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文化―医林漫画―黄宫绣《本草求真》品析 时间:1970-01-01 08:00 发布者:tianxiu 黄宫绣(约公元1736~1795年),字锦芳,清代江西抚州宜黄人,身世于儒医世家,学识广博,醒目医药。其有感于其时本草书多“理道不明,意义不疏”,况有“补不实指,泻不直论,或以隔一隔二以为附合,反借巧说以为虚喝”的近况,乃力纠时弊,集平素之治验,采百家之精萃,著成《本草求真》十卷,付梓于乾隆己丑年(公元1769年)。该书载药520味,分上下两编,上编对药物的形态、性味、功效、主治以及禁忌,纪录甚详,下编分列脏腑病证主药、六淫病证主药和药物总义三局部。该书于药物意义“无不搜剔靡尽,牵引混说,概为删除,俾令真处悉见”,故冠以“求真”之名。
对付药物的分类,黄氏颇具独到之处。他没有接纳历代本草诸书所延用的下属分类法,亦即将药物以草木谷菜金石等为编次,而接纳药物成果分类法,按药物之品性分为补涩、散、泻、血、杂、食品七类,各种又分为多少子目,如补剂中又分为温中、平补、补火、滋水、温肾等;泻剂又分为渗湿、泻湿、泻水、降痰、泻热、泻火、下气、平泻等。于每味药下面注明该药的下属和卷首目次序号,这可谓是本草著作中很有进步意义的索引情势,不但便于查阅,并且有助于学者辨析药物的异同,引导临床遣药组方。比方,山药和白术虽同属补剂,但山药为平补,白术为温中,临床运用,自当有别。
在用药法象方面,黄氏按照五色入五脏的理论,联合本身的学术看法,提出以形、色、性、味来区分用药。以为“凡药色青、味酸、气臊、性属木者,皆入足厥阴肝、足少阳胆经”;“凡药色赤、味苦、气焦、性属火者,皆入手少阴心、手太阳小肠经”;“凡药色黄、味甘、气香、属于者,皆入足太阴脾,足阳明胃经”;“凡药色白、味辛、气腥、性属金者,皆入于手太阴肺、手阳明大肠经”;“凡色黑、味咸、气腐、性属水者,皆入于足少阴肾、足太阳膀胱经”,并明白提出药有“形性气质”、“气味起落浮沉”、“根梢上中下”、“五伤”、“五走”、“五过”。这些熟悉,为药物的成果和临床研究起了积极的作用。
黄氏非常器重前人的理论和履历,对成无己、张洁古、朱丹溪、李东垣、李时珍、喻嘉言等人的精深叙述逐一采撷,然却师古而不泥。如《本经》谓白茅根能“补中益气”,黄氏却不以为然,他说:“至云能以补中益气,虽出本经,然亦不外因其胃热既除而中气自复,岂真补益之谓哉。经解之论,似未可信。”此说颇为成理。别的,对付前贤之言,黄氏也不盲目崇敬。如张洁古、李东垣、朱丹溪咸谓黄柏为滋阴之品,后人遂翕然学之,视为补品。黄氏却力驳其谬,以为:“黄柏性禀至阴,味苦性寒,行隆冬肃杀之气”,“奈本日下之人,不问虚实,竟有为去热治劳之灵药,而不知阴寒之性能损人气、减人食,命门真元之火一见而灭亡,脾胃运行之职一见而沮丧,元气既虚,又用苦寒,遏绝生气,莫此为甚。”此精炼的叙述,对喜用苦寒,欲通过“坚阴”而收补益之功的医者,无疑于当头捧喝。
有些药物的某些性用非常相似,极易殽杂,黄氏通过辨析,力图尽得深蕴。如麦冬与天冬均属养阴清热之品,但黄氏夸大“麦冬甘味甚多,寒性差少,天冬所主在肺,而麦冬所主在肺,更在心”。半夏与贝母皆能祛痰,但“半夏兼治脾肺,贝母独清肺金;半夏用其辛,贝母用其苦;半夏用其温,贝母用其凉;半夏性速,贝母性缓;半夏散寒,贝母清热,气味阴阳,大有差别”。别的,辨芍药赤白之异,赤者能泻能散而白者善补善收,分当归有头尾等,皆予以详论。凡此种种,表现了黄氏严谨的治学态度和富厚的实践履历。
黄氏在恒久的临证中,还生长了一些药物的新功效。如对刘寄奴,除点明其具有破瘀通经行血的服从外,还指出该药用于金疮出血,可使血顿止。也实为黄氏的履历之谈。对付药物的泉源、真伪和炮制,黄氏也非常器重。如谓“山西太行新出党参,其性只能清肺,并不克不及补益,与久经封禁真正之党参(人参)绝不雷同”。防风以“北出地黄润者佳,泗风车风不胜入药”等等。对药物的炮制,夸大“制药贵乎适中”,“不及则成果难求,太过则气味反失”,并把药物配伍理论引伸为“以药制药”的炮制要领。以黄连为例,就有10种制法:“心火生用,虚火醋炒用,胆火猪胆汁炒,上焦火酒炒,中焦火姜汁炒,下焦火盐水炒或童便炒,食积火黄土炒,湿热在气分吴茱萸炒,在血分干漆水炒,眼赤人乳炒。”这些叙述,对在中药炮制方面,颇有实践意义。
总之,《本草求真》的特点在于切合现实,不尚空谈,是一部医药学精密联合、内容精简扼要、临床实用代价较高的本草专著,值得进一步学习和研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