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族谱系统 >> 新闻公告 >>新闻管理 >> 内容详情
观赏翠华茶
时间:1970-01-01 08:00  发布者:tianxiu  
谈到茶的掌故,似乎多与禅寺、僧人有些干系。见之于载籍,《隋书》记文帝杨坚得老僧辅导,采南山之若,煮尔饮,头痛顽疾霍然而愈。《旧唐书》也有宣宗李忱沼见僧人,以长命之道垂询的事,宣宗得到的答复是:"臣少也贱,素不知作甚药,唯嗜茶。凡履处,惟茶是求,或过百碗,不以为厌。"--祛病、强身、健体,茶之成果使然,却总偏有一位僧人来做"引子"。茶与禅,茶道与禅机,莫不真有缘份?大关县有座翠华寺,翠华寺里培养出了闻名的翠华茶,其缘起、转归,也有一位僧人饰演了主角。 翠华寺坐落在大关县城南郊翠西岳麓,始建年代不详。丘岗环绕,林泉幽深,青藤缘墙,竹影摇曳,是一个极为清净的行止。寺内右有不雅音殿,左为玉皇阁、雷祖庙,正殿悬唐有耕题"甘露流珠"横匠;陈鹃题联,'联语云:"翠色拥山岗,杨柳枝头甘露润;华崖开天下,桂花香外白云飞。"正殿檐际有张赞卿手书"桂绕莲台"横匾;张维翰题联,联语云:"风物未全殊,野寺寻碑存旧贵;沧桑经累易,莲台补桂继先芬。"--匠额、题联都是晚清、民国时文人遗墨,且文辞、笔致也不值得太多称道,但此中提到的"桂花"却是翠华寺里最弥足贵重的灵异之物。据民国《大关县志》记:丹挂有两株,植于玉皇阁前,主干参天而起,枝叶青碧如盖,悠悠馨香袭人。更有奇异处,每逢霁雨初歇,丹桂的叶片上便有星星点点的斑纹闪现,并拼构成一个"贵"字。何以云云?玄机微妙,无人参悟得透。恰因这丹桂的存在,翠华寺申明在外,成为一方的胜迹。 清嘉庆年间,一位云游四海的僧人叩开石门关,循关河上行,在霏霏细雨中走进了大关厅城。僧人显然是慕名而来,进了厅城便一起探询,径直找到了翠华寺。花木丛茂,禅院幽静,香烟缭绕,钟罄声声。僧人仁立玉皇阁前,冷静地看着丹桂,那参天而立的主干,那青碧如盖的枝叶。韶光在无声地流泻,不知过了多久,缱绻了半天的淫雨忽然止歇,云隙开处,日光灼灼,从云隙间漏下,丹桂树的叶片上公然便有了星星点点的斑纹显现,谛视很久,那叶片上的斑纹竟拼构成一个彰目显眼的"贵"字。--"翠华丹桂百年物,干老根深气犹足。叶上新点'贵'字得,花开酿酒色碧绿。"--很难说是由于"贵"不成言的丹桂树挽留,抑或寻寻觅觅而来的僧人别有一番情愫,总之,云游四海的僧人不想再去云游了,就在翠华寺里寻一个住处,平安静静地把本身安排下来。 这僧人也是一位茶痴。翠华寺中丹桂的灵异早有耳闻,寻踪而来,眼见为实,一生的归宿便无可改变地定向了。在市俗眼里,"贵"不成言是异兆,是祥瑞。而僧人凭着阅历和独占颖悟的慧心,把它看作特别天然条件下的特别景不雅。天之予人,不在言其"贵",而在昭示耕作。僧人荷锄肩担,把寺院里的空隙清算出来,播下随身携来的茶种,经心莳弄。晨钟暮鼓,空门门生该做的作业做完后,僧人便不离不舍地保卫着他播下的种子,看着它抽芽、出土、抽条、生气勃勃地长高,催生出鹅舌样的嫩叶。翠华寺茶园里的变革,在从来没有想到过种茶的大关厅黎民中引起了惊动。慕名而来者,有老实信佛的善男信女,讨一包新茶到峨媚朝山时作为供奉;有星期孔孟的士子,寻思借翠华茶的灵犀成绩几篇美仑美奂的笔墨,劳绩那'"贵"不成言的出息;更有以稼稿为生的老农老圃,乞得几粒茶种以广莳植。"众生无边誓愿渡",吾佛大德无量,有求者皆属有缘。僧人尽大概地满意各色人等的要求,几年间,翠华茶走出了翠华寺,周遭数十里的翠西岳上有了成片的茶园。 道光年间,翠华茶被钦定为大关厅向皇室贡奉的方物。祸矣?福矣?一方面,"一人龙门,身价百倍",促进了翠华茶的生产和贩卖。另一方面,"一瓯之茗,倾百家之产",黎民怎堪重负。祸今,福今,实在难以支解。 进入20世纪,翠华茶更累获殊荣。1915年获巴拿马国际展览会银奖;印年代翠华龙井、翠华眉茶走进中南海,毛泽东品尝了,周恩来品尝了,到访的国际友人也品尝了;80年代,翠华茶3次获云南名茶称呼;90年代,翠华茶再获银奖。《中国茶经》一书,对大关翠华茶有如下一段评价:"形状扁平、平滑、匀整,色泽黄绿,香气清香馥郁,滋味甘醇适口,汤色黄绿豁亮,叶底嫩绿成朵。" 翠华茶缘起于翠华寺,翠华寺至今仍在,但那位引种、培养出翠华茶的僧人却是早早地就圆寂了。他没有因茶而寿享遐龄,他连贡茶的甘苦喜忧都未曾体验,他乃至连他的僧名和俗名都未曾留下。大德不言其善。茶与禅,茶道与禅机,大概真有相通之处。如是,只能依白乐天所为,"无由持一盅,寄与爱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