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文化―医药之最―我国第一部感染病专著《瘟疫论》 时间:1970-01-01 08:00 发布者:tianxiu 我国第一部感染病专著――《瘟疫论》
感染病对人类的危害很大,它在必然的外界情况条件下可以在人群中流传,造成盛行。感染病盛行时,发病敏捷,症状剧烈,涉及人数多,影响范畴大,严峻危害宽大人民的生命康健。我国古代的感染病不时盛行,使大批职员殒命。特殊明清两代更是大量产生。据有人统计,明代276年间产生了感染病大盛行64次,而清代266年间产生了74次,可见感染病盛行之频仍。我国历代医家对感染病的防治非常器重。如《黄帝内经》、《伤寒论》、《诸病源候论》、《干金方》、《外台秘要》等闻名医著中都有防治感染病的履历的纪录,但这些纪录都不体系。我国第一部治疗急性感染病的专门著作是清代吴有性所作的《温疫论》。
吴有性,字又可,是明末姑苏(今江苏吴县)人。吴有性所处的期间,正是感染病大盛行的时间。明末公元1641年,合法吴有性49岁的时间,其时感染病普及山东、浙江、河南、河北等地。这时很多大夫找不到新的治疗方法,以致治疗结果很差。吴有性亲眼眼见其时一些感染病盛行地域"一巷百余家、无一家;一门数十口,无一口仅存者"的惨景,受苦研讨医学原理,掉臂本身安危,深入到感染病盛行区,举行医疗实践,通过对其时盛行的感染病的具体研究,联合他本身富厚的治疗履历,并举行阐发、总结,终于在祟祯15年(公元1642年)写成了《温疫论》。
《温疫论》一书提出了其时对感染病的称谓"疫病"的病因是"非当时而有其气"。《温疫论》以为伤寒等病是由于感觉天地之常气而致病,而"疫病"则是"感天地之疫气"致病。《温疫论》将"瘟疫"与其他热性病区别开来,从而使感染病病因突破了前人"六气学说"的束缚。《温疫论》在我国第一次创建了以机体抗病功效不良,熏染戾气为发病缘故原由的新论点。
《温疫论》指出"戾气"的感染途径是通过氛围与打仗,由口鼻进入而致病。《温疫论》中还指出戾气有特异性,只有某一特异的戾气才引起相应的感染病。该书还以为疗疮、发背等外科病是由于杂气熏染,而不是由于"火"。《温疫论》初次把外科熏染疫病与感染病的病因划入同一领域。
《温疫论》也非常器重机体反抗力的紧张性。该书以为:"正气布满,邪不成入",机体反抗力强,则虽有打仗感染的大概,但不大会发病。如果"本气适逢亏欠,呼吸之间,外邪因而乘之",机体反抗力减低,又受到感染,则可以发病。
《温疫论》还提出了感染病的感染途径是"有天受,有感染"。"天受"就是氛围感染,"感染"就是打仗感染。以是书中注明"凡生齿鼻通乎气候"""呼吸之间,外邪因而乘之"。《温疫论》以为感染病盛行情势可以是大盛行,也可以是散发的。
《温疫论》在感染病的病源、病因以及免疫性、盛行性的大量叙述都非常科学。尤其在17世纪中叶细菌学出现之前,《温疫论》提出了:"夫温疫之为病,非风非寒,非暑非湿,乃天地间别有一种异气所感",这种异气即"戾气"。这种学说是非常先辈的。《温疫论》对温疫的免疫性的叙述也确是非常令人敬佩。书中说:"至于无形之气,偏中于动物者,如牛瘟、羊瘟、鸡瘟;鸭瘟,岂但人疫罢了哉?然牛病而羊不病,鸡病而鸭不病,人病而禽兽不病,究其所伤差别,因其气各异。"真是一段绝妙的论述。
《温度论》纪录了不少治疗感染病的新要领。如书中以为感染病初起宜用达原饮,比及病深;些,即所谓"邪毒犯胃"时,即不厌"急证急攻"。这些要领都为后代感染病的治疗奠基了底子。
《温疫论》对后代的影响很大,清代一些闻名医家如戴北山、杨栗山、刘松峰、叶天士、吴鞠通等,都或多或少地在《温疫论》的底子上有所发挥,有所创造。我国历代医家在与感染病斗争的实践中创造了温病学说。温病学说,渊源于《内经》,孕育于《伤寒论》,发生于金元,成熟于明清。在温病学说的生长历程中,《温疫论》作为我国第一部治疗感染病的专著的孝敬是很大的。直至本日,我国应用温病学说的理、法、方、药治疗一些感染病,如盛行性乙型脑炎、盛行性伤风、麻疹、猩红热、痢疾等,取得了很高的疗效。而此中许多地方就是继续和发扬了《温疫论》的理论和履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