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族谱系统 >> 新闻公告 >>新闻管理 >> 内容详情
中医文化―三月茵陈四月蒿
时间:1970-01-01 08:00  发布者:tianxiu  
“三月茵陈四月蒿”,这是在我国宽大农村地域遍及传播的一句有关中药的谚语。这句话的由来,相传与东汉时的名医华佗有关。东汉末年,战乱频仍,尸骸遍野,比年欠收,民不聊生,于是乎天行疫疠,瘟病四起。有年早春,华佗收治了一位女病人。这位女病人骨瘦如柴,面似妆金,两眼杏黄,腹涨呕恶,华佗知道她得的是“瘟黄病”,经心调治了月余,也不见好,反而有愈延愈重之势。华佗没有方法,只好交接她回家预备后事。没想到一年之后,华佗又遇见了她,见她的病全好了,还调养得白白胖胖的,就感觉到很希奇。于是华佗就问她的病是谁治好的,这位女病人报告华佗,既然神医华佗都没有方法能治好她的病,她就没有再去找其他的大夫了,也没有吃什么药。华佗就更是希奇了:“没吃药,这病怎么就能好了呢?岂非你吃过一些什么特别的工具吗?”女病人说:“也没有吃什么,这几年闹灾荒,连饭都吃不饱,我们就是上山采野蒿当饭吃。”华佗名顿开:“哦,本来野蒿可以治疗瘟黄病。”今后以后,华佗通常碰到生瘟黄病的人,就报告他们去采野蒿吃。可有的人吃了就见好,有的人吃了好几个月病情也不见回转。病人把这个环境反馈给华佗,华佗也感觉挺烦闷:“这此中岂非另有什么其他的缘故吗?”他又走访了许多的群众,包罗那位女病人,才发明本来野生的蒿类有两种,一种是翠绿发青的,叫青蒿;一种是暗绿发灰的,叫灰蒿。瘟黄病病人要吃了这种颜色发灰的灰蒿才有用。可又颠末一两年的不雅察与实践,包罗病人反馈返来的环境,华佗就又发明,这种灰蒿必需在明朗前后二三月气候、万物生发三寸是非时采摘才有用,而一过三月进入初夏,万物发叶生枝,气力疏散,就没有药效了。别的,华佗还发明,那种翠绿发青的青蒿,却有清退虚热,截疟凉血的作用。于是,华佗就给这种能治瘟黄病的灰蒿别的起了一个名字“茵陈”,以区别于那种清退虚热,截疟凉血的“青蒿”。为了让老黎民们都知道而且都能记着这个特别的征象,华佗还编了一句顺口溜:“三月茵陈四月蒿”,以利老黎民们牢记相传。这就是“三月茵陈四月蒿”的来源。茵陈为菊科多年生草本植物茵陈蒿或滨蒿的幼苗。性味苦寒,归脾、胃、肝、胆经,重要的成果就是清利湿热,消退黄疸,亦可用于湿疮瘙痒、浸流黄水等症。而青蒿却为菊科一年生草本植物青蒿和黄花蒿的全草,而以黄花蒿为最多见、最遍及。性味苦、辛、寒,归肝、胆、肾经,重要的成果为清退虚热,凉血截疟,解暑解热等。用于疟疾寒热,阴虚发热,骨蒸劳瘵,日晡潮热,手足心热,暑热外感,发热无汗或有汗,头昏头痛,口渴脉洪数,或温热病后期,温热之邪入阴分,夜热早凉,热退无汗之证或温热病后低热不退等等。这此中更为值得一提的就是用当代科技本领从黄花蒿中制取的“青蒿素”,对治疗疟疾有殊效,是一种享誉天下的中药当代化产物,为天下各国所相沿。