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族谱系统 >> 新闻公告 >>新闻管理 >> 内容详情
十台甫茶--祁门光阴红茶
时间:1970-01-01 08:00  发布者:tianxiu  
祁门光阴红茶 祁门光阴红茶,是我国传统光阴红茶的珍品,有百余年的生产汗青。主产安徽省祁门县,与其连接的石台、东至、黔县及贵池等县也有少量生产。祁红光阴以形状苗秀,色有“宝光”和香气浓厚而著称,在海内外享有盛誉。 据汗青纪录,清朝光绪从前,祁弟子产绿茶,品格好,制法似六安绿茶,称为“安绿”。光绪元年(公元1875年),黔县人余干臣,从福建罢官回籍做生意,在至德县(今东至县)尧渡街设立茶庄,模仿“闽红”制法试制红茶。1876年,余干臣从至德来到祁门,并在西路历口、闪里设立茶庄,扩大生产收购。继而在南路贵溪―带,也试制红茶乐成。由于茶价高、销路好,人们纷纷相应改制,渐渐形成了“祁门红茶”。对祁红的创制与生长,祁门胡元龙亦是有孝敬的。据1916年《农商公报》第二期纪录:“安徽改制红茶,权舆于祁建。而祁建有红茶,实肇始于胡元龙(别名胡仰儒)。胡元龙为祁门南乡之贵溪人,于前清咸丰年间,即在贵溪开发荒山五千余亩,兴植茶树。光绪元、二年之间,因绿 茶贩卖不旺,特观察制造红茶之法,起首筹集资金六万元,建立日顺茶厂,改制红茶,亲往各乡辅导园户,至今40余年,孜孜不倦。” 由于祁门天然情况良好,茶叶品格好,并逐年进步制茶武艺,其内质香气独树一帜,竞与其时海内闻名的“闽红”、“宁红”齐名。“祁红”产区渐渐扩大,除本来祁门、至德县外,连接的贵池、浮梁县(今属江西省景德镇市的蚊潭、鹅湖两区)也相继改制红茶,产量逐年增大,至1911年前后,生产购销最旺时年产达6万担以上。后因海内军阀混战,两次天下大战的粉碎与影响,我国红茶生产开始衰落,但“祁红”不停坚持较好的产销形势。1939年,祁门县最高年产达4。9万担,占其时天下红茶总产量的三分之一。至1949年,降落为9618担,1956年生长至3.3万担,1983年仅出口即达5.7万担,现在维持这一程度。 祁红光阴茶条索紧秀,锋苗好,色泽黝黑泛灰光,俗称“宝光”;内质香气浓厚高长,似蜜糖香,又蕴藏有兰花香,汤色红艳,滋味醇厚,回味隽永,叶底微软红亮。 外洋把“祁红”与印度大吉岭茶、斯里兰卡乌伐的季候茶,并列为天下公认的三大高香茶。外洋称祁红这种地区性香气为“祁门香”,誉为“王子茶”、“茶中英豪”、“群芳最”。清饮更能明白祁门红茶的特别香味。加奶后乳色粉红,其香味特点犹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