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族谱系统 >> 新闻公告 >>新闻管理 >> 内容详情
中医文化―中药典故―自愿“更名换姓”的中药
时间:1970-01-01 08:00  发布者:tianxiu  
避忌是中国汗青上一种特别的文化征象,也可视为一种封建迷信,在古代为了避忌帝王的一些隐讳,人们在言行上经常会受到很大的束缚,就连一些中药也是难逃“灾难”。下面这些中药就是为了避忌某位君主而自愿“更名换姓”的。山药:是一味补脾益肾的佳品。在汗青上履历了2次更名换姓。山药入药始见于《神农本草经》,其名为“薯蓣”。到了唐代,为了避忌唐太宗(李豫)之讳(因“蓣”与“豫”同音),更名为“薯药”。到了宋代,又为了避忌宋英宗(赵曙)之讳(因“薯”与“曙”同音)而更名为“山药”,并不停相沿至今。玄参:具有滋阴降火作用的玄参,其入药始见于《神农本草经》。玄者,黑也,故有“黑玄参”之名。到了清代,因避忌康熙天子之名玄烨,改“玄”为“元”。“元参”之名便由此而得。玄明粉:是从中药芒硝中提炼所得,又被称为“风化硝”。在清代,遭受了与玄参雷同的运气,因避忌康熙天子(玄烨)之讳,改“玄”为“元”,故得名“元明粉”。延胡索:经常用来治疗胃脘痛的延胡索,在汗青上也履历了数次的“更名换姓”。早在南北朝时期该药已开始入药,名为“玄胡”,唐代始有“玄胡索”之名(见于陈藏器的《本草拾遗》)。元代名医王好古曰:“本名玄胡索,避宋真宗讳,改玄为延也。”该药因此而得名“延胡索”。明代贾所学在《药品化义》中称其为“元胡索”,现常简称为“元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