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确保粮食平安 田间调研嘉奖“良好农夫” 时间:1970-01-01 08:00 发布者:tianxiu 始建于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总修建面积达650平方米的新疆吉昌清代粮仓
这才是“蛛丝马迹”中的“马”:突灶螽(灶马、灶虾)
清代画家江萱所绘《潞河督运图》(局部),可见清代漕运盛况
中国古代社会,生产力低下,灾难、战役频发,粮食不克不及满意人民的必要,饿死人的征象频频产生。
“民以食为天”,历代统治者都视粮食平安为治国安邦的头等大事,而大清统治者,对此更为器重。
壹
乾隆田间调研
嘉奖“良好农夫”
努尔哈赤创建后金后,只管忙于杀伐征战,但对粮食生产、开垦屯田仍极其体贴,常常带着大臣和将领们观察农耕。这为清代统治者做了典范。
清朝定都北京后,每年春天,天子都市象征性地去先农坛,在他的“一亩三分地”上操纵农具,演示耕耘。
乾隆帝不但常常深入田间做调研,还出台了系列政策,嘉奖履历富厚、勤奋致富的老农。
清朝赵慎畛的《榆巢杂识》纪录,乾隆二年(1737年),中心当局订定了三项惩处农夫的政策:
一是制定十条规范评比“良好农夫”,其时叫“上农”,只要切合此中八条,就可评为“上农”;当局再从“上农”中挑选“老成谨厚之人”,专门担当农业辅导,引导各县的农业生产,相称于分管农业技能的副局长;
二是每年收获时节,“或有籽粒缺乏、工本艰巨”的贫苦之家,地方当局要积极帮忙办理困难,从官府粮库里借出种子给农夫,不克不及误了农时;
三是每年秋季丰收后,各个州县必需查找属地中耕耘勤奋、履历富厚、种粮产量高的农夫作为“典范”报告请示上级,尔后,在天下转达嘉奖,奖品有琼浆、款项,并敲锣打鼓地抬着这些“农业生产先辈小我私家”巡游市井,局面风景光彩。
这些办法,在清朝被恒久实行。可见,清当局的“三农”事情,也有可圈可点之处。
贰
确保粮食平安,漕运为重中之重
漕运制度之以是成为我国古代各项制度中,最根本最紧张的经济制度之一,是由于对粮食平安的器重。清承明制,用漕运将粮食运往北京,以供都城粮食需求。
顺治二年(1645年),户部划定每年征收漕粮四百万石。山东和河南,漕粮外还征收小麦和黑豆;江苏的苏、松、常三府,太仓一州,浙江的嘉、湖两府,每年要上缴糯米给内务府,以供应皇宫和百官的禄米之用,称为“白粮”,并由专船运送。
这既是“经济使命”,更是“政治使命”。如果粮食分量缺乏、霉坏,就要惩治包办、押运的官员。
差事办得好,运达指定的堆栈,相干单元查验及格,“出具粮米无亏印结”,就有大概得到天子的召见,提升重用。这套提升嘉奖办法,连续到晚清。然而,这也给清朝政界人事败北提供了便当,“各省大吏每每藉漕运保举私家”。
孟森《清史课本》说,由于运河常常淤堵,清当局很伤头脑。道光四年(1824年),“南河黄水骤涨……河流浅阻,输挽维艰。”漕军的粮船40帮,一百万石粮食无法运送都城,一时民气浮动,让道光帝大为光火,处分了两个总督,并要求研究新的运粮方案,确保都城的粮食平安和社会不变。
因此,其时的“革新派”掉臂浩繁守旧权势、长处团体的阻挡,将漕粮运输,由河运改为海运,确保了南方粮食的平安。这被以为是道光朝一个非常乐成的革新。
荒歉年景,无息出借官粮给黎民
叁
《榆巢杂识》载,清当局划定:青黄不接的时间,缺粮的农夫可以到父母官府的粮仓里借粮,秋收后,再还粮食给官府,每借一石粮食,要别的多付出一斗,相称于10%的利钱。
乾隆上台后,励精图治,公布了新规:“若值歉收之年,全部借领仓谷,至秋后还仓时,止应完纳正谷,不该令其加息。”次年春天,乾隆再次发旨:“歉收之岁,无论常平、社仓谷石,概免加息。”
收获欠好的年景,农夫可以无息借官粮维持生存。减免10%的粮食利钱,对歉收的清贫黎民来说,是能救性命的。以是,此被称为善政。饥荒之年,乾隆当局还提倡各省“互帮相助”。
当官的把本身的辖地维持好就万事大吉,省与省之间,更是畛域明白。而乾隆帝要求,各省必需对荒歉的邻省赐与“对口增援”,如果“邻省歉收告籴,当地方官克制米粮出境者”,那该省从知府、道台到巡抚的各级官员,都要受到差别水平的处分。
可见,其时的中心当局对付粮食平安是高度器重、“通盘思量”的。但到了晚清,粮食地方维护主义重新昂首。
肆
器重粮食储备
严肃打击舞弊者
清当局很器重粮仓办理和粮食运转。乾隆二年(1737年),大学士嵇曾筠陈诉中心说,很多父母官员春天出借粮食后,“年底尚无仓收申送”,“既不够来岁出粜,仓储空缺,亦且缓急无资。”粮库储备缺乏,组成了粮食平安隐患。
当局采用了他的发起,划定弥补粮库的粮食,必需在“本年十一月内买足”,不然,追究粮库官员及其上司的责任,“春间出粜,秋成买补,定限昭然。”
清代对粮库的假公济私举动,处罚极严。乾隆年间,陕甘总督勒尔谨、甘肃布政使王亶望虚报粮仓储备,为应付朝廷查抄,在仓口深处铺上木板或搀糠土充粮,然后在上面铺上数尺厚的粮食,蒙混过朝廷调派来的观察职员。
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王亶望因收监粮有功、办理粮仓得法而升任浙江巡抚。“不是不报,时间未到”。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勒尔谨、王亶望一伙捐监冒赈、贪污粮款上万万两银子的假公济私案全部表露。
涉案者包罗总督勒尔谨(正二品)、布政使王亶望和王廷赞(从二品)、兰州知府蒋全迪(从四品)等100多位官员。案发后,勒尔谨被令自尽,王亶望、蒋全迪立刻处斩,王廷赞被判为绞监候,是其时惊动天下的大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