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匮要略注 黄疸病脉证并治第十六(三) 时间:1970-01-01 08:00 发布者:tianxiu 【注】
妇人产后经崩,发黄色者,乃脱血之黄色,非黄疸也。今夫君黄而小便自利,则知非湿热发黄也。询知其人必有失血亡血之故,以致虚黄之色外现。斯时汗、下、渗、利之法俱不成施,惟当与虚劳失血同治,故以小建中汤保养荣卫,黄自愈矣。
【集注】
高世曰:女为阴,男为阳,阴主血,阳主气,夫君黄阳气虚也,黄者土之色,阳气虚而土色外呈,中无湿热,故小便自利,此为虚也,故当以小建中汤和其阴阳,调其血气也。本论『血痹虚劳篇』有小建中汤主治虚劳,故曰:虚劳小建中。意谓此夫君黄而小便当,亦为虚劳之证云尔。
小建中汤方(见虚劳中)
酒黄疸,或无热谵言,小腹满欲吐,鼻燥。其脉浮者,先吐之;沉弦者,先下之。
【注】
此详申酒疸之为病也。酒体湿而性热,过饮之人必生湿热为疸病也。无热,无外热也;谵语、鼻燥,有内热也;小腹满,湿热蓄于膀胱也;欲吐,湿热酿于胃中也。其脉浮者,酒热在经,先吐之以解外也;沉弦者酒饮在里,先下之以解内也。
【集注】
李?曰:胃足阳明之脉,起于鼻之交中,故鼻燥也。
夫病酒黄疸,必小便倒霉,其候心中热,足下热,是其证也。
【注】
此详酒疸之病,湿热生也,必小便倒霉。其候心中热,胃府热也,足下热,胃经热也。是其酒疸之证也。
【集注】
程林曰:夫小便当则湿热行,倒霉则湿留于胃,胃脉贯膈下足跗,上熏胃脘则心中热,下注足跗,则足下热也。
酒疸,心中热,欲吐者,吐之愈。
【注】
此详申酒疸宜吐之治也。酒疸心中热欲吐者,谓胃中烦乱懊?欲吐,非吐之不克不及愈也。
【集注】
程林曰:后证热深则懊?欲吐,今微热则心中热亦欲吐,病属上焦,故吐之可愈也。
酒黄疸,心中懊?,或热痛,栀子大黄汤主之。
【注】
此详申酒疸宜下之治也。酒黄疸,谓因饮酒过分而成黄疸也。心中懊?欲吐,或自吐之而愈,或服栀子豉汤吐之而愈,皆可也。若心中懊?不欲吐,或心中热痛,皆非吐之可愈,故以栀子大黄汤下之愈也。
栀子大黄汤方
栀子十四枚大黄一两枳实五枚豉一升
右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分温二服。
【集解】
魏荔彤曰:酒黄疸,心中懊?或热甚而痛,栀子大黄汤主之,盖为实热之邪立法也。
酒家积郁成热,非此不除也。
酒疸下之,久久为黑疸,目青面黑,心中如蒜状,大便正黑,皮肤抓之不仁,其脉浮弱,虽黑微黄,故知之。
【注】
酒疸,心中懊?,或心中热痛,脉沉实者,当下之。若心中热欲吐,脉浮弱者,当吐之,而反下之则为逆也。若其人素有劳倦,下之则热入于脾,顷时腹满仍旧,则成谷疸也。若其人素有女劳,下之则热入于肾,虽黄微黑,久久必变为黑疸也。目青者精伤也,面黑者肾伤也,心中如蒜状胃伤也,大便玄色血伤也,皮肤不仁血痹也,此等证皆因酒疸,脉浮弱者,应吐而反下之之误使然也。
【集注】
赵良曰:酒疸之黑,非女劳疸之黑也,盖女劳之黑,肾气所发也;酒疸之黑,败血之黑也。因酒之湿热伤脾胃,脾胃和睦,阳气不化,阴气不运,若更下之,久久则运化之用愈耗矣。气耗血积故腐瘀,浊色越出头为黑,味变于心咽作喧闹,心辣如蒜状。荣血衰而不可于皮肤,抓之不仁,输于大肠,便如黑漆,其目青与脉浮弦,皆血病也。
诸黄,猪膏发煎主之。
【按】
诸黄,谓统统黄也。皆主猪膏发煎,恐未必尽然。医者审之,此必有脱简也。
【集注】
程林曰:扁鹊有『黄经』、『明堂』有烙三十六黄法,皆后人所未见,唯『圣济总录』载三十六黄,方论详明,治法始备。今猪膏发煎,能治诸黄,当是黄之轻者,可从小便而去,至若阴黄、急黄、女劳之属,岂猪膏发煎所能治乎?医者审之。
猪膏发煎方
猪膏半斤乱发如鸡子大三枚
右二味,和膏中煎之,发消药成,分再服,病从小便出。
诸黄,腹满而呕者,宜柴胡汤。
【注】
呕而腹痛,胃实热也,然必有潮热便,始宜大柴胡汤两解之。若无潮热便软,则当用小柴胡汤去黄芩加芍药和之可也。
【集注】
程林曰:呕而腹满,视其前后,知何部倒霉,利久则愈。今黄家腹痛而呕,应内有实邪,当是大柴胡汤以下之。若小柴胡,则可止呕,未可疗腹痛也。
柴胡汤方(见寒疝吐逆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