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族谱系统 >> 新闻公告 >>新闻管理 >> 内容详情
中医文化―金匾高悬传隽誉名医匾话
时间:1970-01-01 08:00  发布者:tianxiu  
民国年间,上海某巨贾抱病,群医束手,以为不治。独占一位中医以为可救,处方数剂,竟告病愈。巨贾很感谢,出千元求章太炎老师为题一匾,借重以扬其名。太炎手书四字,曰“第三扁鹊”。巨贾百思不解,讨教于他人,都以为“第三扁鹊”显含褒义,大概是“第二扁鹊”笔误。巨贾婉求太炎改写,章氏大发性情,说:“所书无误,医之誉,无过于此者。彼果为名医,必知其义。”且补署落款“章炳麟”(太炎之名),以坚其信。巨贾不得已,将书法制匾奉送。医者收到后,大喜过望,高悬于厅堂。本来《史记》中的扁鹊,姓秦名越人,《史记公理》引《黄帝八十一难序》云:“秦越人与轩辕时扁鹊相类,仍号之为扁鹊”,已经是“第二扁鹊”了,故誉某医为“第三扁鹊”并没有错。章太炎满腹经纶,焉能不知此等学问。此是一段趣话,借此谈谈有关名医与匾额的故事。匾,或称匾额,是为题有歌颂或定名内容笔墨的横额,-般挂在厅堂或门亭上,是中国传统文化中颇具特色的一种情势。提及来,扁额与名医经常有着不解之缘。大夫治好了病,尤其是大病重病,患者为表谢意,最谨慎者莫过于送一块金字牌匾了,古来云云。“能手回春”、“悬壶济世”、“杏林春暖”等等匾额,着实可令厅堂蓬壁生辉。假如牌匾出自名家或显贵之手,其份量天然非同一样平常,经常寓含着一段汗青,彰扬着医者的隽誉……龚廷贤(1522~1619年),江西金溪县人,曾任太病院吏目。明万历21年,鲁敬王朱寿曾之妃张氏,患腹胀如鼓,左胁积块刺痛,坐卧不宁,昼夜不寝,痰嗽喘促,饮食不进,诸医罔效。召廷贤诊治,服药百剂,凄凉全消。鲁王大喜,称之为国手,钦赐匾额一方,题曰“医林状元”。是医学史上得到“状元”荣誉称呼的第一位大夫。廷贤坟场在今抚州市金溪县,墓碑上刻着“明太病院御医医林状元龚廷贤墓”字样。1916年,孙中山赴绍兴观察时,伴随前去的胡汉民老师抱病,经绍兴名医裘吉生诊治,服药治疗,一剂即愈,孙中山手书“救民痛苦”四字相赠。绍兴文人刘明白也拟了一联相赠:“未必逢凶化,何曾起死回。”横额“集腋成”,合在一起即隐含“裘吉生”三字。1929年,天下中医界抖擞阻挡汪精卫“取缔中医案”,其时会场里和报纸上都悬挂和登载了孙中山老师的这幅题辞,影响之大,自不待言。孙中山老师还曾为沪上名医丁甘仁题匾。丁甘仁热心公益奇迹,济世扶贫,作出很多善举,时人颇有口碑。他在沪南、沪北开办了两所广益中病院,重要为了嘉惠贫苦病人。丁氏每诊仅收1角(其时丁氏诊金一样平常为1、2元),即可免费得药一帖。由于丁氏善举影响,又有多医慷慨解囊,创设了仁济善堂、联义善会等多家施医所,广济大众,流泽无穷。孙中山感其诚德,亲书“博施济众”匾额嘉勉之,其匾即悬于丁氏诊室大厅正中,足以令蓬壁生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