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匮要略注 藏府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一) 时间:1970-01-01 08:00 发布者:tianxiu 夫人秉五常,因民风而生长,民风虽能生万物,亦能害万物,如水能浮舟,亦能覆舟
。若五藏元真通畅,人即安和,客气邪风,中人多死,百般难,不越三条。一者,
经络受邪入藏府,为内所因也;二者,四肢九窍,血脉相传,壅塞不通,为外皮肤所
中也;三者,房室金刃,虫兽所伤。以此详之,病由都尽。若人能养慎,不令邪风干
忤经络,适中经络,未传播府藏,即医治之,四肢觉重滞,即导引吐纳,针灸膏摩
,勿令九窍闭塞。更能无犯王法,禽兽灾伤,房室勿令竭乏,服食节其冷热,苦酸辛
甘,不遣形体有衰,病则无由入其腠理。腠者,三焦通会元真之处,为血气所注。理
者,是皮肤藏府之文理也。
【按】
此篇乃一书之大纲,前人误编为次篇,先后失序,今冠于首,以统大意。
【注】
五常者,五行也。五行之气--风、暑、湿、燥、寒、也;五行之味--酸、苦、甘
、辛、咸也。夫人禀此而有其形,则藏府日与气味相通,不曰五气,而曰民风者,该
他气而言也。盖风贯四气,犹仁贯四德,故曰:因民风而生长也。然民风虽能生万物
,亦能害万物者,盖主气正风,从其所居之乡而来,主长养万物者也,客气邪风,从
其冲后而来,主杀害万物者也。人在气交之中,其生其害,犹水能浮舟亦能覆舟也。
天之五气,人得之则为五藏真元之气,若通畅相生,虽有客气邪风,勿之能害,人自
安和;如不通畅,则客气邪风,乘隙而入,中人多死。然人致死之由,虽有百般难
,大要不过三因:一者中虚,经络受邪,即入藏府,此为内所因也;二者中实,虽感
于邪,藏府不受,惟外病躯体,四肢九窍,血脉壅塞,此为外所中也;三者房室金刃
,虫兽所伤,非由中外虚实,感召其邪,是为不表里因也。以此三者详之,百般难
,病由悉尽矣。若人能慎养形气,不令客气邪风干忤经络,即适中经络,未传藏府,
送医治之,自可愈也。四肢九窍,觉重滞,尚未闭塞,即导引、吐纳、针灸、推拿
,亦可愈也。更能无犯王法,禽兽灾伤,房室勿令竭乏,服食节其冷热,五味各得其
宜,不使形气有衰,万病难无由而入其腠理矣。腠者,一身清闲,血气往来之处,
三焦通会真元之门路也。理者,皮肤藏府,表里井然,不乱之条理也。
【按】
正风者,从八方应时而来,相生和缓之主气也;邪风者,从其冲后而来,相T冲烈之
客气也。如时当东风而来西风也,所谓后者以已过之时言也。
【集注】
赵良曰:人在气交中,秉地之刚柔,以成五藏百骸之形,秉天之阴阳,以成六经之气,形气合一,神机发用,驾行谷气,收支表里,同乎天度,起落浮沉,应夫四时,主
宰于体态之中,谓之元真。外感者,客气也。『灵枢』曰:虚邪不克不及独伤,必因体态
之虚尔后客之。盖天人之气,各有正、不正,人气正则不受邪,不正则邪乘之;气候
正则助其生长,不正则害之。人气不正者,由七情动中,服食不节,房欲过分,金刃
虫兽,伤其气血,尽足以受病也。气候不正者,由四时和睦,八风不常,尽足以伤万
物也。
02
问曰:上工治未病,何也?师曰:夫治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四
季脾王不受邪,即勿补之。中工不晓相传,见肝之病,不解实脾,惟治肝也。夫肝之
病,补用酸,助用焦苦,益用甘味之药调之。酸入肝,焦苦民气,甘入脾,脾能伤肾
,肾气薄弱,则水不可,水不可,则心火气盛,则伤肺,肺被伤,则金气不可,金气
不可,则肝气盛,肝气盛,则肝自愈,此治肝补脾之要妙也。肝虚则用此法,实则不
再用之。经曰:虚虚实实,补缺乏,损有余。是其义也。余藏准此。
【注】
此承上条受病三因,以明其治。上工,良医也。中工,常医也。已病,已然之病也。
未病,未然之病也。如果如今肝病,此已然之病也;肝病未来传脾,此未然之病也。
良医知肝病传脾,见人病肝,先审天时衰旺,次审脾土虚实,时旺脾实则知不受肝邪
,不须补脾,直治已病之肝,若时衰脾虚,则知肝必传脾,先补未病之脾,兼治已病
之肝。彼常医不晓四时所胜,五藏相传之理,见肝之病,惟泻已病之肝,不知补未病
之脾也。上工不单知肝实必传,脾虚之病,并且知肝虚不传,脾虚反受肺邪之病,故
治肝虚,脾虚之病,则用酸入肝,以补已病之肝,用焦苦入心,以助不病之心,用甘
入脾,以益不实之脾。使火生土,使土制水,水弱则火旺,火旺则制金,金被制则木
不受邪,而肝病自愈矣,此亢则害,承乃制,制则生化,化生不病之理,隔二、隔三
之治,故曰:此治肝补脾之要妙也。然肝虚则用此法,若肝实则不必此法也。中工不
晓虚实,虚者泻之,是为虚虚;实者补之,是为实实,非其义也。上工知其虚实,补
其缺乏,损其有余,是其义也。别的四藏,皆准此法。伤字,作制字看。
【集注】
徐彬曰:如果肝经之病,肝木胜脾土,知邪必传脾经,治宜实脾为先,此脾未病而先
实之,所谓治未病也。不忧本藏之虚,而忧相传不已,其病益深,故先以实脾为急务
也。
程林曰:经云:因其轻而扬之,因其重而减之,因其衰而彰之。所谓因者,乘其机也
。治未病者,谓治未病之藏府,非治未病之人也。见肝之病,当先实脾,使土旺则能
胜水,水不可则火盛而制金,金不克不及干木,肝自愈矣。此治肝补脾,治未病之法也。
高世曰:实脾专为制水,使火盛金衰,肝不受制,则肝自愈,其理甚精微,故曰:
此治肝补脾之要妙也。
03
问曰:病人有气色见于面部,愿闻其说?师曰:鼻头色青,腹中痛,苦冷者死(一云
:腹中冷,苦痛者死。);鼻头色微黑者,有水气;色黄者,胸上有寒;色白者,亡
血也;设微赤非时者,死。其目正圆者,痉,不治。又色青为痛,色黑为劳,色赤为
风,色黄者便难,色光显者有留饮。【注】
气色见于面部,而知病之死生者,以五气入鼻,藏以五藏,其精外荣于面也。色者,
青、赤、黄、白、黑也。气者,五色之光彩也。气色相得者,有气有色,平人之色也
,即经云:青如翠羽,赤如鸡冠,黄如蟹黄,白如豚膏,黑如乌羽者,生也。气色相
失者,色或浅深,气或显晦,病人之色也。即经云:浮泽为外,沉浊为内,察其浮沉
,以知浅深,察其夭泽,以不雅成败,察其散抟,以知新故,视色上下,以知病处,色
粗以明,沉夭为甚,不明不泽其病不甚也。有色无气者,色枯不泽,死人之色也。即
经云:青如蓝叶,黄如黄土,赤如血,白如枯骨,黑如炱者,死也。鼻者,明堂也
,明堂光芒,则无病矣。而曰见青色为腹中痛,鼻苦冷甚者死;玄色为水为劳,黄色
为上寒下热,小便难,面貌光显,内有留饮;色白为亡血,色赤为热为风,若见于冬
,为非当时者死。目直视,正圆不合,如鱼眼者,痉,不治。此气色主病之大抵,其
详皆载『内经』。
04
师曰:病人语声寂然,喜惊呼者,骨节间病;语声喑喑然,不彻者,心膈间病;语声
啾啾然,细而父老,头中病(一作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