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族谱系统 >> 新闻公告 >>新闻管理 >> 内容详情
赤壁之战的相干军事地理学题目
时间:1970-01-01 08:00  发布者:tianxiu  
一、有关赤壁之战的几个要害地名 《三国志》、《资治通鉴》等汗青著尴尬刁难赤壁之战的战事颠末有具体纪录,但与战役密切相干的几个地名如“赤壁”、“乌林”、“夏口”、“樊口”、“巴丘”、“云梦泽”等的形貌一带而过,给后人设下了很多疑点。 1、“赤壁”与“乌林” 《三国志》纪录:“……权遂遣瑜及程普等与备并力逆曹公,遇于赤壁……月朔征战,公军溃退,引次江北,瑜等在南岸。”《三国志?吕蒙传》:“是岁,又与周瑜、程普等西破曹公与乌林,围曹仁于南郡。”《甘宁传》:“后随周瑜拒破曹公于乌林。”照上述史料纪录可看出,孙刘联军与曹军初战于赤壁,曹军溃退江北,屯兵乌林。之后,产生较大范围的乌林之战,曹军大北退守江陵。赤壁于长江南岸,乌林于长江北岸。 赤壁之战提及“赤壁”,却没有明指在那边。从含意上明白,“赤壁”为一种紫赤色砂岩组成的地形,受断层结构控制,常漫衍在南边江河两岸,基岩耸立直插水中,人们常称之为“矶”。据有关汗青、地理文献纪录,湖北境内沿长江及支流汉水漫衍以赤壁定名的矶头有六处之多。包罗汉阳县西南60里的临嶂山南峰赤壁,汉川县城西80里处的赤壁山,武昌县赤壁山,黄州城西北江滨的赤鼻矶,汉江流域的钟祥赤壁以及蒲圻县西80里的赤壁山。六处赤壁,谁为古战场遗址,单从赤壁这一地名的考据不克不及容易作结论。更为缺乏取的是,以某地岩石赤不赤、红不红来考据赤壁古战场,实属无稽之谈。 按上所述, 考据赤壁古战场,必定涉及到另一紧张所在——乌林。赤壁之战现实上包罗初战于赤壁和决斗于乌林两个阶段。据《三国志》形貌,曹操部队赤壁败北后,退守江北屯兵乌林,与镇守赤壁的周瑜“隔江坚持”。以此看来作为赤壁之战的两个紧张战场“赤壁”、“乌林”相距不远,并隔江相望。也就是说,只有与“乌林”相距不远,隔江相望的“赤壁”才有大概是三国古战场赤壁。从这个推论上看,“蒲圻赤壁说”和“黄州赤壁说”较为站得住脚跟。由于蒲圻赤壁山,对岸是洪湖乌林;黄州赤鼻矶,在江北,并列团风镇,古称乌林。但若按《三国志》纪录的赤壁位于长江南岸,乌林位于长江北岸,蒲圻赤壁是“武赤壁”更为切合三国赤壁之战的汗青究竟。 2、“夏口与樊口” 《三国志》纪录:“建安十三年……秋七月,公南征刘表,八月,表卒,其子琮代,屯襄阳,刘备屯樊。九月公到新野,琮遂降,备走夏口。公进军江陵……,公至赤 壁。与备战倒霉,于是大疫,吏士多死者。乃引军还。备遂有荆州江南诸郡。” 上段笔墨清楚地纪录了曹军南下的行军门路和刘备退驻夏口的汗青究竟。曹操雄师沿新野、樊城到江陵的同时,刘备由于长坂之战的败北,自愿放弃江陵,退守夏口,并与早已驻守夏口的刘琦及沿汉水至夏口的关羽水师会合。此时东吴孙权屯兵柴桑。由于曹操兵多势众,霸占江陵后,气魄更盛,他一面会合水陆两军,沿江东下预备清除刘备,一面又派人向东吴孙权下战书。由于局面的生长,迫使孙、刘必需思量结成同盟。于是,孙权派出周瑜为左督,程普为右督,鲁肃为赞军校尉,从柴桑出发,领精兵三万溯江而上,进驻夏口,与刘备部队会集。设夏口为大本营,配合抗击曹操。然后“再进,与操相遇于赤壁”。 以上史料阐发可知,赤壁之战不但产生在樊口之上,并且在夏口以西。这就固然不是夏口以东与樊口隔江相望的黄州赤壁,而只能是夏口以西的蒲圻赤壁。 二、赤壁之战相干的行军门路 赤壁之战以及前后的行军门路不停存在着较大的争论,重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曹操在同一南方后,挥师南下,是沿汉江水道东进,照旧沿陆路直取江陵;其二,曹军兵败赤壁后,其退军门路华容道存不存在? 1、据《三国志?魏书?武帝纪》纪录,曹操雄师南下的进军门路是沿新野到樊城、长坂、江陵,然后水陆并进经巴丘,抵赤壁。 关于曹操进军门路题目,上段笔墨本色上作了比拟全面、客不雅的答复。由于从其时的军局势势来看,作为雄师事家的曹操,深知此次率兵南下的重要目标是一举清除南边重要盘据权势东吴的孙权,其次才是刘表。其时刘表驻守襄阳,孙权屯兵于柴桑。曹操率兵沿陆路南下,有必然的战略依据。一则可乘势清除来不及防备的刘表部队,再则可经长坂抢占军事重镇江陵,为进一步清除孙权部队创造精良条件,可谓“一石二鸟”。同时,曹操也思量到,本身的将士水性欠好,部队阵容宠大,加上时值深秋,汉江水量不大,曹操率兵放弃汉水东进而沿陆路南下的意图是切合其时的客不雅现实的。更况且,在此之前,刘备已付托关羽率水军从襄阳进汉水,把守水道。曹军固然要避联军所长,扬己之长从陆路南下以致占据江陵。 2、从“华容道”、“云梦大泽”的地理位置,看曹操退军门路。 据《山阳公载记》:“……公船舰为备所烧,引军从华容道步归,遇泥泞,道不通,天又大风,悉使羸兵负草填之……。”又据《好汉记》纪录:“曹公赤壁败,行至 云梦大泽中,遇大雾,迷失门路。” 以上史料阐明,曹操赤壁败北退却军门路颠末两个紧张地方。其一:华容道。据考据古华容道并非在今湖南华容县境内,而是在江汉平原上潜江以南,监利以北的地方。其二:云梦大泽。云梦泽是我国古代闻名湖沼地之一,对云梦泽详细位置范畴及汗青变迁历程的研究,对付确定赤壁之战古战场有必然的意义。 “云梦”与“云梦泽”是同一个地形区吗?这是我们起首要弄清晰的观点。“云梦”在先秦古籍中并非指云梦泽而言,而是泛指春秋战国时期楚王的狩猎区,是辽阔的山林原野而非单指湖沼泽地,包罗山地、丘陵、平原、湖泊等多种地貌形态。据汉司马相如《子虚赋》对云梦的形貌,其范畴东至武汉以东的大别山麓,西至鄂西山地,北及大洪山区,南缘大江。而云梦泽则是此中范围于江汉平原以湖沼地貌为主的一局部。名曰“楚之云梦 ”。古代江汉平原上的云梦泽,在结构上属第四纪猛烈下沉的凹陷区,经恒久地理演化渐渐发育成为宽敞的古云梦泽本地湖盆。以后由于长江、汉水夹带的泥沙大量沉积,渐渐形成江汉本地三角洲,使湖面不时支解、缩小、崩溃,终极演酿成平原与湖沼相间的天然景不雅。先秦时期,“周遭百里”的云梦泽,北以汉水为限,南则“缘以大江”(约当今潜江、沔阳南、监利、石首北境)。战国中期,应城、天门一带的云梦泽,为汉水所挟带泥沙湮没,云梦泽已略见缩小。西汉时期,因江、汉两水泥沙的淤积,荆江、汉江两本地三角洲联为一体。云梦泽主体已移至华容县四周。以后随着江汉三角洲的进一步扩展,至东汉时已移至华容东南边向。 在熟悉“云梦泽”地理情况变迁纪律的底子上,我们可以进一步得出如下结论:曹操赤壁败北退军门路是从乌林经华容道,穿越云梦泽退守南郡,由此可推断“乌林”处在“华容道”、“云梦泽”的东南边向,这一点与洪湖“乌林”完全符合。假想如武赤壁在黄州,怎样表明华容道,怎样明白云梦泽的变迁,曹操退军又怎么个退法?看来武赤壁在黄州不切合天然景不雅变迁的汗青究竟。 三、关于赤壁之战军事作战地形 古代战役差别于当代战役,得胜的要害因素在必然水平上取决于天然因素。此中地形条件尤为突出。在考据三国赤壁遗址时不成忽视地形因子的紧张作用。 据史料纪录,三国赤壁古战场重要局部会合在一个约100多平方公里的岗地湖汊地形地区,属于云梦泽东南方缘地带。此处湖泊广布,河流纵横,彼此相同,在浩繁湖沼之间零散漫衍着巨细几百座山丘。这一上风的战略地形一方面得当于屯兵积粮,另一 方面辽阔的水域便于练习水军,水上交通便当易于联为一体。更况且江岸一赤壁矶,直伸江心,把守江口,成为阻击曹军顺江东进的一把白。正是由于周瑜、刘备占据这一紧张军事战略要地,使曹军南下受阻,并一举将其击退。笔者以为,作为大战的主战场,蒲圻赤壁与《三国志》以及别的史料纪录的古战场非常相似。 1000多年前的蒲圻赤壁,是一片湖汊沼泽地形。地区内河网稠密,湖泊浩繁。陆水、蟠水、泗水等重要河道自南向北过境长江,把黄盖湖、周郎湖、蒲圻湖等巨细数十个湖泊连为一个团体。湖沼之中,零散漫衍有周郎山、金鸾山、蜀山、柳山等巨细几十座山丘,赤壁矶头耸立江岸,直插江心,为一自然水上屏蔽。陆水入江口—陆口,向为江东锁钥。蒲圻赤壁一带军事战略地形的紧张性,早在建安初年周瑜随孙策征讨黄祖于沙羡时已深悉。建安十三年,周瑜再次进讨,对赤壁及陆口越发熟识。周瑜意识到,倘赤壁、陆口一失,曹军必沿陆水河上溯,越幕阜北麓羊头山,克取柴桑。据此,周瑜、刘备联军从夏口逆江而上提前两天占据陆口、蜀山。借助这块湖港纵横,阡陌交织,交通良好,水陆互为犄角的军事地理情况,依山伴水设防。江上通过赤壁矶头、陆口,扼住欲顺江东进的曹操水军,一举击退曹操雄师,迫使曹军引次江北,屯兵乌林。从古战场特性阐发可见,赤壁之战对付曹军来说是一场遭遇战,而就孙刘联军而言则是一场有预备之战。联军之以是能容易取胜,在很大水平上是由于占据地利之便。 总之,通过对武赤壁遗址题目的讨论,使我们把视线投射到与赤壁之战密切相干的几个题目上,并就几个要害地名的考据、行军门路简直认以及蒲圻赤壁战略地形的评价,笔者进一步必定了武赤壁在蒲圻之说。同时,笔者信赖,随着汗青学界、地理学界、考古学界、文学界多学科综合的深入全面的研究,蒲圻赤壁当属三国古战场赤壁的史实将会为越来越多的学者和专家所确认。 注:1、蒲圻现为湖北省赤壁市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