01 08:00 发布者:tianxiu 蒋介石与宋美龄(资料图)
汪朝光、王奇生、金以林三位民国史学者合著《天下得失———蒋介石的人生》一书,内容涉及蒋氏“不凡”的人生履历、性格、生理。书中充实使用比年公然的蒋介石日志和档案文献,对蒋介石其人的多面性、庞大性、抵牾性及其对二十世纪中国的影响力,做了开端的描绘。限于篇幅,本文仅就书中所写蒋介石与家属亲缘干系一端,略加述评。
作者说,蒋介石少年丧父,深怀“恋母情结”。在他一生哭泣史上,有过三次最伤痛的“泣”:十三岁离乡念书暑假回家省母之泣,嚎啕大哭,哀动邻舍。走时,离家一二十里犹暗自哽咽。十五岁结婚之日,微闻母泣,乃大哭不止。“呜呼寡母悲伤事,谁能知之。”(1931年3月14日日志)三十五岁母丧之泣。母逝后,蒋即自律:“以后无论农历阳历,凡为母亲忌日之日不食品荤,不动气,不御色。”(1922年6月4日)。蒋日志中怀母之情多见,每遇波折也常思母,并多以“不孝”自谴。1929年1月28日:“上午同三妹(宋美龄。蒋日志中时称宋为三妹,或三弟。)往吴淞游行,闻其不回南京,心甚烦闷沉闷。人有母爱其子,兄爱其弟,姐爱其妹,妻爱其夫,而余孑然回京,谁爱谁惜谁知余?呜呼!苦莫若于孤儿,恨不孝奉吾母,今悔何及,朋友俱无,万事悲观,吾母不克不及复生矣。”两天后,又重复思母之痛。1931年4月26日:“夜半闻子规之声,而忆吾母起床喂蚕时,呜呼!不克不及复见矣。”同年12月3日:“克日思母愈切,念儿(蒋经国尚在苏联———笔者注)亦甚,中正罪孽深重,实无颜以对怙恃也。”1933年11月2日:“我之奇迹日趋于败亡,将何以慰慈灵,经儿留俄,回家无日,不孝之罪,其何以堪。”蒋介石在《哭母文》、《王太夫人事略》中多记幼时乖张顽劣之态,自我痛愧,应是真情表达。1906年蒋介石去日本学军事,翌年入保定陆军速成学堂,皆违逆母命而行,母悲伤欲绝。蒋介石常在日志中反省性情“凶恶”,任性使气,致母抱病而懊悔莫及(1928年3月29日)。在婚姻方面,蒋介石也自感对母“不孝”。十五岁奉母命与二十岁的毛福梅完婚,盼早传香火。八年后生蒋经国后,毛氏再无生养。妾姚冶诚,亦无所出。待幼弟蒋瑞青病亡,蒋母逼蒋介石将经国过继给死去的瑞青,蒋无奈从命,只能收养蒋纬国为子。蒋母去世后,蒋虽再娶陈洁如、宋美龄,仍无生养。陈洁如说,蒋因淋病而丧失生养本领。蒋1918年日志“年底杂录”中有过治疗淋病之事。据蒋1929年8月25日日志,宋美龄婚后有一次小产。查陈诚匹俦1932年6月18日、1935年8月21日书信,可知宋美龄曾经两次小产,并称宋“望子心切”,应属可信。总之,姚、陈、宋三人均无生养,蒋对妻妾不无愧意,对母亲越发歉疚,频频自责“不克不及尽孝于亲,为一生最大之羞耻,至以后悔已无及矣。”(1934年2月19日)蒋母墓侧,有蒋亲撰联语:“祸及贤慈当日顽梗悔已晚;愧为逆子终身沉悔恨靡涯。”蒋介石给人留下“至孝”的印象,显然不是装扮的。
本书展现,亲情与乡情在蒋介石人生进程中,占据不成或缺的紧张职位。自黄埔建军到溃退大陆,二十五年来蒋介石出生入死,很少回乡长住。只有在他三次下野后,都立刻返回奉化溪口,缓解压力,钻营再起。故乡秀美山水,化解心田积怨;亲人之爱,兴起斗志。1927年8月12日,蒋第一次下野,第二天即返溪口,长住五十天,9月22日离乡经沪赴日。不雅蒋介石日志自5月起,险些每天在日志中写“背叛未灭,列强未平,何以为家?”而从返乡当天,“何以为家”四字已不再提。在反思败局同时,他偶然间思量“为家”之事了。9月23日晨,船抵上海,蒋“即访三弟”(宋美龄),当晚再“与三弟叙谈,感情绵绵,相怜相爱,惟此稍得人生之乐也。”(1927年9月23日)26日与宋文定:“人生之乐以文定之时为最也。”28日,蒋起程赴日,欲求宋母对亲事首肯。当天日志:“六时起床整装往别三弟,感情绵绵,何忍舍诸。”别后不到三天,蒋日志又云:“克日无论昼夜,心目中但有三妹,别无所思矣。”10月3日,蒋在宋子文伴随下访问宋母,正式求婚,蒙允。蒋不掩愉悦,记下宋母“双眼钉(盯)看,不免难免令新婿为难”云云。12月1日,蒋返国不久即与宋美龄在上海举行隆重婚礼。当天日志:“见余爱姗姗而去,如云飘露荷,一生未有之恋爱,于此一时间并现,不置余身是那边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