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族谱系统 >> 新闻公告 >>新闻管理 >> 内容详情
论“天人合一”对《三国演义》叙事体系的影响
时间:1970-01-01 08:00  发布者:tianxiu  
“天人合一”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紧张头脑和根本精力,它在审美旨趣上表示为对中和圆融之美的认同与崇尚。“天人合一”促使《三国演义》等古代章回小说在创作构想和谋篇结构等方面寻求一种中和圆融的审美抱负,积极营造调和美满的艺术地步。详细而言,天人合一对《三国演义》叙事体系的影响会合表示为《三国演义》的三大叙事特点:叙事时空的自由机动,叙事机制的摇曳生姿以及叙事布局的严整圆满。 【要害词】 天人合一/《三国演义》/叙事体系 天人干系向来是中国古代的头脑家、文学家热情存眷的一个永恒命题。 “天人合一”所界定的天人干系的根本内在包罗:其一,天主宰人,人效法天;其二,天人一体,同质异形。这两种根本内在的终极指向都是人类与天然、个别与群体的调和相处。反应到美学寻求上,则表示为对物我相谐、天人融通所蕴涵的圆融、中和之美的赞赏和崇尚。天人合一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紧张头脑和审美文化的根本精力,对《三国演义》等古代章回小说的创作构想和谋篇结构同样发生了非常深远的影响。详细而言,天人合一头脑及其头脑模式对《三国演义》的叙事体系所发生的巨大影响重要表示在微不雅和宏不雅两个方面。微不雅方面是指小说的叙事历程中出现了大量夸大天人彼此关联、融通以及感到的详细内容,重要包罗天文干象、休咎预兆、星卦谣谶、感到梦幻等具有浓重秘密色彩的详细细节和宣扬天人感到、天命头脑的诗词歌赋等等。宏不雅方面则是指小说作品在情节设置、布局结构等方面寻求一种中和圆融的审美抱负,积极营构调和而美满的艺术地步。正是由于天人合一头脑及其头脑模式的参与,由于微不雅影响和宏不雅影响的交织作用,《三国演义》的叙事体系形成了以下三个明显特点。 一、叙事时空的自由机动 《三国演义》叙事始于汉灵帝建宁元年(公元168年), 终于晋武帝太康元年(280年),时序纵横112年。然而,这漫长的汗青在作家笔下不是拘泥流水,却被自由处置惩罚、机动设置。刹时故事可以浪费在辽阔的艺术空间,数年进程也可以在简短的叙事中完成。小说的叙事机制完全冲破了客不雅汗青时间的匀称和序次,换算成作家对汗青生存的团体掌握和审美再现。在全书自由机动的叙事时空的营造历程中,包罗天文干象、休咎预兆、星卦谣谶、感到梦幻等具有浓重秘密色彩的详细细节在内的,大量夸大天人彼此关联、融通以及感到的感性内容,无疑功不成没。最典范的例证,当属书中频频布置感到、征兆等征象重复出现,并借此完成叙事场景的天然转换,由彼及此的空间变卦必定 造成必然的时间跨度,这一时间跨度每每可视文本必要而机动设置。书中的第63回交待庞统之死,先就以孔明寄书发兵西川的刘备:“亮夜算太乙数,本年岁次癸巳,罡星在西方;又不雅乾象,太白临于雒城:主将帅身上多凶少吉。切宜审慎”〔1〕,给读者猛烈的生理表示, 后更以“落凤坡”的偶合和“预计三分平刻削,长驱万里独倘佯,谁知天狗流星坠,不使将军衣锦回”的诗叹、“一凤并一龙,相将到蜀中。才到半路里,凤死落坡东。风送雨,雨随风,隆汉兴时蜀道通,蜀道通时只有龙”的童谣强化了宿命的严酷和生命的无常。在庞统死前,本回的叙事核心锁定庞统,叙事场景延展于取西川的征途。庞统死后,本回的叙事核心锁定孔明,叙事场景切换至众将留守的荆州城。其间则借天文干象完成了叙事场景的天然转换——七夕佳节,众官夜宴,“只见正西上一星,其大如斗,从天坠下,流光四散。孔明失惊,掷杯于地”,放声痛哭:“今夕西方星坠,庞士元命必休矣!”“今吾主丧一臂矣!”再如第33回完成了对曹操同一南方的叙述,若依照曹操这条线索,接下来该是挥师南征同一天下的雄才伟略。就像书中所写:“程昱等请曰:‘南方既定,今还许都,可早建下江南之策。’操笑曰:‘吾有此志久矣,诸君所言,正合吾意。’”但在全书的叙述步伐中,刘备应在曹操南征之前遇孔明,不然舌战群儒、草船借箭、火烧赤壁、智算华容等好戏就无法上演。因此,作者在此又设置了一些秘密的感到细节。先有曹操夜不雅天文,意会:“南边旺气灿然,恐未可图也。”继而见金光一道从地升起,曹操命人随光掘之,得一铜雀。然后牵动曹操留曹植与曹丕在邺郡造铜雀台,本身则将雄师人马班师许都,分兵屯田,养精蓄锐的故事变节,为此时尚借居刘表处的刘备三顾茅庐博得时间。 以上述种种透着“天人合一”哲学秘闻的秘密细节, 促成了叙事时空的机动切换,调理着叙事节奏的疏密张弛,使小说的叙事时空更为自由机动,同时也表现了作者对故事的团体掌握和宏不雅布置。可以看出,只管作为第一部章回小说,《三国演义》在人物塑造、情节处置惩罚等方面还存在着很多稚子之处,然而,使用天文干象、休咎预兆、星卦谣谶、感到梦幻等具有浓重秘密色彩的详细细节和宣扬天人感到、天命头脑的诗词歌赋来促成叙事时空的自由机动这一本领却运用得出神入化。云云多的天象、征兆等与人事相连,云云多的亦仙亦人的奇士游走在天命气数与人事作为之间,究其缘故原由,除了史传与话本对该书的倾慕浇灌,我们也不难发明作者对天人合一这一中国陈腐的哲学命题的 爱好,以及他对天命与人事之秘密的参悟与明白。 二、叙事机制的摇曳生姿 由于宏篇巨制的体制要求和受到话本叙事方法的影响, 章回小说每每具有非常猛烈的“缀段性”,即,全书故事既听从一个配合的主题,又好像多少个较为完备的情节片断连缀而成。在这种连串式的情节生长历程中因果接洽具有极大的遍及性和紧张性。小说家必要本领地设置叙事的逻辑端点,以包管故事的顺畅叙述、情节的引人入胜以及布局的精密完备。一些带有天人合一色彩的详细内容每每由于其对小说所发生的生爆发用和整互助用而充当叙述的逻辑端点,促使一个个情节音符编织成动人的故事乐章。小说的叙事机制也正是由于天人合一的详细内容所发生的生爆发用和整互助用的叠加而更显得活力四射、摇曳生姿,而且还散发出几丝若明若暗、空中楼阁的玄秘气味。 生爆发用是指前文出现的天人合一的详细内容预示了后文的生长趋势, 作者遂以这一内容为依据和线索睁开故事变节的构造和安插。除了前文提及的事例,《三国演义》第1 回开篇对灵帝时期种种“不祥之兆”的具体刻画也非常典范:青蛇蟠龙椅,雷雨加冰雹;洛阳地动;海水泛滥;雌鸡化雄;山岸尽裂;黑气飞入温德殿,虹霓显现于玉堂。“种种不祥,非止一端”就是要夸大“朝政日非,以致天下民气思乱,盗贼蜂起”,而将其置于全书首回,不但生发出黄巾叛逆、群雄逐鹿、三国鼎立这一段千古奇文,同时还积贮了猛烈的秘密气氛,令读者在一种小心翼翼却又无比等待的生理态势的驱策下去阅读后文。从某种水平上可以说,这一内容作为叙事机制的要害环节决定了整部小说的人物运气和生长趋势,表现出长期的生发结果。别的,《三国演义》中每每有一些天人合一的详细内容的生发结果虽无法连续全书的始终,但也能牵引出一系列跌荡升沉耐人寻味的故事。如,书中第78回写曹操梦见梨树之神扬言“吾知汝数尽,特来杀汝”并“仗剑砍操”,惊醒之后便觉头痛不成忍。作者按照这一假造的故事睁开了因果循环的情节链条。神医华佗在曹操“遍求良医治疗,不克不及痊可”的环境下进场,提出砍开脑壳,取出风涎,彻底治愈曹操的脑疾。刁滑多疑的曹操却以为:“臂痛可刮,脑壳安可砍开?汝必与关公情熟,乘此时机欲报仇耳!”于是将华佗下狱严刑拷问。罗贯中在此将情节线索一分为二,一面交接曹操的不治身亡,一面又继承为华佗故事划上句号。华佗 在狱中得到吴押狱的逐日以酒食扶养,吴的明理尊贤恰好与操之粗暴无知形成光显比拟。华佗感谢吴的膏泽,死前以所著《青囊书》相赠。合法读者光荣:神医虽死,术有传人,不意又冒出吴押狱之妻将《青囊书》烧毁,只剩下纪录阉鸡阉猪“小法”的一两页残稿:“难过人亡书亦绝,后人无复见青囊。”吴妻的一席话更如当头棒喝将这种不幸抬升到整小我私家类的高度:“纵然学得如华佗一样平常神妙,只落得死于牢中,要他何用?”神妙如华佗,仁厚如刘备,睿智如孔明,权变如曹操齐备葬身于三国纷争这场汗青大难之中,战役斲丧掉的是整小我私家类的聪明、文明以及生命,何止戋戋一个神医、一本“青囊”?!战役含糊了贤愚贫贱的界限,只有消失与虚无成为大家听从的“茫茫天数”,这不克不及不说是人类的大喜剧。作者从曹操的感到梦幻起笔,而头痛,而延医,而华佗,而押狱,而青囊,直到吴妻的人生哲理,在极为有限的半回篇幅中以凝练的笔墨收放自若地塑造了多小我私家物,蕴藉地表达了本身的主不雅情绪,点染了小说的喜剧气氛。追本溯源,“梨神之梦”的生爆发勤奋不成没。 整互助用是指小说中的天人合一的详细内容每每充当故事变节的中央链条, 鞭策各个叙事单位紧凑衔接、连贯一气,从而促进小说的叙事体系成为一个同一的有机团体。《三国演义》中水镜老师司马徽为刘备辅导迷津的情节就是典范一例。刘备在未遇司马徽之前,奇迹不停处于低谷。固然曹操在第21回“青梅煮酒论好汉”之际就宣称:“本日下好汉,惟使君与操耳!”但今后曹操安定南方、孙权坐领江东,“好汉”刘备却少有建立,乃至依附刘表,险造杀身之祸。三国鼎立的格式亦如天缺一角,迟迟未能归位。直到刘备跃马过檀溪遇水镜老师,刘备的遭际和全书的叙事才别有洞天。亦仙亦道的水镜老师实时出现,用童谣(八九年间始欲衰,至十三年无孑遗。到头天命有所归,泥中蟠龙向天飞)将刘备的崛起表明整天命所归、天意使然,让人们熟悉到刘备之以是可以或许飞龙在天、创建蜀汉,不但在于自身本质——“好汉”,更在于外在机会——“天命”,同时荐举“伏龙、凤雏”让这种“天命”找到了逻辑支持。一首隐藏玄机的童谣也由此引发世事浮沉的秘密感和得道多助的认同感。小说第35回“玄德南漳逢隐沦 单福新野遇英主”至第37回“司马徽再荐名士 刘玄德三顾草庐”,以及第38回的“定三分隆中决议”等一系列故事无疑是接洽前后情节的紧张内容。它一方面总结了前文故事,蜀汉将兴、三国鼎立的格式至此已呼之欲出,另一方面又借司马徽的预言“卧龙虽得其 主,不得当时,惜哉”交待了后文的情节归属,表示星落金风抽丰五丈原以及三分归一统的喜剧了局,从而使小说的叙事体系首尾呼应、十全十美。 爱·摩·福斯特曾说:“情节是小说的逻辑面,它必要有秘密感, 但秘密感的工具必需在以后加以澄清。读者可以在空中楼阁的天地中举行探索,而小说家却不克不及。他必需把握本身的作品,在这儿投下一线亮光,从那儿留下一丝暗影。他还要不时自问,用什么方法才干使情节取得精良结果?他事前应胸有定见,要置身于小说之上,动笔之前,要始终思量因果干系。”〔2〕(P84)《三国演义》中很多经心构想的天人合一内容每每将在后文中予以情节逻辑上的表明,并将其纳入小说的叙事体系之中,使其发挥生爆发用和整互助用。天人合一的详细内容具有猛烈的含糊性和不确定性,以是它们既预示了情节的必定趋势和终极归属,使故事直奔同一的目的而形成团体体系,同时又留给情节的详细运作以多种大概,使小说的故事变节在既定与不定之间布满跳跃性、吸引力和秘密感,这一摇曳生姿的叙事机制使小说的叙事布局越来越显得严整圆满。 三、叙事布局的严整圆满 天人合一作为小说布局结构的引导头脑,导致小说家在布置叙事布局、 故事模式时故意偶然取法天道,模仿天道以成人文。《吕氏春秋·圆道》云:“天道圆,隧道方,圣王法之,以是立天下。”昔人由于生产力低下,对天然熟悉尚停顿在感性阶段(这亦是天人合一的发生契机),故以为天是圆的、地是方的,并由于寒暑往来、日出月落、昼出夜伏、秋收冬藏等有纪律的天然变革与人事运动而渐渐形整天道循环的不雅念。《吕氏春秋》所言之“圆道”,也意味道“圆通周复”,“轮转而无废”的循环。即《易·泰·九三》所谓“无往不复”,《老于》所云“(道)周行而不殆”等等。周敦颐《太极图》以圆中圈空为“无极而太极之象”,朱熹直接说:“本日一阴一阳,则是以是循环者,乃道。”(《朱子语类》卷七十四)以是,以“循环为特性”的“圆’,成为中国人头脑与表达的生理按照和模仿工具。表现在小说叙事艺术上则表示为章回小说叙事重照应,刻意寻求回环往复的布局结果,从而使大量作品形成前后呼应、首尾关合、严整圆满的叙事布局。 与《水浒传》、《红楼梦》、《镜花缘》等章回小说每每要借助“谪世”、 “转世”之说和报应循环不雅念,从而形成谪世模式与转世模式两大叙事模式以打造严整圆融的 叙事布局差别,《三国演义》由“合久必分,分久必合”而形成精密的叙事大框架,天道循环的汗青哲理与回环往复的叙事布局到达精良的同一。小说开篇第一段即议论道:“话说天下局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周末六国分争,并入于秦。及秦灭之后,楚、汉分争,又并入于汉。汉朝自高祖斩白蛇而叛逆,一统天下,厥后光武复兴,传至汉帝,遂分为三国。”末端又议论道:“自此三国归于晋帝司马炎,为一统之基矣。此所谓‘天下局势,合久必分,分久必合’者也。”前者注意“合久必分”,后者夸大“分久必合”,由此组成汉——三国——晋分合相衔的汗青轨迹。在分合相衔的大框架之中又包括着魏蜀吴三家由创业到死亡的彼此坚持而又相应交织的三个重要叙事框架以及展示董卓、袁绍、吕布、刘表等昙花一现的小我私家汗青的无数较小的叙事段落。每一个叙事框架或段落同样拥有严整圆融的布局。以曹魏为例。早先,曹操每每以汉家忠臣的面貌示人,随着权势的渐渐强盛,曹操也徐徐撕破伪装果然陵暴君王。曹操曾先后两次毁灭汉献帝的谋害运动,诛杀了董承、董贵妃、伏完、伏皇后等人,严格弹压异己气力。书中第24回“民贼行凶杀贵妃”和第66回“伏皇后为国捐生”充实表露了曹操“托名汉相,实在汉贼”的实质,也可以视为曹魏团体抽芽和强大的标记。到第80回“曹丕废帝篡炎刘”,汉献帝自愿筑受禅台禅位曹丕,曹丕降旨封献帝为山阳公。曹丕代汉自主,曹魏团体的权势到达颠峰。第109回“废曹芳魏家果报”则可以看作曹魏团体灭亡的先兆。 司马昭在夺取曹家大权后,同样也毁灭了魏主曹芳的谋害运动,诛杀了张缉、张皇后等人,与曹操当年的做法如出一辙。第119回“再受禅依样画胡芦”, 魏主曹奂亦筑受禅台禅位给司马炎,司马炎亦封曹奂为陈留王。至此晋承魏祚,曹魏团体彻底退出汗青舞台。曹操和司马昭一前一后两次“屠后”,曹丕和司马炎一前一后两次“受禅”,四次宫廷政变勾勒了曹魏团体由盛而衰的生长轨迹。“两汉谋划事颇难,一朝失却旧山河。黄初欲学唐虞事,司马未来作样看。”“当年伏后出宫门,跣足哀号别至尊。司马目前依此例,天教还报在儿孙。”“昔日曹瞒相汉时,欺他未亡人与孤儿。谁知四十余年后,未亡人孤儿亦被欺。”“晋国范围如魏王,陈留踪迹似山阳。重行受禅台前事,回顾当年岂自伤。”正如粉饰在这些章节中的诗句的重复咏叹:作者故意增强汗青变乱的相似性,从而凸显“天道循环”、“因果报应”的汗青不雅。毛宗岗的《三国志演义回评》也指出:“献帝有衣带诏,曹芳亦有血诏;汉有伏后之见弑,魏亦有张后之见弑;汉有伏完、董承之事泄,魏亦有张缉之事泄。报应之反,何无分毫之或爽耶?”〔3〕(P473~474)从叙事艺术的角度来看,前后两次“屠后”、“受禅”的循环往复、首尾呼应更强化了叙事布局的严整圆满。“纷纷世事无穷尽,茫茫天数不成逃”。《三国演义》正是在这种多重回环布局的相续相套之间展示出三国期间变化不居、周流不殆的政治盘算与尘事风云。循环往复、首尾呼应在叙事历程中的重复利用,表现了古代小说家以“天道圆”的不雅念掌握生存、自发寻求圆通美满的艺术美感。 “哲学与文学是同一质地的差别样式”〔4〕(P270)。两边大概基于大抵雷同的思考和寻求而彼此联通。天人合一对《三国演义》叙事体系的影响是全方位、多层面的,固然远远不止上文所论及的三个叙事特点。但是,叙事时空的自由机动、叙事机制的摇曳多姿以及叙事布局的严整圆满无疑是《三国演义》等章回小说担当天人合一的影响而在叙事层面所发生的最为突出和会合的表示。掌握这些特点,又可以算作是对章回小说叙事艺术和布局本领的一种分析和发掘。由此深入,我们可以在加深对哲学与文学、传统文化与古代小说干系的熟悉的同时,对《三国演义》等章回小说的谋篇结构乃至头脑内蕴勾勒出清楚的影像。 【参考文献】 〔1〕罗贯中.三国演义〔M〕.长沙:岳麓书社,1996. 〔2〕爱·摩·福斯特.小说面面不雅〔M〕.广州:花城出书社,1984. 〔3〕朱一玄,刘毓忱.三国演义资料汇编〔C〕.上海:上海文艺出书社,1983. 〔4〕R W·比尔兹莫尔.文学的例证与哲学的杂乱〔A〕.今世西方艺术文化学〔C〕.北京:北京大学出书社,1988. 作者:韩晓 魏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