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族谱系统 >> 新闻公告 >>新闻管理 >> 内容详情
中医文化―中药文化―孙思邈在禹州 小考
时间:1970-01-01 08:00  发布者:tianxiu  
孙思邈生于何时,运动那边及平生古迹,在《旧唐书》、《新唐书》中纪录不多,以是后人对其出生时间,争议较多。为此,依据《旧唐书》、《新唐书》之纪录,《令媛方》孙思邈之自述,近代名家之灼识卓识,对孙思邈之生年及在禹州生存以作肤见,不妥之处,敬请列位名家指正。 一、关于出生时间 孙思邈,京兆华原人。生于何时,其说有二:一说生于西魏・文帝・元宝炬・大统七年(公元541年);一说生于隋开皇辛丑(公元581年)。它说也有,大以此两种说法为主。作甚确切,未有定论,各有说辞。 (一)关于生于西魏文帝天宝炬大统七年(公元541年)之说: 1、《旧唐书・孙思邈传》“思邈自云开皇辛酉岁生”,因有辛酉年号,当以辛酉岁生; 2、《旧唐书・孙思邈传》“洛州总管独孤信见(孙思邈)而叹曰:‘此圣童也。但恨其器大,适小难为用也。’周宣帝时,思邈以王室多故,乃隐居太白山。隋文帝辅政,征为国子博士,称疾不起。”是说洛阳总管卫国公独孤信(503年――557年),于北周孝闵帝元年(557年),途经华原碰到孙思邈,及北周、隋时孙思邈隐居、不仕之事。 3、《旧唐书・孙思邈传》“询之乡里,咸云数百岁人,话周、齐间事,念念不忘,以此参之,不啻百岁人也。” 4、《旧唐书・孙思邈传》“魏征等受诏修齐、梁、陈、周、隋五代史,恐有遗漏,屡访孙思邈,思邈口以教授,有如眼见。”是说修史人中有姚思廉(生于557年),李百药(生于565年),他们熟知前代史事,岂非还会扣问比他们小一、二十岁的孙思邈吗?以上之由,当推孙思邈为541年生。 (二)关于隋开皇元年辛丑岁(581)之说: 1、《旧唐书・孙思邈传》5096页:“思邈自云开皇辛酉岁生,至今九十三矣。”是说辛酉之“酉”系误听而写,当为辛丑。因隋开皇元年,是为辛丑之年,故孙思邈自云开皇岁生,信度较高; 2、《旧唐书・孙思邈传》5095页“上元元年(674)辞疾请归,特赐良马,及鄱阳公主邑以居焉。……思邈自云开皇辛酉(丑)岁生,至本年九十三矣。”是说癸酉之岁(673),墨客卢照邻曾留居孙思邈宅,孙思邈自言九十三岁,当为581年生,及开皇辛丑年; 3、《新唐书・孙思邈传》载:“永淳初,卒,年百岁余。”是说孙思邈生年一百有余,但不外一百一十岁,应以开皇元年出生为是。以上之由,当推孙思邈为581年生。 (三)考据 (1)《旧唐书・孙思邈传》“思邈自云开皇辛酉岁生。”如定“辛酉”,需否“开皇”,历代未否认“开皇”之说,故“辛酉”之“酉”有误,应为“辛丑”,既合“开皇”,又与癸酉之岁九十三岁相对。 (2)洛州总管独孤信见(孙思邈)事,据《北史》和《周书》均未纪录独孤信托洛州总管之事。故独孤信见孙思邈没有详确资料,此段话语与隋文帝征孙思邈为国子博士等应为史官赞誉孙思邈“高人”之词。又如“咸云数百岁”,乃为乡里之话,因其言词有理,就觉其“不啻百岁”。另有《旧唐书》中孙思邈论孙处约及卢齐卿之事,皆为传说、夸耀之词,岂能与“开皇、上元、癸酉、九十三岁”之实语比拟。 (3)魏征等受唐太宗之诏于贞不雅时修史,贞不雅元年(修史应该为元年之后)为627年,是年魏征已47岁,姚思廉70岁,李百药62岁。魏征屡访孙思邈,一是孙思邈为太宗敬重之人,二是恐有遗漏。“口以教授,有如眼见”,阐明与魏征同年生的孙思邈见闻多,读史多,言辞准,言论清。 (4)从孙思邈所撰《令媛方》中看,其叙述之事,多为武德(高祖年号),贞不雅(太宗年号)之时之运动,隋大业中事仅一。如按541年出生,大业中孙思邈已70岁,而在令媛方中70岁(611年)之前之事未叙一件,显然不合常理。 (5)如孙思邈生于西魏541年,于周宣帝时隐居,隋文帝征而不起,皆为隋前之事,《隋史》当有纪录。 (6)假如孙思邈541年出生,贞不雅元年应为86岁,李百药为62岁,李百药讨教孙思邈,乃在情理之中,但《旧唐书》记李百药已为隋时遗臣,而孙思邈在隋时之事没有记述。以是,孙思邈没有李百药年龄大,孙思邈按581年出生,比李百药小15岁,这比拟切合汗青纪录。故孙思邈出生之年应为开皇元年(辛丑年),即581年。 二、孙思邈与禹州 孙思邈在禹州生存多年,从以下几点可以证明: (一)孙思邈在禹州平生古迹较多,如一针救二命之事、葱管导尿之术、抓药、察药、花蕊、悬壶济世等。 (二)因孙思邈常年在禹州,死后又葬在禹州,禹州人民在此建祠以示怀念。天下各地怀念孙思邈创建祠、庙虽多,但形成街道的不多,以是禹州之药王祠街、山林街,是很好的汗青见证。 (三)卢照邻与孙思邈 《旧唐书・卢照邻传》纪录“卢照邻,字升之,幽州范阳人也,年十余岁,就曹宪、王义方授苍、雅及经史,博学善属文。初授邓王府典签,王甚爱之,曾谓群官曰:‘此即寡人相如也’。后拜新都尉,因染风疾(麻风病)去官,处太白山中(约莫咸亨三年,即672年),以服饵(服丹)为事。后疾转笃,徒具阳翟之具茨山(为永隆二年,即681年),著《释疾文》、《五悲》等诵,颇有骚人之风,甚为文士所重。照邻既沉痼挛废,不胜其苦,常与支属执别,随自投颍水而死,时年四十,文集二十卷。”此传叙述了卢照邻染麻风病,在太白山服丹转重,搬家阳翟之具茨山,即今禹州市北十五公里的具茨山,后四肢痉挛,不克不及忍受其痛楚,投颍水而死,即投禹州颍河而死。 卢照邻病重为何到禹州?我们读了《旧唐书・孙思邈传》就知道了。 “上元元年(674年)孙思邈辞疾请归,特赐良马,及鄱阳公主邑司以居焉。其时着名之士宋令文,孟诜、卢照邻等,执师资之礼以事焉。思邈常从幸九成宫,照邻留在其宅。时庭前有病梨树,照邻为之赋,其赋曰:癸酉(673)之岁,余卧疾长安光德坊之官舍。父老云:‘是鄱阳公主邑司,昔公主未嫁而卒,故其邑废。’时有孙思邈处士居之。……照邻有顽疾,医所不克不及愈,乃问思邈‘名医愈疾,其道何如?’……” 这段话叙述了卢照邻在太白山病情加重,投孙思邈处,卢照邻作《病梨赋》,来表示本身病痛之苦,并问孙思邈名医愈疾之道。从这叙述中看出,卢照邻为何于681年迁至禹州具茨山,也完满是为了治病,就是由于孙思邈在禹州,卢照邻才迁至禹州,也就是说卢照邻因病,孙思邈在哪儿,卢照邻就随之到哪儿。 从“徒居阳翟”来看,卢照邻是做恒久计划居住。为什么卢照邻要恒久居禹,可阐明两点:一点是孙思邈已经恒久在禹居住;二是说孙思邈已逾百岁,不会再常常外游。以是购园置宅,作恒久居住的计划。 卢照邻为何自投颍水而死?缘故原由有二:一是“不胜其苦”,更紧张的一点是无报酬其治病是基础缘故原由。 卢照邻于681年搬家禹州,他搬家禹州是盼望能活下去,能活下去的重要因素是孙思邈可为其治病。不意于682年,孙思邈飘然长逝,别卢照邻而去,使卢照邻的盼望完全幻灭,加之“不胜其苦”,于是自投颍水而死。 以上三方面阐明,孙思邈从中年时期到禹立业,虽常外出采药寻方,为民治病,奉养朝廷,但他时常回禹居住,他已把禹州之宅作为立品之“家”。 以是,人们常说:“孙思邈出生在耀州,运动在禹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