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族谱系统 >> 新闻公告 >>新闻管理 >> 内容详情
周一良谈诸葛亮
时间:1970-01-01 08:00  发布者:tianxiu  
别的一方面,他到四川、云南实行民族政策。“七擒孟获”事是裴松之《三国志》注里边的,而陈寿《三国志》中并没有把这事记载下来。但是既然有这种传说,就阐明有这种大概,也反应其时诸葛亮看待南中少数民族环境是接纳一种什么样的政策,可以说是以心折人,不是以力服人,是以德服人。只有如许,才可以真正跟少数民族搞好连合,恒久宁静共处下去,末了到达融合。他在四川安身,云南成为他很紧张的后方,直到本日云南少数民族还对他非常崇敬,非常敬爱,这不是偶尔的。固然“七擒孟获”是个故事,正史里没有纪录这件事变,但是我们应该看到这个传说,反应必然的究竟,特殊是从千百年来西南少数民族对诸葛亮崇敬的环境,可以想象到他在民族政策方面的巨大看法跟实践效果的环境。 别的从军事方面来讲,陈寿说他“应变将略,非其所长”似乎他不大可以或许兵戈。蜀汉在战役方面不是太乐成,固然有种种的缘故原由,不克不及完全归罪于诸葛亮一小我私家,恐怕跟它的地理环境,跟他部下的人才等等各方面都有干系。但是有一点应该看到,就是他频频出祁山北伐,现实上我看是一种以攻为守的方法,他如许攻并不是真正必然想要打到长安,打到洛阳,但是发兵这种姿态,这种活动,就使得南方对他另眼对待,对他不放胆大妄为,如许就保住了西南四川云南一带地方,以是把诸葛亮北伐看作一种战略,使用这个方法来维护住这个政权的安身点,维护他的职位,如许看大概更得当些。 诸葛亮给人的形象,如今一样平常都是从小说,戏剧方面转达过来的。我以为是不是另有一点应该思量,就是诸葛亮是一个讲求法治的人。本传上讲他“循名责实”就是法家的态度,他“严刑峻法”,有功必赏,有过必罚,非常严酷,老黎民都很怕他,但是同时也很敬爱他,我以为这是诸葛亮的一个方面。是不是另有另一个方面应该思量,就是他曾经讲过两句很著名的话,“淡泊以明志,安好以致远。”什么叫“淡泊以明志,安好以致远”呢?我领会这是道家头脑,道家“无为而治”的一种头脑,一种“淡泊”、“安好”的想法。以是诸葛亮这小我私家应该说他是有两个方面:一方面他在安邦治国方面,是接纳“严刑峻法”的方法。别的,他在为人方面有道家的一面。他的治家、人生不雅我以为恐怕应该同时留意到“淡泊明志”、“安好致远”的特怔。惋惜诸葛亮的著作本日留下来的不多,有些是假的,不成靠的。我想,假如他要作诗,写文章的话,恐怕很大概会更多的表露一些道家的头脑,而不是商鞅,韩非的那种想法。 以是以后研究诸葛亮,我以为还可以从这方面多下些工夫,研究研究他的心态,研究研究他的头脑深处是不是有几种因素混淆在一起的,而不但仅是一个讲严刑峻法的人。固然如今我们老黎民心目中的诸葛亮就是羽扇纶中的那种形象,这固然是从小说、戏剧里边来的,这阐明小说戏剧对付宣传汗青人物,对付举行汗青教诲照旧很有效的。 作者:周一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