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族谱系统 >> 新闻公告 >>新闻管理 >> 内容详情
脉经―序
时间:1970-01-01 08:00  发布者:tianxiu  
《脉经》是中医脉学著作。西晋王叔和著。撰年不详。《隋书・经籍志》最早著录。刊行之后,自晋至唐历三百余年传播不停。宋代校正医书局曾对此书举行订正。 现存重要版本有:元天历三年(1330)广勤书堂刻本、明成化间据元泰定本翻刻本、明赵府居敬堂刻本、明万历三年(1577)福建刻本、清道光二十四年(1844)刊《守山阁丛书》本、清光绪十七年(1891)《周氏医学丛书》本、清光绪十九年(1893)杨守敬订正本等。人民卫生出书、商务印书馆、上海科技出书社别离出书了影印本和排印本。 王叔和(约3世纪),名熙。西晋高平(今山东邹县西南,一说今山东济宁)人。魏晋间医学家。曾任晋太医令。王氏性度沉静,博通经方,于诊切之术有较深研究。鉴于前人撰集方书,其有关脉学局部,或稠浊相涉,烦而难懂,于是稽核遗文,摭拾群论,收罗前代医家医著如扁鹊、张仲景、 华佗及《内经》、《四时经》等叙述脉学的内容,联合临床现实,撰成《脉经》。 别的,王氏曾编次整理了张仲景之《伤寒杂病论》,对保管古籍作出紧张孝敬。尚有《张仲景评病要方》1卷、《论病》6卷,均佚。 本书10卷,97篇,约8万字。 卷1重要叙述24种病脉体象、脉理、诊脉法,种种平脉,疾病将瘥和难愈的脉候。 卷2论“关前”、“关后”的脉象以及寸口、人迎、神门等部位脉象的阴阳、虚实变革所主的脏腑经络病变,寸、关、尺各部脉象主病与治疗,奇经八脉的脉象主病。 卷3论脏腑的平、病、死脉。 卷4论遍诊法与独取寸口法的各部脉象主病,杂病种种病脉,种种诊亏损、决死生的脉候。 卷5辑扁鹊与张仲景脉法,扁鹊与华佗察色与闻声要诀。 卷6论脏腑病机与病证。 卷7论汗、吐、下、温、灸、刺、火、水等治法的顺应证与禁忌证、热病诸证与死候。 卷8论杂病脉证和治法。 卷9论妇人、小儿诸病证的机理、脉证与预后。 卷10为“手检图三十一部”,然图已亡佚,唯存论脉的“前、后、左、右、上、下、中心”诊法及诸种脉象主病等内容。 《脉经》是现存最早的脉学专著。本书在学术上的重要特点,一是对脉象的体系归纳。第一次把病脉归纳为浮、芤、洪、滑、数、促、弦、紧、沉、伏、革、实、微、涩、细、软、弱、虚、散、缓、迟、结、代、动二十四种。并对每种脉的体状、搏动征象及其变革,都作了详细形貌,富厚了中医诊断学的内容,使脉学体系化。二是保管了大量古医籍内容。《脉经》中“撰集岐伯以来,逮于华佗,……其王阮傅戴,吴葛吕张,所传异同,咸悉载录”。 在脉学上保管了晋从前大量的有关诊脉要领、脉象病理、脉诊意义等方面的资料,成为后代脉学研究的紧张参考。同时,书中险些转录了张仲景《伤寒杂病论》的全部内容。成为《伤寒论》、《金匮要略》的古传本之一,对研究仲景学说有紧张代价。 《脉经》的成绩和学术代价,很早就被确认。后代的脉学著作,可以说都是在《脉经》底子上的生长。托名五代高阳生撰的《王叔和脉诀》,取材于《脉经》而重新编次,以歌诀情势论述脉理,易于教学和学习,在相称长时间中,传播遍及,影响凌驾原书,故有“脉诀出而脉经隐”之说法,并发生出不少《脉诀》的派生著作。1984年人民卫生出书社出书的《脉校释》,对原书作了体系、全面的订正、解释,是迄今较美满的校注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