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文化―医林漫画―四个汤头开药铺 时间:1970-01-01 08:00 发布者:tianxiu 中医的处方一样平常称“处方”,也有叫“汤头”的,一个汤头一样平常有数味或数十味中药构成,也有一味即称一个汤头的,如“独参汤”等。
汤头到底有几多呢?很难说准。在清朝康熙33年,有位叫汪昂的中医,著了一本《汤头歌诀》,网络中医常用汤头320个,用七言诗体编成歌诀,将每个汤头的名称、构成药物、顺应症、随症加减都写入歌中,简明扼要,便于诵读影象,传播很广,影响深远。
既然汤头这么多,为什么四个汤头就能开药铺?本来这只是一个传说故事,说的是清代末年,在江南一冷僻的小镇上,有一家祖传数代的中药铺,药铺坐堂和抓药的都是这一家人,他们代代相传,只在四个汤头上做文章,药铺一代一代开了多年,也医治好了本地很多人。是哪四个汤头呢?就是“四君子汤”、“四物汤”、“二陈汤”、“平胃散”。“四君子汤”是由人参(或党参)、白术、茯苓、甘草构成,用于益气健脾,主治脾胃气虚。“四物汤”由当归、熟地、白芍、川芎构成,用于补血、调经。“二陈汤”由山半夏、陈皮、茯苓、甘草构成,用于化痰、理气和中。“平胃散”由厚朴、陈皮、苍术、甘草构成,用于燥湿健脾、行气和胃。大夫颠末“四诊”,看不出病人有什么病,就试用“平胃散”加减,为病人先调治一下脾胃,复诊再予以调治。
既然十几味中药构成四个汤头,治的病也有限,一其中药铺,几百味中药,怎么能靠四个汤头来维持,并且在本地谋划数代不衰?
本来中药处方贵在辨证施治,所用方药,又贵在不拘泥原方,而要随症加减化裁。―个汤头治好一个病人的虽然有,但究竟是少数,由于病人总不会完全照着你的汤头的顺应症去抱病,每每有兼症。用活汤头,师古而不泥古,就要在用药加减上下工夫了。比方同属《四物汤》证,如诊出病人是血热为主,就将熟地改为生地;假如血滞为主,就加大当归、川芎的份量;假如血虚为主,就宜将熟地、白芍的份量加重,等等。还可将两个汤头归并用,如胃气不舒而又兼痰饮,就可将“平胃散”、“二陈汤”并用,称“平陈汤”……
由于是故事,我们暂不去问它有几分真实,有几分假造,但有两点可给人以启示:一是初学医者,底子工夫先要学好,如汤头、药物配伍禁忌(如“十八反”、“十九畏”之类);二是辨证之后,对汤头要因病、因人(男女老小、初病、久病)、因季候、因地区加减化裁,予以变通。若能做到这两点,虽不克不及说妙手回春,亦不至于对病人乱下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