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匮要略注 痉湿病脉证并治第二(二) 时间:1970-01-01 08:00 发布者:tianxiu 【按】
本门首条痉病也之下「若发其汗…」六句,当移于此条之首,文义始属。此条「暴腹
胀大者」句,衍文也,当删之。
【注】
不单风病,发汗过多则痉,即寒湿相抟之病,发汗过多亦痉也。发汗过多,其表益虚
,表虚则必即恶寒甚也。发寒湿汗后,其脉不直紧,如蛇之曲缓,则为邪退,不成痉
病,为欲解也。若脉仍直紧不缓,或不直紧反伏坚弦急者,为邪不退,成痉病矣。12
疮家,虽身疼痛,不成发汗,汗出则痉。
【注】
疮家初起,毒热未成,法当汗散。已经溃后,血气被伤,虽有身痛表证,亦不成发汗
,恐汗出血液愈竭,筋失所养,因而成痉,或邪风乘之,亦令痉也。
13
痉病有灸疮,难治。
【注】痉病宜灸,如有灸疮,若不发脓,则为荣卫已绝,故曰难治。
14
湿家之为病,一身尽疼,发热,身色如熏黄也。
【注】
湿家,谓病湿之人。湿之为病,或因外受湿气,则一身尽痛;或因内生湿病,则发热
身黄。若表里同病,则一身尽痛,发热,身色如熏黄也。湿家之身痛发黄,不似伤寒
之身痛发黄者,以无六经之形证也。
【集注】
徐彬曰:此言全乎湿而久郁为热者,若湿挟风者,风走空窍,故痛只在枢纽;今单湿
为病,则浸淫遍体,一身尽痛,不止枢纽矣。然湿久而郁,郁则热,故发热,热久而
气蒸于皮毛,故疼之所至,即湿之所至,湿之所至,即热之所至。而色如熏黄者,熏
火气也,湿为火气所熏,故发色黄带黑而不亮也。
15
湿家,病身疼发热,面黄而喘,头痛鼻塞而烦,其脉大,自能饮食,腹中和无病,病
在头中寒湿,故鼻塞,纳药鼻中则愈。【注】
此申上条,详其义,出其脉,别其治也。湿家病,身疼发热,面黄而喘,此内生外受
之湿病也。外宜羌活胜湿汤,内宜茵陈五苓散;喘甚,大陷胸丸。若更头痛鼻塞而烦
,其脉大,证类伤寒,但其人里和能食,知非伤寒,不成发汗,乃头中寒湿之邪,故
头痛鼻塞,惟宜纳药鼻中,取黄水从涕出,而寒湿以泄,病可愈也。所纳之药,如瓜
蒂散之类。
【集注】
魏荔彤曰:头中为诸阳之首,非寒湿能犯之地。今头中有寒湿,则热气挟之上炎,非
寒湿外邪自能然也,有湿热则内为之主持也。热引湿邪,上干清分,鼻必为塞,故用
纳鼻药,宣通清气而全愈矣。
16
湿家,身烦疼,可与麻黄加汤,发其汗为宜,慎不成以火攻之。
【注】
湿家外证,身痛甚者,羌活胜湿汤;内证发黄甚者,茵陈五苓散。若惟身烦痛而不发
黄者,则为外感寒湿,与麻黄加汤发其汗,寒湿两解也。慎不成以火攻之者,谓不
可以火劫大发其汗,必致变也。
【集注】
赵良曰:湿与寒合,令人身疼,大法表实成热,则可发汗,无热是阳气尚微,汗之恐
虚其表,是证虽不云热而烦,以生烦由热也,以是服药不敢大发其汗。且湿亦暴汗可
散,用麻黄汤治寒,加去湿,使其微汗耳。不成火攻,火攻则增其热,必有他变,
以是戒人慎之。
喻昌曰:麻黄加,则虽发汗不至多汗,而得麻黄,并可以行表里之湿。不成以火
攻者,反增发热也。
麻黄加汤方
麻黄(去节)三两桂枝(去皮)二两甘草(炙)二两杏仁(去皮、尖)七十个
白四两
右五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二升半,去滓,温服
八合,覆取微似汗。
【按】
桂枝气味辛甘,全在于皮,若去皮是枯木矣。怎样有解肌发汗之功?宜删此二字,后
仿此。
17
太阳病,枢纽疼痛而烦,脉沉而细者,此名湿痹,湿痹之候,小便倒霉,大便反快,但当利其小便。
【注】
此承上条互详其义,谓湿家身痛不成发汗,当有利小便之法也。太阳病,一身枢纽烦
疼,若脉浮细者,湿在外也,当汗之;小便倒霉,大便反快,脉沉细者,湿在内也,
当利之。。今湿气淫于表里,故枢纽烦疼,?而不可,小便倒霉,大便反快,此名湿
痹。虽有身痛,其脉不浮细,故不成发汗。设脉沉细,故但当利小便,若小便当,濡
泻止,痹不愈,身仍疼痛,汗之可也。
【集注】
赵良曰:痹痛也,因其枢纽烦疼,脉沉而细,则名曰湿痹也。经云:湿胜则濡泻,小
便倒霉,大便反快者,是湿气内胜地,但当先利小便,以泻腹中湿气,故云治湿倒霉
小便,非其治也。设小便当已,而枢纽之痹不去,又必自表治之。
李?曰:太阳经行身之表,外邪皆得伤之,故亦受湿气也。枢纽疼痛者,湿留枢纽也
,湿气郁蒸而生热,故烦也。经云:沉潜水蓄,沉细为内湿脉。痹者,闭塞不通之谓
,即『内经』湿气胜者为?痹之意,今小便倒霉,是湿盛于内也。即『内经』湿胜则
濡泄也。利小便则湿去,而泻烦止矣。
18
湿家,其人但头汗出,背强,欲得被覆向火,若下之蚤则哕,或胸满,小便倒霉,舌
上如胎者,以丹田有热,胸中有寒,渴欲得水,而不克不及饮,则口燥烦也。
【注】
湿家头汗出者,乃上湿下热,蒸而使然,非阳明内实之热,蒸而上越之汗也。背强者
,乃湿邪重?之强,非风湿拘急之强也。欲覆被向火者。乃一时湿盛生寒,非伤寒之
恶寒也。若误以阳明内湿之热,上越之头汗而遂下之,则湿从寒化,即乘虚入于上,
则肺气逆而胸满,入于中,则胃和睦而为哕,入于下,则膀胱气化不可,为小便倒霉
。舌上白滑如胎者,盖以误下热陷,丹田有热也。寒聚于上,胸中有寒也,以是渴欲
得水,而不克不及饮。由下有热而生口燥烦,由上有寒而不化生津液,虽口燥舌干,而不
能多饮也。19
湿家下之,额上汗出,微喘,小便当者,死;下利不止者,亦死。
【注】
此承上条互详误下,以明湿家头汗之死证也。夫误下,额汗微喘,若小便倒霉,是湿
家额汗之喘,未可言死也。今小便反利,则知非湿气上溢,乃上脱额汗之喘,故曰死
。若下利不止,亦知非湿去之利,乃中脱直下之利,故曰亦死。
【集注】
赵良曰:此妄下之,因而致逆,逆则阳自上越,阴自下脱,其额上汗出微喘者,阳之
越,小便当与下利不止者,阴之脱也,阴阳离决,必死之兆也。自此而推之,下之虽
额上汗出微喘,若巨细便倒霉者。是阴气不脱,而阳之根犹在也;下之虽巨细便当,
设额上无汗与喘,是阳气不越,而阴之根犹在也,则非离决,可以随其证而治之。
李玮西曰:前云湿产业利小便,以湿气内瘀,小便原自倒霉,宜用药利之。此下后里
虚,小便自利,液脱而死,不成一例概也。
20
病者一身尽疼,发热,日晡所剧者,名风湿。此病伤于汗出当风,或久伤取冷所致也
,可与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
【注】
病者,谓一身尽痛之病人也。湿家一身尽痛,风湿亦一身尽痛,然湿家痛,则重?不
能转侧;风湿痛,则轻掣不成屈伸,此痛之有别者也。湿家发热,早暮不分微甚;风
湿之热,日晡所必剧,盖以湿无往复,而风有休作,故名风湿。原其由来,或为汗出
当风,或为久伤取冷,相合而致,则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发散风湿,可与也明矣。
【集注】
程林曰:一身尽疼发热,风湿在表也。日晡,申时也。阳明王于申酉戌,土恶湿,今
为风湿所干,当其王时,邪正相抟,则反剧也。汗也湿类,或汗出当风而成风湿者,
或劳伤汗出而入冷水者,皆成风湿之病也。
魏荔彤曰:痉家非风不成,虽有寒,亦附于风;湿痹无寒不作,虽有风,亦附于寒,
此必然之理也。
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方
麻黄(去节汤泡)半两甘草(炙)一两薏苡仁半两杏仁(去皮、尖,炒)十枚
右麻豆大,每服四钱,水盏半,煮八分,去滓,温服,有微汗,避风。
21
风湿,脉浮,身重,汗出恶风者,防己黄耆汤主之。
【注】
脉浮,风也,身重,湿也,寒湿则脉沉,风湿则脉浮。若浮而汗不出恶风者,为实邪
,可与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汗之。浮而汗出恶风者,为虚邪,故以防已、白以去湿
,黄耆、甘草以固表,生姜、大枣以和荣卫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