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铁路困局:铁路成压死清廷的末了一根稻草 时间:1970-01-01 08:00 发布者:tianxiu 1876年,英国怡和洋行私自在上海构筑了中国第一条十余公里长的铁路,随即被清朝官员买回后拆毁。1881年,洋务派官员建成第一条中国人主持构筑的唐胥铁路,因“烟伤禾稼,震惊陵寝”,一度只能用骡马牵引。随后一连遭遇战役惨败,加之铁路蕴藏的巨大长处,使得官方和民间渐渐熟悉到铁路的紧张意义。
铁路的意义频频被忽视
1884年中法战役,清军本有军事上风,却以和谈竣事,此时清廷已经熟悉到铁路对付军事的紧张意义。然而轻易偷安的生理依然顽固,除李鸿章多以小我私家之力鞭策修筑天津至大沽铁路外,清廷至战后五年才开展铁路大讨论。朝野经讨论确定先修干路再修支路的思绪,先修卢沟桥到汉口卢汉线,再修武昌至广州的粤汉线。这一计划自身没有题目,但要害是缺少列强环伺之下的保存紧急感,不知作甚时不我待。1891年,因沙俄构筑西伯利亚铁路,清廷下令停息卢汉铁路,先修关东铁路。此时卢汉铁路尚处筹办期,一寸未修。至1894年中日战役发作前,天津至山海关的关东铁路建成。然而随后的中日战役中,清朝没有南北铁路干线的缺点显着表露。战役中后期,清朝变更的全部国力始终无法凝结。祖宗遗留的京杭运河因封冻无法运输,江苏、河南、山东等地牛、马、骡、驴被官府搜罗一空,仍不够利用。诸军为争抢马车险些火并,“职道为申军买驴五十头,始克成行”。由各色牲口运送辎重的队伍每每三四个月才干到火线,军器、粮饷等物资运转更慢,火线队伍大量存在有兵无枪、有枪无弹的环境。
多条铁路开始筹办构筑
惨败于“虾夷”日本,迫使清廷不得不重新自强。1895年,朝廷在湖广总督张之洞的再次发起下,同意修筑卢汉铁路,并任命盛宣怀为督办铁路大臣,建立铁路总公司招股。然而筑路资金上再起辩论,清廷无钱投资,民间招商无人应股,官方出头举借外债又遭朝臣阻挡。各方吵嚷之下又过三年,湖广总督张之洞下定刻意修筑卢汉铁路,上奏痛陈“自光绪十五年初议铁路之日起,忽忽八年,自光绪二十一年下诏自强之日起,忽忽又三年”,再不振作则国度肯定死亡。清廷遂同意铁路总公司借洋款修卢汉、粤汉铁路。1905年,借比利时洋款修筑的卢汉铁路全线通车并由卢沟桥延伸至北京,全长一千二百公里,改称京汉铁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