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族谱系统 >> 新闻公告 >>新闻管理 >> 内容详情
李鸿章访欧空衔恨:外媒眼中的远东风云
时间:1970-01-01 08:00  发布者:tianxiu  
1896年7月26日法国《小日报》 报道标题是《法兰西的高朋李鸿章总督,中国的特殊使者》 “敬、惜、悲” 李鸿章的战后西欧之旅 这些120年前西方媒体对李鸿章的报道,很多都是第一次在海内披露。 他在欧洲被“隆重接待”,在美国更致“万人空巷”,在日本又坚辞款待过夜船舱。 他毕竟是德媒法媒眼中的“秘密人”,照旧美媒眼中的“高贵父老”。 西方媒体对李鸿章的报道,多会合在甲午前30年的洋务活动,以及马关条约签署之后李鸿章斡旋于清朝交际运动。在甲午战役期间,外媒对李鸿章的存眷反而很少。大概是由于西方媒体从各国长处出发,没有过多讨论李鸿章在战役中的作用与得失,更为存眷的是李鸿章乃至中国对天下的影响。尤其是清朝甲午败北后,对李鸿章交际积极的评价及猜测,大多布满怜悯,就如1901年11月16日的《插图报》在他去世时的报道中写道:“可以说,他代替了总理衙门,卖力处置惩罚与‘夷狄’间的政治、商贸干系,在最棘手的对交际涉中敏锐洞察、机动斡旋,有些人直接说他狡黠,另一些人则赋予他一个优雅的外号——‘中国忠仆’。在远东,他的名字、作用、斡旋频仍地与庞大国际变乱精密相连,在很多紧张的协议书下方都可以找到他的署名。” 120年前西方媒体与梁启超的评价在某种水平上不约而同——“敬李鸿章之才”,“惜李鸿章之识”,“悲李鸿章之遇”。 甲午败北仅仅一年之后,1896年3月,本已因败北负担罪责而失意失业的李鸿章,由于朝廷“联俄抗日”的政治需求,也由于俄方的“点名要求”,被任命为清廷的访俄代表。身披黄马褂、心怀“柳暗花明”之意的李鸿章,自打踏上欧洲大陆,脚步便没有停歇,一起向西,向西。德国、荷兰、比利时、法国、英国、美国、英属加拿大……这次西欧之行,竟历时近七个月之久。 “李鸿章已在欧洲停顿了两个多月,但他并不发急。在中国屁滚尿流地输给了日本之后,看上去他是盼望为他的国度找到雪恨的方法。一起上,他思考、比拟、评判,从出席新沙皇亚历山大二世的加冕礼开始,他接连拜候了俄国、德国、比利时。如今,他已经到法国数日了。所到之处,他细致学习西方国度的部队构造,研究开始进的兵器。他在爱丽舍宫晋见了法国总统富尔,并作为高朋不雅看了法国7月14日国庆节的阅兵式。”——1896年7月19日的法国《小巴黎人》报道。 几天后的7月26日,另一份法国媒体《小日报》(见压题大图)报道说:“李鸿章的表情不会太好,尤其是在比来中国和日本的战役中,他的天子在嘉奖了他一件象征着信托与荣誉的黄马褂之后,又把它剥夺了。这次李鸿章固然是穿着黄马褂来访的,但是我们无从猜想他返国后是否还能继承穿这件衣裳。德国人一手为李鸿章构造了隆重的节目,一手紧攥着订货单,随时预备着把德国的军器、弹药和教官兜销给他。李鸿章对欢迎非常满足,却鄙人单的时间冷冰冰……在我国,他通过翻译与总统以及朝野的不少政治家举行了交换,每个与他扳谈过的人都对他赞佩不已,却没有从中找到任何紧张的话题。这位衣服上系着水晶扣子的大人不肯解开扣子敞开心扉……法国对全部的高朋都市专心款待,希望李鸿章回到中国后还能记得起我们的盛意,这事儿值得期盼,但不用去指望。” 李鸿章好像让欧洲人“看不懂”。但在美国媒体《哈珀斯周刊》的眼里,8月尾,李鸿章抵达美洲大陆后,却得到了“敞开心扉”的明白和接待。 “他身穿黄马褂和帽子上的孔雀羽毛让人感触可笑和洽奇。之后的几天里,人们越来越发明这位父老的巨大之处,天然也越发尊重他。人们都遍及信赖李鸿章的美国之旅在某种水平上对付中国具有划期间意义,是中国陈腐文化的一个迁移转变点。人们也确信,假如李鸿章再年轻25岁,中国肯定会得到重生。但从如许的不雅点中,我们也不丢脸出此次拜候的喜剧因素,毫无疑问,此次拜候也见证了中国文明的闭幕。为了保天下家,中国必需捐躯它陈腐的(政治)体系。”其时的《哈珀斯周刊》报道称,“自从法国的拉法耶特侯爵1824年拜候美国之后,这个国度就再没有欢迎过像李鸿章如许高贵的客人了,即便是把威尔士亲王的那次访美算在内,如许说也绝不太过,究竟威尔士亲王仅仅是由于身世而得显贵,并且他访美的时间还非常年轻,不外是一个友爱的使者。比拟之下,李鸿章大人则由于自身所取得的不凡成绩而高贵。他已年过古稀,此次作为一名特别的使者访美,他带着天下上最年长的国度对最年轻的国度的问候。李鸿章照旧我们这个国度第一次用“元老先辈”来称谓的一位高朋。出于中国人对付亡者的恭敬,李鸿章对付已故的(美国前总统)格兰特将军极为崇拜,这使得他的这次拜候多了一分感慨力,也毋庸置疑使得美国民气中发生了一丝安慰。这也几多表明了为什么美国人民用热烈的欢呼、万人空巷的古迹和热情洋溢的问候来欢迎这位享有大清一品“伯爵”、太子太傅、直隶总督等种种称呼的父老。李鸿章在纽约的末了一天去了布鲁克林,然后还担当了美国记者的正式采访,之后和斯特朗市上进行了官方的谈判。在布鲁克林,他春联合俱乐部很感爱好,特殊是俱乐部分前方才直立的格兰特将军像。在采访中,他适机表达了对排华法案中不公之处的见解,他说从经济角度思量,这个法案着实是不明之举,从政治角度思量,这好像又与这个口口声声宣称自由的国度不符合。他的言辞虽暖和,但也确确实实是责怪。第二天一早,他就动身去了费城,竣事了纽约之旅。” 1896年9月14日,李鸿章从加拿大温哥华乘美国汽船起程返国。听说,汽船在日本横滨停泊时,李鸿章需转乘他船,日方已在岸上预备了食宿,但李鸿章“誓终身不履日地”,果断不登陆,在船上留宿后,天明时改乘汽船招商局的“广利”号返国。这位风云人物的那一夜,想来绝不服静。 1894年8月4日《伦敦消息画报》报道,题为《东亚战役一触即发:一艘中国运兵船上的景象》。画面左上角第一人即汉纳根。图片对高升号上清兵状态的细节描画相称生动。 汉纳根们 甲午风云里的洋面貌 甲午战役史上闻名的高升号变乱中,有一张洋面貌值得铭刻。 在《伦敦消息画报》1894年8月4日这天的版面上,有如许一张图片,这是在1894年7月23日至25日之间的一天,驶往仁川的高升号运兵船飞桥上,正在向远方眺望的有清军的两位将领、英籍船长,另有一位秘密的德国籍“私家游客”——那位蓄络腮髯毛者。他,就是被中国伴侣们称作“韩大人”的冯·汉纳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