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族谱系统 >> 新闻公告 >>新闻管理 >> 内容详情
中医学―宋元名医―朱震亨
时间:1970-01-01 08:00  发布者:tianxiu  
金元四各人中,朱震亨所出最晚。他先习儒学,后改医道,在研习《素问》、《难经》等经典著作的底子上,访求名医,受业于刘完素的再传第子罗知悌,成为融诸家之长为一体的一代名医。朱震亨以为三家所论,于泻火、攻邪、补中益气诸法之外,尚嫌未备滋阴大法。力倡“阳常有余,阴常缺乏”之说,说明人体阴气、元精之紧张,故被后代称为“滋阴派”的首创人。临证治疗,效如桴鼓,多有服药即愈不用复诊之例,故时人誉之为“朱一贴”。门生浩繁,方书广传,是元代最闻名的医学家。 朱震亨,字彦修(1281──1358年),享年78岁。因他出生的赤岸镇有一条溪流名叫丹溪,以是学者多尊称朱震亨为“丹溪翁”或“丹溪老师”。 朱震亨自幼智慧,年父老对他都很器重,但他年稍长后却弃而不学,变得崇尚侠气,争强好胜,若乡中望族仗势侮辱,“必风怒电激求直于有司,上下摇手相戒,莫或轻犯”。他36岁时,闻有朱熹四传门生许谦居于东阳八西岳中,“学者翕然从之,寻开门讲学,远而幽、冀、齐、鲁,近而荆、扬、吴、越,皆不惮百舍来受业。及门之士,著录者千余人”。不禁叹道:“丈夫所学,不务闻道,而唯侠是尚,不亦惑乎?”于是抠衣往事,就学于许公门下。听其所讲“天命民气之秘,内胜外王之微”,方懊悔昔日之“沉冥颠沛”,不由汗流浃背。自此茅塞顿开,日有所悟。云云数年之后,学业渐成,一日父母官设席招待应举之士,朱震亨应试书经,但偶遇算命老师,先后两卦均言倒霉。朱震亨竟以为天命,遂绝仕进之念,以为“苟推一家之政,以达于乡党州闾,宁非仕乎?”于是乃就祖宗所建“适意亭”遗址上,造祠堂多少间,于此中“考诸子家礼而损益其仪文”。又在祠堂之南复建“适意亭”,使本家子弟就学此中。 朱震亨常为黎民挺身向前,凡遇“苛敛之至,老师即以身前,辞气恳款,上官多听,为之损裁”。别的,他还积极构造各人一起兴修水利,为民谋福。本地有个“蜀墅塘,四周凡三千六百步”,能浇灌农田六千多亩,但因堤坏水竭,屡致旱灾。在朱震亨的领导下,各人协力修筑堤防,并开凿了三条渠道,按照水量而舒之,使黎民均得受益。 导致朱震亨从儒转医,有几方面的缘故原由。起首是他素怀惠民之心,“吾既穷而鄙人,泽不克不及致运。其可远者,非医将安务乎?”另一方面,在他30多岁时,母亲有疾,诸医束手,亦使其有志于医。遂取古代经典医籍细细不雅之,三年而有所得。又过了两载,竟然本身处方抓药,治愈了老母的旧疾。又因其师许谦本不以名利为务,传授门生“随其材分”而定,“咸有所得”。又说:“吾卧病久,非精于医者不克不及以起之。子智慧非常人,其肯游艺于医乎?”此言正中朱震亨下怀,于是尽焚以往所习举子业,同心专心致力于医。其时盛行陈师文、裴宗元在宋大不雅年间订定的《合剂局方》(共297方)。朱氏昼夜研习,知其缺乏地点,但乡下无良师可从,于是治装出游,访求名师,“但闻某处有某治医,便往拜而问之”。他度过浙江,走吴中、出宛陵、抵南徐、达建业。后又到定城,始得刘完素的《原病式》和李东恒方稿。但始终未碰到抱负的老师。直到泰定二年(1325年),才在武林听说著名罗知悌者,为“宋理宗朝寺人,业精于医,得尽刘完素之再传,而旁通张从正、李杲二家之说”,但性格局促,自恃医技高超,很难靠近。朱震亨频频来回登门拜谒,均未得亲见,趑趄三月之余。但他心诚意真,求之愈甚,逐日拱手立于门前,置风雨于掉臂。有人对罗老师祥加先容朱震亨的为人与名声后,始获相见。谁知却一见仍旧。罗知悌对朱震亨说:学医之要,必本于《素问》、《难经》,而湿热相火为病最多,人罕见知其秘者。兼之长沙之书,祥于外感;东恒之书,重在内伤,必两尽之,治疾方无所憾。戋戋陈、裴之学,泥之必杀人。闻此,朱氏向日之疑尽皆冰释。罗老师时已年过古稀,卧于床上,并不亲身诊视,只是让门生察脉不雅色,但听回禀便处方药。随其学习一年之余后,朱震亨医技大进,尽得诸家学说之妙旨。回抵家乡,乡下诸医“始皆大惊”,不知他在外边学了多大本领,但看其处方用药,又讽刺不已,以为不三不四。但朱震亨正是用这种被众医斥之为离经叛道的要领治愈了许谦的痼疾。四方求治者、修业者盈门不停。朱震亨总是有求必应,不避风雨,致使贴身仆役均难熬其苦,怨声不停。 朱震亨暮年整理本身的行医履历与心得,写成很多著作。临终前没有其他嘱咐,只将随他学医的侄儿叫到眼前诲之曰:“医学亦难矣,汝谨识之。”言讫,端坐而逝。 朱震亨的宅兆在赤岸镇东行四公里的东朱村,面临八面青山。其坟曾几经修葺,至今香火不停,表达了后人的深切吊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