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文化―中药典故―中药豆蔻与“及笄年华” 时间:1970-01-01 08:00 发布者:tianxiu “及笄年华”在文学里是比方娉婷少女的常用词,如杜牧《樊川文集》有“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之语。二月初豆蔻花正含苞待放,因而墨客借用“豆蔻稍头二月初”来比方“娉娉袅袅十三余”的少女,言其幼年而体态优美,自今后人们便常以“及笄年华”一词特指十三四岁尚未成年的少女。在陈腐的中药里也有“豆蔻”,以“豆蔻”为名的中药有四味,即白豆蔻、草豆蔻、红豆蔻和肉豆蔻。四药均富含挥发油,具芳香之气,性温而作用于中焦。因其名称相近,服从类同,临床应用大抵雷同。现别离先容如下。白豆蔻:别名圆豆蔻、白蔻仁,始载于《本草拾遗》。为姜科多年生草本植物白豆蔻或爪哇白豆蔻的干燥成熟果实。其性味辛温,入肺、脾、胃经,有化湿温中、行气止呕之功,尤以“温化”见长。常用于治疗湿阻脾胃、湿阻气滞或脾胃虚寒之胸脘胀满、不思饮食、反胃吐逆、舌苔浊腻等症。草豆蔻:始载于《雷公炮炙论》。为姜科多年生草本植物草豆蔻的干燥近成熟种子。和白豆蔻有同样性味与归经,具健脾燥湿、温中行气之功,尤以“温燥”见长,重要用于治疗寒湿停滞脾胃或脾胃衰弱所致的胸脘满闷、呕逆、腹泻腹痛等症。红豆蔻:首载于《开宝本草》。为姜科植物大高良姜的干燥成熟果实,外表呈红棕色。其性味辛热,有温中散寒,醒脾解酒之功,尤以“温里”见长。常用于治疗脘腹冷痛以及饮酒过多所致的吐逆等症。肉豆蔻:别名玉果、肉果等,为肉豆蔻科常绿高峻乔木肉豆蔻的成熟种仁,首载于《药性论》。其性味辛温,入脾胃、大肠经,有温中行气、涩肠止泻之功,尤以“温涩”见长。用于治疗脾胃虚冷气滞或脾(肾)阳虚所致的久泻、五更泻、脘腹胀痛、食少吐逆等症。药理研究标明,豆蔻能促进胃液排泄,加强胃肠蠕动,避免肠内非常发酵,消除胃肠积气,芳香健胃,并能止呕,为临床常用的帮忙消化、促进胃肠动力药。《本草纲目》言“豆蔻治病,取其辛热泻散,能入太阴、阳明,除寒燥湿,开郁化食之力罢了。南地卑贱,山岚烟嶂,饮啖酸成,脾胃常多寒湿郁滞之病,故食料必用,与之适宜。然过多亦能助脾热,伤肺损目”,故利用时应留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