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天文人物 时间:1970-01-01 08:00 发布者:tianxiu 落下闳(公元前140-前87年)中国西汉时期天文学家,以历算和天文学的良好成绩著称于世,为我国最早的历算学家。汉武帝元封年间为了革新历法,征聘天文学家,他与他人互助创制新历法,优于其他历法,被汉武帝接纳,称《太初历》,共施行189年,是中国汗青上有笔墨可考的第一部精良历法,《太初历》接纳的岁首和科学的置闰法,我国的农历不停相沿至今。落下闳是浑天说的首创人之一,经他革新的赤道式浑天仪,在中国用了2000年。在天文学史上初次正确推算出135月的日、月食周期,即11年应产生23越日食。按照这个周期,人类可以对日、月食举行预告,并可校正农历。
张衡(公元78—139年),我国东汉时期巨大的科学家、文学家、发明家和政治家,活着界科学文化史上树起了一座巍巍丰碑。在天文学方面,他发明创造了“浑天仪”(公元117年),是天下上第一台用水力鞭策的大型不雅察星象的天文仪器,着有《浑天仪图注》和《灵宪》等书,画出了完备的星象图,提出了“月光生于日之所照”科学论断。
张衡在太史令任内,积极从事理论研究事情,体系不雅测天体运行,着《灵宪》等书,创制浑天仪,且在历法方面也有所研究。《灵宪》是张衡积多年的实践与理论研究写成的一部天文巨著,也是天下天文史上的不朽名作。该书全面论述了天地的天生、宇宙的演化、天地的布局、日月星辰的实质及其活动等诸多庞大课题,将我国古代的天文学程度提拔到了一个亘古未有的新阶段,使我国其时的天文学研究居天下领先程度,并对后代发生了深远的影响。
郭守敬(1231-1316),中国古代良好的八大科学家一。为了准确搜集天文数据,以备订定新的历法,郭守敬花了两年时间,经心计划制造了一整套天文仪器,共13年,此中最有创造性的有3件:高表及其帮助仪器,简仪和仰仪。郭守敬按照不雅测的效果,于公元1280年3月,制定了一部正确细密的新历法《授时历》。这部新历法设定一年为365.2425天,比地球绕太阳一周的现实运行时间只差26秒。欧洲的闻名历法《格里历》也划定一年为365.2425天,但是《格里历》是公元1582年开始利用的,比郭守敬的《授时历》晚了整整300年。郭守敬在天文历法方面的著作有14种,共计105卷。直到很晚,天下各国的科学界才渐渐相识他。
甘德,
战国时楚国人。颠末恒久的天象不雅测,甘德与石申各自写出一部天文学著作。后人把这两部著作联合起来,称为《甘石星经》,是现存天下上最早的天文学著作。书里记载了八百颗恒星的名字,此中一百二十一颗恒星的位置已被测定,是天下最早的恒星表。书里还记载了木、火、土、金、水等五大行星的运行环境,并指出了它们出没的纪律。
石申,战国期间魏国天文学、占星学家,着有《天文》八卷、《浑天图》等。石申曾体系地不雅察了金、木、水、火、土五大行星的运行,发明其出没的纪律,记载名字,测定一百二十一颗恒星方位,数据被后代天文学家所用。《甘石星经》在宋代失传,本日只能从唐代《开元占经》里见到它的片断摘录。它比希腊天文学家伊巴谷测编的欧洲第一个恒星表早二百年,《甘石星经》在我国和天下天文学史上都占据紧张职位。
张遂(一行)(683年-727年),
唐朝高僧,闻名的天文学家。重要成绩是主持体例《大衍历》,制造天文仪器、不雅测天象和主持天文大地丈量等方面均有紧张的孝敬。改正了我国古天文算学著作——《周髀算经》关于子午线“王畿千里,影差一寸”的错误盘算公式,对人们精确熟悉地球做出了庞大孝敬。他计划制造了黄道游仪、浑仪、复矩等天文丈量仪器。
祖冲之,
商朝天文学家祖冲之除了研究数学外,祖冲之还非常注意天文学的研究。他发明前代的历法不敷准确,接纳历法推算出来的天象偶然与现实天象不符。于是,祖冲之博览古历,在汲取前代历法英华的底子上,按照本身恒久不雅测天象的效果,于33岁时创制了《大明历》。在《大明历》中,祖冲之初次引入了岁差,还接纳了391年设置144个闰月的细密的新闰周。这些做法,都是对前代历法的庞大革新。他在《大明历》中所接纳的一个回归年的天数,跟当代科学测定的天数只相差50多秒;接纳的一个交点月的天数,跟当代科学测定的相差不到1秒;在制历历程中,他发明白用圭表丈量冬至前后中午时日影长度以定冬至时候的要领,这个要领为后代恒久接纳。
沈括是
北宋时期一位多才多艺的科学家,他不但醒目地理,并且对天文、数学、医学、农业等学科也颇有研究。30多岁时,他在参中编校昭文馆册本的事情中,开始学习和研究天文学。他注意现实不雅测,通过学习和实践,他熟悉到岁差征象引起天象的变革是一种天然纪律;他表明玉轮是由于受太阳光照射发光而发生圆缺变革;他科学而生动地形貌了常州陨石的坠落历程,并正确地判定出其身分是铁;他还留意到行星的视活动有往复征象。
厥后,沈括在主管司天监事情期间,致力于整理机构,夸大现实不雅测,添置了新的天文仪器。在制造新浑仪时,他对传统的浑仪布局举行革新,简化浑仪的标的目的。为了测定北极星与北天极之间的间隔,沈括亲身参与不雅测,天天上半夜、半夜和下半夜各不雅测一次,一连对峙了三个月,画了二百多张图,断定出北极星离北天极“三度有余”。
徐光启(1562—1633)是我国明末闻名的科学家,是第一个把欧洲先辈的科学知识先容到中国的人。崇祯帝授权徐光启构造历局,重新编历。徐光启力主在研究中国古代历法的同时,参用西历,吸取西方先辈的科学知识,请了三位传教士到场此事情,编译成了《崇祯历书》。这本体系先容欧洲天文学知识的巨著,包罗了欧洲古典天文学理论、仪器、盘算和丈量要领等。在编历中,他还注意欧洲天文学知识的先容和西方不雅测仪器的引进等事情。他所主持的编历事情,为中国天文学古代向当代生长奠基了必然的底子。
李善兰(1811—1882年),清代天文学家、数学家。在天文学方面,他翻译了赫歇耳的《天文学纲领》一书,名为《谈天》,于1859年出书。书中先容了哥白尼的学说,李善兰在序言中论述了本身的不雅点,阐明日心体系和行星活动中的椭圆定律等是客不雅存在,他还批驳了前人对哥白尼日心说的打击。他对天体椭圆轨道活动等的解算举行过研究,提出了本身奇特的解算法,此中最重要的是他第一次在中国利用了无穷级数的观点来求解开普勒方程。他的着译甚多,他曾将本身重要的天文、算学著作汇编成《则古昔斋算学》一书。分页标题#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