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学―明清名医―张介宾 时间:1970-01-01 08:00 发布者:tianxiu 张介宾(1563~1640),字会卿,号景岳,又号通一子。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原籍四川绵竹,其先于明初战功世授绍兴卫指挥,迁浙江会稽。父张寿峰为定西侯客,14岁随父进京,学医于京畿名医金英(梦石),得其传,青年时期未以医为业,从军。因无成绩,返京师,用心子医术。张氏医名噪京师。“时人比之仲景、东垣”。
张氏从前崇丹溪阳有余阴缺乏之说,中年后,以《内经》“阴平阳秘,精力乃治”为据,并受张元素影响,转而报复丹溪,“医法东坦、立斋”。受王冰影响,并发挥说命门之火为元气,肾中之水为元精。无阴精之形,缺乏以载元气,提出阳非有余,真阴亦常缺乏之说,成为温补派重要人物之一。
张氏著有:《类经》32卷,《类经图翼》11卷,《附翼》4卷,《景岳全书》64卷,尚有《质疑录》1卷,有人疑为伪托。
在诊断治疗头脑上,张氏夸大辨证论治、辨证求本。张氏提出二纲、六变之说,二纲指阴阳,六变指表里、虚实、寒热,捉住六变,才干把握病本。张氏以为“诸病皆当治本”,治本是最紧张的治疗。张氏提出的一些论点,如“药贵专精,尤宜大胆”,“知邪正,权轻重”;“辨虚实”;议补泻;论逆从;活法探病;“不治之治”等,都是讲辨证施治的。
张氏临证履历富厚,提出不少有益看法。如关于命门学说的发挥,关于问诊的阐发,关于煤气中毒及其防备要领的探究,关于卒中与外感中风的区分,关于急病的处置惩罚,关于精力生理治疗的作用,关于诈病的揭破等,都富有启示。张介宾作为温补派重要人物,其功不成没;但过于夸大温补,造成流弊,亦不成辞其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